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歌这么写可不行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夕君  2025年08月13日15:42

近来,一些不得体的儿歌引起人们的注意。社交媒体上有人梳理,有的儿歌打着儿歌旗号谈情说爱;有的儿歌传递负面情绪、虚无价值,引人忧虑;甚至有些儿歌“专攻下三路”,将“拉臭臭”“放屁”等作为歌词主要内容,粗鄙不堪。笔者难以揣测,这些创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态、出于何种考虑,竟能写出这样的儿歌。但很显然,儿歌这么写绝对不行,儿歌创作与传播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人认为,儿歌是“小儿科”,就是小朋友唱着玩的,其实不然。要知道,历史上不少文学体裁都可以歌唱,口口相传是文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小朋友来说,“听”比“看”更便捷、更可行、更高效,尤其在低幼龄阶段,儿歌是孩子欣赏文学、感受艺术的主要方式,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审美格调等有着潜移默化且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启蒙教育、审美陶冶的高度认识儿歌的创作与传播,而不是简单将其当成“小儿科”。

有关部门和平台应对儿歌加强鉴别和监管,对于“灰色儿歌”“恶搞儿歌”,应视其具体情况、严重程度给予一定限流甚至下架处理,通过阻断下游传播渠道,遏制上游创作。当然,仅打击“灰色儿歌”“恶搞儿歌”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积极举措,鼓励高水平儿歌的创作与传播。

要给优秀儿歌以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以此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人才投入儿歌创作。有关部门可考虑加大儿歌创作扶持力度,推动出人、出作品。儿童的教材、绘本中,应该给儿歌歌词留出“领地”。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要适当给优秀儿歌以算法、流量支持,各大节目、晚会也不妨给儿歌多一点展现空间,令其与更多儿童相遇。有力的激励举措、宽广的展示舞台,能够促进更多艺术观念、创作手法变得更有新意,让更了解当今儿童心理与需求的创作者动笔写作。受到孩子欢迎的新作不断涌现,也能够进一步挤压“灰色儿歌”“恶搞儿歌”的生存空间,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围绕儿歌创作与传播打造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至关重要。随着版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相关管理日益健全完善,数字音乐浪潮不断翻涌,音乐行业整体蓬勃向上,儿歌应该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音乐平台推出相关创作计划,让儿歌创作者收获情绪价值的同时,也获得物质收益,起到不错的推动作用。另外,目前亲子项目的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方兴未艾的亲子工坊、儿童戏剧等,其实都包含儿歌施展拳脚的巨大空间。找准结合点,以综合眼光、借产业市场之力推动优秀儿歌振翅高飞,效果必定相当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