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大地心·成长心 ——儿童科普散文《翅子之心》精神要义读解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表层在叙事抒情,深层却能用化于无形的精神感染儿童,并以此促发儿童的感悟、感思和感怀。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科普散文《翅子之心》(喻虹著)在书写鄱阳湖作为候鸟之乡发展史的过程中,分别以白鹤、鄱阳湖、儿童小宇为观察视角。诗性语言以及充满温情的讲述让人领略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至善至美。一曲曲温柔动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合奏展示了人类三心,即生命心、大地心和成长心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
生命心:从理解至实践
生命心既指涉主体对自身存在的发现、思考和理解,更指涉主体对不同生命主体及关系的体悟和省思。无论对于人类主体还是对于自然主体,生命心的觉醒从时间维度上来说都应以早为宜,在空间维度上则是以覆盖更多的可互动主体为成熟的标志。《翅子之心》怀抱着真诚而充满母性的力量进入这一话题,整部作品因之充盈着大爱的情怀和厚实的分量。
对于生命心所蕴含的能量场域,作品从两大层面展开了探讨。第一层面主要为对以“风”“小白”等为代表的白鹤群体既友爱又不乏斗争和伤痛的生存状态的描摹。白鹤作为江西省“省鸟”,其生命观念与人类可等效观之。作品显示的“生命同理心”一来增添了讲述的生动性,二来也符合儿童观念中的“万物有灵论”。“野兽和鸟对人的呼叫声与人的语言似乎相像,而它们的行为也是像人那样受思想的支配。人们十分合乎逻辑地设想在野兽、鸟和像人一样的爬行动物身上存在灵魂。原始心理不得不承认在动物身上也有那些被归于人的灵魂的特性,那就是,生和死、意志、判断和在幻觉与梦中见到幽灵的能力。”朴素而真挚的认识决定整部作品始终弥漫着对生命心的挖掘。对于儿童读者来说,不教而教的方式,形成的是内外部的和谐,也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更本质的体认。
作者用体贴入微的方式讲述了白鹤作为个体和族群等不同的生命角色所呈现的生命心的样态。作为个体,即使是年幼的白鹤也必须为了基本的生存不断提高与环境协调的能力。生命心的内核中保持着对生命繁衍、传承以及不断绽放的自觉追求。因而,作品叙事的本心、动力就与活性、张力形成了贯通,达成了一致。小白鹤为争夺食物与其他白鹤打架,宁愿挨饿也不食臭鱼等情节在将鸟类人格化的同时也将其特性以可感的美学化方式展现出来。以“风”为代表的成年白鹤,除了捍卫家庭、家族和家园,还需保护种群不走向灭绝。它们在与影响自身生存的敌人斗争时,表现出绝对勇敢的战斗者姿态,生命心因之获得了内在的英雄格调。从儿童文学作为审美形态的精神力量来看,儿童读者从阅读中取得的收获毫无疑问形成了可能超越故事本体的内能。“风”的妻子为救小白鹤触网而亡即是对生命的最高敬意。白鹤种群生存不易,但它们为生存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人类的关注和护佑。由此可见,生命心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物种内部,作为具有灵性的伦理价值,其映射的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生命心的本质属性就是大爱之心,是具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对一切生命的敬畏。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破坏大自然的事件时有发生,白鹤也难免遭受厄运。作者对生命心进行书写,并未回避现实问题,这是探讨生命心的第二层面。直面问题,恰恰是生命心不断生长的基石。人类若无反省意识,生命心就不可能建构得完善和强大。当然,直面问题必须再度进发,走向全面解决问题才能成就更高的追求。无论是“百鸟合唱”的欢悦还是鄱阳湖人为百鸟归来做出的一切行动,都让生命心突破理论想象,走向全面实践。生命心的价值由此亦可能走向更高维度的实现。
人类的良知正促使其不断对自身曾经的过失进行反思甚至修正,正因为如此,生命心才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日渐扩大的规模就是人类生命心不断觉醒的重要证明。作者在叙写自然保护区的状况时,没有采用从外围进行硬性说明的方式,而是通过具象的小切入点生动地阐释了人类在生命心的推动下做出的充满爱意和善意的保护行动。无论是基于食物保障还是身体护理,抑或是精神抚慰,人类都在真诚地为以白鹤为代表的自然生命奉献源源不断的爱心。流淌在作品中的生命心不仅让白鹤的数量逐年递增,更使得地球的生命之光更加灿烂。
