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理解儿童 相信儿童 引领儿童” ——聚焦当下成长的新时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创作
来源:文艺报 | 张昀韬  2025年08月11日09:15

从童书出版的角度来观察,新时代儿童观的新变,在创作上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特性得到更多理解,儿童心理受到更细致的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的特点得到重视;二是自觉引领儿童精神,在广阔而多样的童年生活中,开掘引领成长的力量。

近十年来,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都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儿童文学对此给予及时关注。在小说创作方面,常新港《尼克代表我》以幻想重合现实,纾解亲子矛盾;黑鹤《驯鹿六季》书写意外心理创伤之后的心灵治愈;李东华《焰火》直面成长中的内心挣扎;赵丽宏《黑木头》思考宠物加入家庭生活引起亲情关系的变化;黄蓓佳《童眸》细描儿童对社会和人性的感知和体验。童话则以更柔和的想象方式提出问题,回应成长的困惑。汤素兰《犇向绿心》书写城市中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如何在乡野中得到释放;迟慧《慢小孩》将现状中的匆忙反转为童话中的慢,提出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葛竞《永远玩具店》用想象中的飞鱼弥合现实中不那么和谐的亲子关系;张牧笛《秋小姐的服装店》面对校园里的霸凌与歧视,鼓励追寻自我。变化的外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儿童文学作家细腻感知儿童内心并给予理解和支持,在当下的变化中感知生活,发现问题,为孩子们提供爱、真诚、信心、道义的力量。

时代在变化,昂扬的精神、丰厚的文化、丰富的生活得到书写表达,儿童文学题材的丰富与扩容,展现了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儿童成长想象。更丰富的地域题材进入创作视野,杨志军《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薛涛《桦皮船》、鲍尔吉·原野《乌兰牧骑的孩子》、索南才让《哈桑的岛屿》、徐鲁《罗布泊的孩子》等作品为新时代的孩子们提供了新鲜的体验和开阔的视野。留守儿童、特殊儿童以及儿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等话题,也越来越多地被创作者关注并书写。秦文君《云三彩》写进入城市的留守女孩如何用乡村的生命力开出新天地;胡永红《上学谣》在乡村留守儿童的主题下进行了一场独特的艺术探索;舒辉波《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以非虚构的方式形成真实的情感冲击。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传统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儿童文学为之提供了生动的体验方式。彭学军《建座瓷窑送给你》、张之路《雨燕飞越中轴线》、吴新星《苏三不要哭》等,都是儿童文学对传统文化走进童年生活的生动书写。

这种对儿童特性的理解与尊重,不仅催生了更多贴近当代儿童成长和心理发展的作品,对儿童文学的构思、呈现的样态也产生了影响。图画书从诗歌、童话主导的幼儿文学门类中分化出来,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独立门类,带动了新的幼儿文学创作理念、表达方式的变化。曹文轩《夏天》、朱自强《会说话的手》、殷健灵《外婆变成了老娃娃》等作品,都是作家对讲好图画书故事的用心探索。同时,蔡皋、弯弯、黑眯等插画家也加入了文本表达,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感觉。历史、侦探、军事系列小说从校园小说中分化出来,成为儿童文学系列故事的新题材,丰富了类型文学的样态。

理解儿童、相信儿童、引领儿童,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的当代儿童文学书写,得到了儿童读者真切而热烈的回应。从儿童接受的效果来分析,推动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可以深化和细化的内容。对普通儿童当下生活的挖掘,仍有许多主题值得深耕,有很多问题值得发现。教育观和儿童观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光芒,提供长线成长的勇气和底气,儿童文学也可以寻找切入的角度。许多青年作家经常在选择题材时感到迷茫,也许选择深入离自己更近的校园生活,同情同感能获得有意义的发现。此外,儿童阅读的能力和跨度常常超出我们的预设,儿童文学作家不应该为创作设限或一味地追求“清浅小”。要在遵循儿童心理和接受方式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有分量的厚重之作。

在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版的繁荣曾是创作繁荣的催化剂;在儿童文学市场回落的时候,出版也应该充当创作的稳定剂。出版人和创作者一起沉下来打磨出更好的作品,才能推动新时代儿童文学向更高处攀登。

(作者系天天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