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与蓝《万里漂流瓶》:回到童年,与孩子一起成长
来源:文艺报 | 李利芳  2025年08月11日09:19

《万里漂流瓶》,冯与蓝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2月

近年来,原创儿童文学持续关注重大社会主题,不断强化儿童文学社会价值使命,我曾用“对话与传承成为儿童文学的时代主音”来概括这一发展趋势。冯与蓝的长篇小说《万里漂流瓶》是承接儿童文学时代精神的新作,作家将“对话与传承”这一美学命题赋予层次更为有机、时空更为开放、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为独特、思想更为深邃的艺术内涵。这是一部包含航运强国、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代际沟通、文化传承、历史与理想信念教育、儿童主体成长等多重价值命题的优秀作品。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采用儿童视角,以儿童主体成长为叙事逻辑,探索简单的文学表达如何与深刻的艺术思想交融交织的儿童小说,在创作题旨的儿童性、时代性、历史性、问题性等维度均有创新。作品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将其转化为童年语境中的故事形态,以童心串联情节,让童真直抵人心。作者积极打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道,探寻儿童思维、儿童趣味与深刻社会主题的融通之法。

作品在叙事上的亮点首先表现为对“连接物”的塑造上,众多“连接物”均是满足儿童好奇心和探求欲的载体,在对“物”的层层揭秘中,复杂的历史事实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今天儿童的知识视野与情感认同中。“漂流瓶”就是故事的核心意象之一。一个神奇的漂流瓶建立起中非两个小女孩之间不平凡的友谊,由此揭开了一段年代更为久远的非洲华工往事。一个白底青花的中国瓷片上留存了太多丰富的历史信息,男孩江乐航循着妈妈绿色笔记本上的“少年大事记”,逐层进入两代人乃至多代人之间的历史对话中。作家尤其强调具有故事性的童年叙事文本对儿童认知历史、达成共情的重要意义。江乐航正是在阅读妈妈在童年期记录的种种神奇经历的过程中,才一点点从心理上与她重建起理解信任的亲密关系。

我想,儿童历史感的培育应该是这部作品着力实现的目标。作家对儿童主体性及儿童成长模式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本书另一个重要的价值维度便是对儿童教育方法的审视与反思。故事第一章即以“和妈妈在两个频道”点题,展现出男孩江乐航对妈妈教育方式的不满。妈妈严谨自律的工作思维与生活方式、命令式的口吻始终紧紧“压制”着江乐航。作家把男孩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心理感受描写得很细腻,一针见血地点明亲子间的代际沟通与交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与症结是“不平等”。江乐航更愿意与童年期的妈妈对话,正是因为那是完全平等放松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独立理解与判断,他拥有自我完整的主体性,他的行为与意志力不会被“压制”。作家循着江乐航内心的抵抗来寻找缝隙,觅得一条让他能够大展身手、独立作为的道路,自由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成长道路上的主人。事实证明,不受妈妈安排、自己主动做事的江乐航,认知与理解社会、创造性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效果也更好。冯与蓝对当前儿童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的观察细腻深刻,作品中对家长的教育话语与思维方式的反思,对儿童深层心理的呈现,都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儿童主体,践行儿童本位,推动儿童健全的社会发展,并不意味着成人的缺位。儿童教育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充分相信儿童的主体潜力,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自由。成年人能做的其实更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大于言传。在冯与蓝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让江乐航产生兴趣并积极解密、主动探索的正是妈妈从小的神奇经历,是妈妈的成长过程给予他成长的启迪与力量。可是,成人以后的妈妈对他提出的要求却只能让他心生反感与叛逆。作家对成长细节与成长规律的把握,是颇有思想见地的,这也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角度。

教育的要义在于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在于勤奋努力的事业创造,在于国家昌盛、社会繁荣进步、强国蓝图逐步实现的征程。《万里漂流瓶》里,无论是历史上华工的艰辛奋斗,还是新时代中国航运的伟大建设成就;无论是非洲小女孩奥莉维亚学习中文的坚韧刻苦,还是江乐航妈妈孟浩宇的励志抱负,前辈与父辈干事创业的精神与不凡的业绩已然在无声而有力地激励着晚辈们的奋进之路。作家对洋山深水港、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表达,将孩子们睿智地带入历史语境,进入前辈们的事业情境,而不是耳提面命地对他们做抽象空洞的要求。可以说,冯与蓝是一位有着历史与文化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创作中以现代儿童观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对话与传承”的时代之问。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