大地心:从滋养至升华
《翅子之心》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眷顾从对大地的亲近和拥抱开始。作品对于大地的历史及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相交织的维度展开言说。作为承载一切生命的母性形象,大地总是被很多言说者所忽略。而这也是诸多文学作品缺少生命底部动能的关键所在。《翅子之心》对于世界万物发自内心的笃爱首先源于主体对大地的深情回归。正是因为大地之母毫无保留地产出、供养,承纳着一切生命的休养生息,世界才如此生机勃勃。因而,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大地的敬仰是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深刻的认识不仅符合儿童纯天然的万物一体化理念,而且有益于儿童形成更为清晰的对世界万物物质与情感关系的认识。
作品内蕴的大地心理念并非通过空洞的抒情或说教实现。对于大地之上不同生命个体乃至其相互关系的演绎,作品始终用“情感”以及“哲学意蕴”作为推力,使人物的表现既情境化,又具象化,更包蕴着挥之不去的可延展性。一部文学作品真正的动人之处绝不在于其外在化地宣告了什么,而在于内藏于作品之中可资反复咀嚼的人类共同的文化血液,它方可使文本获得更为廓大的意境。《翅子之心》叙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以可见的有形之物、之事,于无形之中抵达了对大地心的深度触摸和思考,这便是文学情感蕴藉深厚的表现。
在《翅子之心》中,大地心的表征首先立足于对以鄱阳湖为核心的自然生命存在体的动人刻画。作品第二章以鄱阳湖为观察对象,这一选择固然是出于儿童文学受众的需要,但也说明叙事者对于大地本身的复归之情。将鄱阳湖的历史发展娓娓道来,不但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随和,而且给予大地更多表达的空间,无形之中也就赋予了大地以生命主体的色彩。因之,“历史与当下共生,当下与未来交织”,大地心与整个世界的互融性得到敞开式的立体表达。大地心并不拘泥于土地本身,所有生于斯长于斯或成于斯的生命,比如蓼子花、芦苇、大樟树等一系列自然之物,在文本之中都与大地有着最深层的连接,并与大地开启了不同层面上的精神对话。大地给予一切生命以滋养,自然之物也以各自的方式给予大地各种形态的回报。这种相互间的呼应,使得大地本身获得了绚丽的生命色彩。而这一关系深刻地表明,厚爱大地必然是人类的最佳选择。文本对蓼子花、芦苇、大樟树等饱含情感的描绘亦可见自然之美的纯粹。大地心就是以最朴素的形式创造了一草一木,并造就了自然世界参差并行之美。
除了生长于大地之上的自然之物,与大地密不可分的石钟山、桥、落星墩等具有文化意蕴的事物也在作者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性和浪漫情怀。大地看似无言,却是历史发展的观察者和见证者。历史千百年沧桑,无论是喜悦还是伤痛,均铭记于大地之心。因之将大地心简单地总结为环保意识又不免狭隘。大地心应是一种人文情愫,大地作为记忆的有机体远比人类更具有时空超越性。这也提示出,人类应该珍惜和厚爱大地,而不是相反。作品在诚恳而融入的叙事中并未粗暴地说教。所有充满爱的情感和情绪都以一唱三叹的方式自然地形成意象系统。因而,从文学反刍的视角来看,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具有更为自在的延伸性。儿童读者作为接受群体,被滋养的审美所带来的价值显然优于被灌输的。
“鄱阳湖三鲜”、“星光”、雪花,都为鄱阳湖大地增添了浓郁的超越物自身的光泽,这其实便是大地心进行转化的必然结果。退田还湖、全面禁渔等人类的行动进一步将大地心落到实处,推向深广。文本中“乌龟和白鹤”对世界的探讨,本质上就在丰富大地心的内涵。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珍视我们共存的家园。大地心厚德载物,最终必将超越国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便是大地心自然升华的生动诠释。
成长心:从个体至多维
在作者看来,大地上的生命永远向阳而生。对于当下鄱阳湖的生态景观,作品没有停留于外在意义上的盛赞,而是充满灵性与理性地探索着如何使之向前发展。因而,作品第三层次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对成长心的剖析和探究。
“成长主题在小说、童话、诗歌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暗含了一些问题:对于人生信念与哲学的思考势头明显不足,作家的出版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以及寥若晨星的儿童理论专著和对西方作品的翻版式模仿……”在《翅子之心》中,作者并没有回避成长叙事,反而真诚、勇敢地拥抱对象本身,因而也就在无形之中规避了低层次的模仿问题。
