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访纪录电影《山河为证》总导演于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8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作为首部全景式抗战纪录电影,该片在海量珍贵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字修复与艺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从尘封档案中唤醒时代记忆,真实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近日,该片总导演于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全景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史
部分资料为首次披露
“此前没有全景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纪录电影。开拍前的论证阶段,专家们认为要在100多分钟的时长里涵盖这么长一段历史,几乎不可能完成。我们必须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捋出一条清晰的叙事线。”于鹏坦言,在筹拍该片的半年时间里,大概有三个月都在反复讨论这件事,同步有工作人员紧锣密鼓搜集各方资料,不仅搜集国内的,也搜集国外的,像时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的资料就是哥伦比亚图书馆提供的。“诸多工作齐头并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扩充,我们反复研讨后确定了全片的结构框架。《山河为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线性的时间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另一条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容线。而在时间线和内容线的交叠处,观众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在14年抗战历程中的每一个关乎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彩色实拍、黑白影像资料与创新实践共同构成了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的影音内容。于鹏透露,在彩色实拍方面,主创团队循着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的足迹,去往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江浙地区、两广地区与香港等地进行实拍;黑白影像资料则基本来自中央新影集团的资料库。中央新影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时期就跟随中国共产党辗转大江南北,肩负着记录国家重大事件的历史使命。此外,还有一部分黑白影像资料来自海外。这其中,一些黑白影像资料为首次披露。“因为前不久俄罗斯方面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赠送了苏联摄影师卡尔曼拍摄的影像资料,其中有许多珍贵画面是我们过去也没有看到过的,不单是战场的镜头,还有很多反映战场中个体的镜头,比如面对战争的恐惧、取得胜利后的喜悦等场景均被影像真实记录了下来。正是得益于这些黑白影像资料,观众能够有机会跟随摄影机聚焦战场上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群像式的扫描。”在创新实践方面,于鹏带领团队引入了大量抗日战争参与者、见证者留下的文字作为独白,如《聂荣臻回忆录》《陈赓日记》《左权家书》《杨得志回忆录》等,从而增强了影片呈现的历史真实性与现场感。此外,主创团队还借助CG动画技术,将历史中的名字化作生动可感的人,从而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认知,让情感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的战斗
也是民主革命的战斗
片中有这样一组虽平实却极富情感冲击力的段落:摄影家李君放从2011年开始义务为平山老兵拍照。当众多抗战老兵的肖像跃然眼前,不少人泪眼婆娑——照片下面标注的时间仿佛在提示观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溘然长逝。“平山是当年晋察冀根据地最具典型性的区域之一。平山县每个村都有烈士,家家户户报名参军的热情很高。不加字幕说明,我们去看那些照片,就是中国大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你很难把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英雄和眼前这些人对应在一起。他们是那么朴实无华,只是觉得做了该做的事。”
在平山老兵叙事段落,还嵌入了一则寻找王家川的故事:1939年,晋察冀《抗敌报》副刊登载了一篇通讯,题目叫《王家川没有死》——某天,八路军征兵处来了个报名参军的平山青年,他说自己叫王家川,登记员一定要他报出真名,那青年生气地问,凭啥不能叫王家川?就在不久前的一次激烈战斗中,一名平山团战士杀敌数名,最后身负重伤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名字叫王家川。战斗英雄的名字岂容冒用?僵持到最后,那青年才说“俺叫王三子,王家川是俺哥,他牺牲了俺就叫王家川,俺还有个弟弟,俺牺牲了,俺弟还叫王家川。俺村里还有百十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一个王家川倒下,千千万万个王家川站起来。这些普通的中国农民为什么变成战士走向战场?在平山老兵叙事段落,蕴藏着主创团队更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的战斗,也是民主革命的战斗。
片中谈到,与国民党只依赖军队不同,早在1937年,陕甘宁边区就诞生了民主选举的政府,直至1940年,各抗日根据地政权普遍实行“三三制”原则,政府由人民自主选举产生。此后,从“三三制”到大生产,从金融经济建设到减租减息废止苛捐杂税,从普及文化教育到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革命,打破了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蓬门荜户、饱受盘剥的旧貌。于鹏认为,每一个抗日根据地,不单单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尖刀,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执政工作的试验田。“抗日根据地起到双重作用,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后者而只说前者。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一方面切身感受到家仇国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感受到生活发生的变化。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普通农民去当兵,因为大家有这样一个再朴素不过的感受:日本侵略者来了,人民的生活变惨了;共产党来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抗日是全国人民的事情,兵民乃胜利之本。”
国际格局下的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1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过去13年,欧美强国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然无法化解内部的利益矛盾。畸形的法西斯主义借机以疯狂的速度滋生,在东方,它已经露出了獠牙。”这是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开篇时的一段话,该片从国际局势引入的伏笔不无来由。于鹏说:“一战之后国际上的混乱状态,给了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机会。我们在片中隐含着一条国际社会对抗日战争态度的情感线,展现了国际社会从漠视者到旁观者到同情者再到并肩作战者的态度转变。比如像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对中国战场的认知转变是在淞沪会战之后。中日战争的惨烈程度或者说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让英美国家感受到了潜在危机。”1937年11月末,卡尔逊从南京出发北上,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接触中国北方的八路军,并随时向罗斯福总统汇报。而在十几天前,日本与德国、意大利已经缔结盟约,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轴心业已形成。发生在东方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时,中国战场变得更关键了。如果德国、日本等联合起来,将对整个世界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能否把日本的主要力量拖在东方,这对于英美等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在影片结尾,于鹏特意引用了彼时苏军元帅瓦·伊·崔可夫、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评价。于鹏告诉记者,“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开辟、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牢牢牵制住了三分之二的日本陆军和部分海空军力量,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清楚认识到,中国这一东方主战场对他们的巨大帮助。”
“对于许多年轻观众而言,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令人血脉偾张的抗战故事,或者也只是一知半解。拍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正是希望借助该片让他们走近这段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我们和过去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背后是同一座大山、脚下是同一条河流,山河无言,岁月有声。当前世界仍不太平。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我们任重道远。”于鹏希望,当银幕亮起,更多人能走进影院,看见在抗日战争年代,无数人燃尽生命发出的捍卫民族尊严,争取中华民族生存独立、自由和平的光亮。那光亮不啻微芒,造炬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