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如何塑造老年形象?
儿童文学主要以“儿童”为叙述主人公,企图让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自己“相似”的儿童主角共情,以主体间性理路收获成长。除了儿童主人公外,老年角色也常常在作品中出现,他们与儿童一同搭建连接生命原初与生命末端的桥梁,二者相互对照,互为镜像,相辅相成。儿童文学中的老年形象帮助儿童认识“衰老”“死亡”“代际关系”等多种社会学和哲学命题,体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
从儿童文学中的老年形象塑造中,可以窥见部分老年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境况。在一些父母缺席的叙事结构中,老年人成为孩童唯一的依靠。这种故事设定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映射了现实社会中隔代抚养的生活状态。韩青辰的《蓝月亮 红太阳》(2006)中,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孩童涛涛“被抛弃”,与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汤素兰的《珍珠》(2008)中,12岁的女孩阳子因为父母去深圳工作,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曹文轩的《樱桃小庄》(2016)中,因为父母出门务工,留守儿童麦田、麦穗留在乡村,与奶奶一同生活。薛涛在《桦皮船》(2022)中塑造了老年形象“爷爷托布”。为了照顾孙子,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中帮助子女,承担孩童照顾者的角色。在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老年人填补父母空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童的“替代”父母角色,延续家庭育儿责任。他们不仅承载着家庭温情,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家庭伦理结构的变化情境。儿童文学通过塑造儿童与老人相互依靠、一同生活的主要情节,对代际关系进行再认识,为现实生活中“被隐形”的老年人发声,让被忽视的“留守”祖辈形象重回儿童生活视野,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充满智慧的“叙事者”。他们通过口述历史,将童年与老年连接,传承传统文化与家族记忆。儿童文学塑造“写实”的老年形象,不仅体现社会历史变迁,还展开经验与文化在代际间的传递。在法国作家埃尔韦·茹昂的《外婆的记忆》(1999)中,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将装满自我过往回忆的箱子送给外孙,延续家族记忆,让孙辈在守护中传承祖辈美好的人格品质。在美国作家霍利-简·拉伦的《外婆总是有办法》(2013)中,外婆将她的爱倾注在承载着家族历史的蓝色丝绒挂毯——“雪星星”上,将旧物创造性传承,在代际之间延续爱与历史。在王勇英的《花一样的衣裳》(2018)中,苗花婆婆教授孩童民族服饰的制作方式,让民族技艺在孩童中传承。在王新生的《琉璃爷爷和琉璃小子们》(2021)中,琉璃爷爷守护中华传统技艺,不让秘传方法流入外邦之手,向孩童传递技艺、智慧与经验,凝聚家族力量。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重心从过去的祖辈家长转移到新一代儿童。儿童文学作品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老年形象逐渐减少,反之,老人与儿童结成同盟关系,呈现出新型的现代老年形象。在孙幼军的《怪老头儿》(1991)中,“怪老头儿”既是有着渊博知识的智者,也是能以平等态度与孩子们交往的“老小孩”。在法国作家利蒂希娅·布罗吉-巴隆的《再见,外公》(2012)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公希波里与孩子一同秘密出逃,释放天性。在意大利作家法布里奇奥·西莱伊的《捣蛋爷爷》(2013)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爷爷康斯坦特与孙子马克、孙女马尔塔来一同游乐,摆脱年龄辈分带来的拘束与节制,逆向发展,回到一种生命原初的“顽童”状态。在土耳其作家塞敏·雅萨尔的《外公的杂货店》(2017)中,外公尊重并信任孩子,将杂货店托付给外孙女,让她积极参与杂货店的管理,获得成就感。在汤素兰的《天上掉下个老奶奶》(2018)中,无所不能的神仙彩云奶奶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为孩子们争取应有的权利与自由。儿童文学通过塑造和蔼可亲的老年形象拉近儿童读者与老年群体之间的距离,这种代际关系的现代性转向,体现了儿童与老年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有利于在现实社会中引导儿童与老年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代际交往氛围。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养成积极的生命观对于孩童来说尤为重要。老年位于人生的后半程,生物因素上的不可抗力使得他们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和“死亡”“衰老”等联系更为紧密。在儿童文学中塑造积极的老年形象,有利于让儿童读者真正深入了解衰老、理解死亡等现实问题。“老人—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模式有助于正面阐述老年之于生命的意味,缓和死亡与衰老带给儿童的认知冲击,给予儿童真正的生命教育。在意大利作家罗伯托·普密尼的《马提与祖父》(1993)中,当众人沉浸在爷爷去世的悲伤时,7岁的马提却突然接到爷爷的邀约——“一起去散步”。旅程中爷爷一次次的缩小隐晦地展现了爷爷的生命变化。当爷爷小到看不见时,爷爷引导马提将自己“吸”进马提的身体里,永远活在马提心中。在常新港的《天空草坡》(2011)中,清洁工草坡在离世时,以欢乐的姿态离开了小镇,小镇居民也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草坡。他平静的死亡态度打破了人们对死亡的固化认知,让孩童们感受到别样的可能。在丹麦作家金·弗珀兹·艾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2018)中,已经逝去的爷爷回来平和地与孩童道别,引领孩童将思念永存心中,接受别离。在雨濑和边玉芳共同编写的《无处不在的外公》(2020)中,孩童塔塔用心回忆外公与自己的点点滴滴,逝去的外公变得“无处不在”,消除了孩子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情感嵌入式的阅读旅程帮助儿童逐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为儿童提供面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在平和的生命教育中,体现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尽管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都运用虚构的笔法,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真实丰富的老年形象。这些老年形象不仅是存在于文学世界中的个体,还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类型的一个代表。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关注,展现当下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代际交往,在文学作品中再现儿童与老年群体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伦理问题。通过儿童视角塑造各类老年形象,有助于引起儿童读者共情,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直观显现,让儿童读者可理解、可接受,引导儿童读者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儿童文学中的老年形象塑造仍存在局限性,部分模式化、符号式的塑造让有些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显得扁平。温情现实主义的老年形象书写应融入批判现实主义立场,更加关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家庭结构。在现实生活中,老年群体日益庞大。他们跟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立体的人生。儿童文学中老年形象的书写不仅需要“写实”,还需要“真实”。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真实处境各异,他们也会面临孤独、贫穷、疾病、心理问题等诸多困难。儿童文学作家需要结合时代与社会背景,塑造多元的老年形象,帮助儿童尽可能多地了解、认识老年群体的全貌。
可以说,儿童文学中的老年形象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精神下对人类生命后半程整体状态的深刻思索,展现了老年群体在文化建构层面的社会价值。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深度陪伴儿童成长,在引领儿童接受教育、与现实社会建立联系、凝聚家庭情感经验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读者能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情境体验深入感知、理解、共情老年形象,形成积极的年龄观与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现实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CSC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