作品对于成长心的体悟主要从三大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主要展示动物面对成长所进行的选择和努力。作品描绘动物成长的笔墨主要落在小白鹤身上。小白鹤们都有爱撒娇的特性,即暂时性地回避成长。爱撒娇一方面是求取爱和保护的心理使然,另一方面也多少说明小白鹤们进取心的匮乏。由于幼年白鹤尚不能全然感知生命中潜在的风险,其成长之路还需要成年鹤的教育和帮助,更需要在现实历练中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鹤爸爸对于小白鹤不愿觅食的现状没有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激励小白鹤。小白鹤在鹤爸爸的鼓励之下不断成长,直至独立飞翔。在被动式的成长过程中,引路者的智慧和策略尤为关键。这也启示着人类,教育本质上是以对象可接受的方式推动其走向自觉上进之路。况且,外围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所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样需要接受新条件的检验。而主体的成长在此就显示了足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层面展示的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可贵探索。作品以小宇一家三代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成长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人的成长是在和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自我发现、调整和提高。如小宇爸爸逃学一段就被描写得跌宕起伏。作品没有简单地赋予人物所谓的高级化人格,而是允许其在自身视域内展示属于个体独特生命阶段的真实特性,对少年心理毫不做作的刻画使人物不易走向套版化。当主体跨越了思维的狭隘值域,成长也就在试错之后逐步建立起来。这个过程看似颇费周折,但对于人的成长和生命却是有益的积淀。成长如果平铺直叙反而缺乏感人心魄的力量,正是在碰撞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转型和超越,方才显示成长的正向价值。
第三层面展示的则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所形成的双向甚至是多维的成长。其实,不仅是人类可以引导自然生命成长,自然生命同样也可以指引人类成长,而后者往往为人类所忽视。作品中爷爷和白鹤“风”的关系被叙写得充满温情和张力。二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对对方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一名年轻的渔夫成长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船长,爷爷的蜕变与“风”的引领密不可分。那不仅是一次生命的关爱,更是一次方向的暗示。而成长在此就被赋予了更高意义上的哲学要义。正是“风”对爷爷成长的引航决定了爷爷以及鄱阳湖畔的人们后来对白鹤发自内心的爱和接纳。生命之间的深层对话关系因此具有了更为动人的根基。当我们看到候鸟们愉悦地接受人类的馈赠时,我们看不见的是人在馈赠过程中自我精神意义的一次次成长。小宇因救助“小白”,懂得爱不是占有,鸟类必须飞翔,必须回到自己的世界;小宇通过画鸟的翅膀不断认识自我,认识梦想,认识世界。所以,真正的成长是内宇宙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真心热爱这个世界并且积极投入、回应这个世界所有的爱,成长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所以,成长心就是人以及自然向善向美的内在心灵的修行。
科普散文《翅子之心》用充满温度的笔法叙写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故事里流溢着的悲天悯人的生命心、大地心和成长心犹如涌动之泉,滋润着世间一切有爱者的灵魂。如果创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那么,科普的最高技巧是否如《翅子之心》:用心融化一切,一切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