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 以青春表达演绎微光刺破长夜的不屈
来源:文艺报 | 刘玉琴  2025年08月11日08:48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鲜血与生命凝就的抗争史。无论暗夜多么浓重,冰层如何坚硬,总有人用热血和豪情划破长空,刺碎坚冰,留下永恒的岁月绝响。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编剧杨硕,导演钟浩)就讲述了一个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故事。中国人对侵略者的反抗、对和平的渴望,化作历史褶皱中的星火,在舞台勃发出灿然的光亮。

该剧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的同名小说。小说曾以广播连播形式先后在108家广播电台播讲,拥有百万读者和几亿听众。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于1984年播出,盛况空前。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名音乐剧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和提炼,将历史与情感创意性地投映于舞台,致敬所有在黑暗中点燃星火的人,让信仰和无畏穿过尘封的历史帷幕,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

剧作讲述1934年伪满统治下的哈尔滨,日伪政府一方面试图笼络民心,维护地方稳定;另一方面疯狂抓捕、屠杀共产党人及抗日力量,敌我双方进入斗智斗勇的生死相搏阶段。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师王一民,是一位儒雅的教书先生,也是中共地下组织“反日救国会”的成员。随着副校长日本人玉旨一郎的到来,王一民的对敌工作陷入重重困局之中。玉旨一郎渐渐觉察了王一民的真实身份,但热爱和平的他逐渐为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感动。在波诡云谲的敌我较量中,一场关于正义与邪恶、信仰与爱情、忠诚与背叛的传奇故事,在哈尔滨轮番上演。

全剧主线清晰、戏剧焦点集中,融入历史、爱情、谍战等元素,使故事曲折惊险。大幕拉开,即是1934年春天的哈尔滨,警察宪兵在街头遍布哨岗搜捕镇压反抗人士,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紧张气氛。然而冻土之下,种子仍在挣扎,如同松花江水总有暗流涌动。王一民化身为刺客“夜幕”,刺杀了关东军大佐、伪满洲国参事官、哈尔滨维持会长等,日本鬼子高官、要员对“夜幕”已是闻风丧胆。哈尔滨警察厅开出了三万大洋的悬赏捉拿价码,由此,日本人寻找“夜幕”、抓捕“夜幕”,全城百姓想知道谁是“夜幕”的悬念迭起,舞台上疑云密布。紧张氛围下,剧作围绕几组人物关系推进叙事。阴险狡诈的伪满洲国新任参事官玉旨雄一与工商界名流、爱国人士卢运启;才华横溢的剧作家、演员塞上萧与满腔热血的女演员柳絮影;心狠手辣的警察厅长葛明礼与一心钻营投机的特务科特务秦德林,以及追随“夜幕”、坚守信仰的中学生罗世诚、肖光义等,不同人物之间围绕善与恶、黑与白展开暗潮涌动的无声角逐。哈尔滨地下党与日寇的殊死斗争、日本人的凶残和抗日人士刺破坚冰、对光明的渴望,在舞台上激荡起强烈的情感风暴,传递出中国人的奋勇与不屈。

各种人物关系中,王一民与玉旨一郎的关系颇为微妙。教员王一民是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新任副校长玉旨一郎是玉旨雄一的侄子,一个不问政治、讨厌战争、试图以汉学研究影响、阻止叔父,却在现实中被迫卷入斗争的日本人。玉旨一郎来到中国是遵从父亲的遗愿,想尽可能阻止叔父的侵略行径。他和玉旨雄一是亲属关系却怀着敌对情绪,他与王一民既相互靠近,又始终看不透彼此真实一面。危急关头,他被王一民的坚定勇敢所感染,多次帮其化解危机,王一民感受到玉旨一郎的正直善良,感谢他对中国人的帮助和保护,二人彼此的交集和相向而行,让他们成为特殊的朋友。然而,当关东军在江北损失了一个联队的兵力,日满俱乐部成立仪式上30多名日本军官和伪满洲国的军政要员被炸死的消息传来时,两人之间爆发剧烈冲突。玉旨一郎责怪王一民泄露了消息,王一民告诉他:“如果你见过尸横遍野的战场,流淌成河的鲜血,就会明白我的坚持和信仰。”当王一民真实身份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时,已被中国人不屈的抗争精神所感染的玉旨一郎,为挡住叔父向王一民射来的子弹而身亡。至此,全剧情节和情绪走向高潮,帷幕在王一民对一郎的大声呼喊中徐徐落下。错综复杂而又深邃难解的人情世态,激烈搏杀中所隐藏的意外变故,对正义与和平的由衷向往与追崇,为作品带来同类题材深度挖掘的别致路径。友情、恋情、同学情、师生情、爱国情在剧中彼此交融,无数人的青春理想、热血澎湃与时代洪流相互交集,王一民、玉旨一郎等众多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鲜明可感。

该剧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以灵活多样的音乐和艺术手段,展现了人物的细腻情感与题旨的深刻内涵。音乐歌舞与戏剧元素有机融合,在情节吸引和演员戏剧表演推动下,音乐舞蹈和形体表演带来中西结合的叙事新景观,现代、青春,声情并茂、荡气回肠。26首新创插曲,古典、民族、流行等音乐元素并用,同时加入东北民间曲调,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立场,也彰显了演员不凡的演唱功力。《茫茫夜》《传奇人物》《他的目光》《无声的较量》《樱花与茶道》《爱情与信仰》《正邪之道》等唱段,以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帮唱等多种形式,个性鲜明又风格统一地表露人物心迹、揭示环境氛围、强化戏剧冲突,音乐语汇围绕主线和主要人物,将情节和人物步步推进,形成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舞台上“多功能人”的设置新颖独特,起到烘托氛围、突出节点的作用,他们既是剧中人又是旁观者,既参与叙事也会跳脱剧情,载歌载舞、贯穿首尾,丰富了音乐剧的表意空间。

该剧舞美设计厚重大气,年代感与现代意识碰撞交融,“夜幕”的隐形和造型设计,同一空间、不同阵营人们的不同心境,都被勾描得形象细腻。剧中时空被巧妙地压缩或放大,富有写意性的背景设置和调度处理,都让冰层之下的理想信仰化作一首激情之歌,在黑夜中昂然绽放。剧作的高潮部分,卢淑娟问王一民:“究竟是怎样的信念,让无数人,还有你,这样毫不畏惧,一往无前?”王一民的回答成为全剧理想信仰的精到阐释——因为我们心中的花园太美了,那里没有奴役,没有战争,衣食无忧,人人平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丁香绽放,永不凋零。这是诗一样的情怀,是暗夜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由衷向往,也是无数人不惧牺牲、前赴后继的内在情感动因。作品用当代审美诠释时代精神,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气势磅礴的舞台呈现,让一座被残酷历史和枪声撕裂的城市,留下一段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记忆,凸显了一座城市的风骨,再现了一个民族的坚定信仰和一个时代的非凡气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儿女的抗敌身影已化成永恒的精神图像。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对原著进行新开发,挖掘人物的内心波折、展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一段冰雪与热血交织的历史,进行了具有传奇性的青春化表达,使作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尊重历史、致敬先烈的创作尝试,为抗战题材经典作品的改编打开了新天地。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