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报人本色——周瑞金传》:直击时代绷紧的那根弦
来源:解放日报 | 李泓冰  2025年08月10日20:44

一口气读完沈惠民所著《报人本色——周瑞金传》,皇皇29万字,实在精彩,欲罢不能。

结识周老堪堪33年,他是老领导,但待我向来没有居高临下的官腔,如师如友,让我受教颇深,对他的人生故事也算熟识。然而读了这部传记,依然时有新的发现。书虽长,读着却一点不累,笔触很是生动,细细铺陈了这位传奇党报报人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

在中国新闻史上,周瑞金无疑是一位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标志性人物:由温州乡野小书生而复旦大学新闻系高才生;由《解放日报》而《人民日报》的重要领导者;由“皇甫平”而“任仲平”,以重磅新闻评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思想引擎之一。因此,这不仅是一部新闻大家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折射中国当代新闻史与改革开放进程的大特写,资料翔实,人物众多,台前幕后,举重若轻,于波澜壮阔中有细雨轻风。传记作者从周瑞金的个人成长、新闻实践、思想贡献、历史定位等维度展开故事,记叙了这位“宁做痛苦的清醒者”如何以笔为旗,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敢于并善于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翻开这本传记,新闻背后的故事迂回曲折、柳暗花明,甚至惊心动魄,一如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坎坷路程与峰回路转,当真是如入万山圈子间,一山放过一山拦。

从温州腾蛟少年立志“去耕天下田”,到复旦大学新闻系亲历“师德仰弥高”,再到《解放日报》的报海沉浮中标新立异——这些章节,并非闲笔,要了解一个人,童年经历和青年教养,是必然绕不开的。193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腾蛟古镇的周瑞金,家境贫寒,在1957年靠着“人民助学金”,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一展长才。搁到当今,他也会被称作“小镇做题家”吧,是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托举了当年这位起点并不高的“小镇做题家”,也奠定了爱党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担当。

从那时起,周瑞金的人生数度转折,都与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高度重合。

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周瑞金走上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党报新闻人的典型路径,包分配进入《解放日报》,学写“大红旗稿”,在“文革”中踉跄而痛苦,努力锤炼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更孕育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策理解能力。

“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章节,详述了1985年周瑞金深入家乡调研,主持报道《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首次提出“温州模式”概念。这一报道具有开创性意义,它突破了当时对私营经济的意识形态束缚,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地方实践样本。值得注意的是,周瑞金作为温州人,对家乡经济发展模式的观察带有“内部他者”的双重视角——既了解家乡实际,又能跳出地域局限,从全国改革大局进行思考。这种“地方经验与国家叙事”的结合,成为他后来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当年在很多关键节点是由媒体、由敏感的新闻人推动的。

周瑞金报人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即“皇甫平”系列评论引发的思想解放破冰之举。传记专章详细还原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站出来说话”“一看‘皇甫平’就知道有来头”“姓‘社’姓‘资’引燃导火索”“既沉默,又未沉默”……这些章节的标题,就引人入胜地实录了“皇甫平”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中的思想交锋以及刊发后引发的全国性大讨论。在东欧剧变的国际环境下,国内改革方向的争论异常激烈,“姓社姓资”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周瑞金主持在《解放日报》推出的皇甫平系列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旗帜鲜明地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改革不可动摇”等观点,直接厘清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

传记披露了大量一手资料,印证周瑞金“偶得”中透出的胆识担当,以及他对邓小平谈话精神的深刻领会和前瞻性把握。他巧妙采取了集体笔名的策略,既保持了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又为敏感话题讨论提供了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尽管如此,评论还是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公开肯定市场经济方向。历史证明,皇甫平文章准确预判了改革走向,成为宣传南方谈话精神的思想先声。周瑞金在回忆中强调:“改革开放不是一场轻松的郊游,其间充斥的思想交锋、政治博弈、经济变轨,让这个大国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披荆斩棘。”这种对改革复杂性的清醒认识,贯穿在他长久以来的新闻作品以及他所负责的报刊选题策划中。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细细描绘了诸多伟大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刹那光芒,一瞬,便成永恒。人们或觉偶然,历史却在拈须微笑:选中此人,必有机锋——“皇甫平”亦是如此,刹那锋芒,已成中国新闻改革史的永恒经典。围绕皇甫平文章动议、写作以及发表的前前后后,传记还原了周瑞金所体现的那种政治敏感和洞察力,对时机掌握的分寸感,不“连累”领导的担当精神和操作技巧,特别是后来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压力而不后悔不后退的勇气,包括策划写作评论的功底、实录历史的预见以及超强的记忆力,令人读来钦服不已。

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后,周瑞金的办报平台从上海扩展至全国。从地方党报到中央党报的跨越,使周瑞金的新闻实践转向更广阔的政治、外交领域,其“政治家办报”的理念也日趋成熟。传记披露了他在《人民日报》创立了至今众口相传的“任仲平”文章体裁,为改革大声疾呼;他决策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出《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一封普通读者来信如此突出处理,非常罕见,他和编辑部领导及同仁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果敢而不失稳妥,创新而又持中守正,均跃然纸上;他接棒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创新迭出,搅动华东报坛一池春水;他分管国际部工作,部署报道炸馆事件,“以最快速度报道北京大学生抗议北约暴行的游行活动”……果然,报道和评论背后的故事往往更精彩。

这本传记,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解放日报》,一个真实的《人民日报》。也让读者通过一位努力击中社会和时代“绷紧的那根弦”的新闻前辈故事,洞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中,党报在历史关键时候是怎样发挥压舱石与定盘星作用。

传记用了很大篇幅,记叙了周瑞金离开报社领导岗位之后的人生故事,他依然锲而不舍为改革鼓与呼。2006年,当改革再次面临质疑时,“皇甫平”重出江湖,在《财经》杂志发表《改革不可动摇》。传记将这一事件与1991年的评论相呼应,勾勒出周瑞金始终如一的改革立场。不同的是,新世纪的文章更加关注社会公平、腐败治理等改革深层次问题,反映了其思想随时代变迁而深化的轨迹。《周瑞金传》不仅记录事件,也深入挖掘了传主的新闻理念与文化追求。在新闻观方面,周瑞金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这其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主张党报既要当好“喉舌”,也要成为“耳目”,这种双向并重的观念,在当下也颇具现实针对性。

传记还详述了周瑞金在“新闻人”之外的“文化人”特质,他的诗思,他的游记,他对人生的诸般感悟。但是,于我而言,最触动我的,是传记的结尾部分,记载了周瑞金的最新思考:“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内容为王,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报人本色——周瑞金传》的面世,恰逢媒体格局剧变、舆论环境复杂的“惊涛骇浪”裹挟着新闻业艰难探索,回望这位“改革鼓手”的职业生涯,令人深长思之:媒体人应如何继承这种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传统?如何在全媒体条件下重建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周瑞金的故事宣说着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新闻人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们的笔尖既记录历史,也参与创造历史,“看见”是一种推动时代前行的积极力量。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本书在史料挖掘与叙事平衡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对皇甫平事件中不同观点的呈现可以更加多元,对周瑞金在《人民日报》期间的具体工作也可进一步细化,晚年的记叙稍显零乱。但总体而言,本书达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成功刻画了一位在关键时刻以笔墨推动时代前进的报人形象,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宝贵个案。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这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新闻人担当,值得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