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彩石山》:儿童视角下的乡土成长叙事
来源:黑龙江日报 | 王婉若  2025年08月08日15:48

《彩石山》/张娟/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3月

翻开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彩石山》,仿佛踏入一座被童真滤镜晕染的乡土世界。张娟笔下的涉县,不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河北小城,而是通过少年山豆的摄影梦,串联起地方文化传承、红色历史回溯与乡村振兴脉动的成长叙事场,为儿童文学赋予记录乡土变迁、传递精神薪火的厚重使命。

故事以“摄影”为独特锚点,巧妙地搭建起儿童视角与乡土世界的桥梁。主人公山豆对摄影的热爱,既是个体成长的兴趣驱动,更是乡土文化的天然召唤。他用相机镜头捕捉的,小到故乡的一草一木、民俗风情,大到红色历史遗迹、乡村振兴新貌,让读者跟随取景框的移动,沉浸式触摸涉县的文化肌理: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到“拨老将”游戏、拽面大锅菜的民俗温度;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的红色厚重,到花椒种植园里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这种以儿童兴趣为线索的叙事,打破了乡土文化传播的生硬感,让地方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遥远符号,而是山豆镜头下可感、可触、可亲的成长背景,悄然完成对小读者的文化浸润——原来故乡的一砖一瓦、一俗一习,都藏着值得挖掘的珍贵故事。

红色历史的回溯,是书中极具分量的精神脉络。涉县作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承载着可歌可泣的抗战记忆。作者借军训教官之口讲述“将军渠”故事,让历史从泛黄的课本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刘邓首长带领军民凿渠的艰辛,不只是历史事件的复述,更化作山豆们“仿佛置身烽火岁月”的共情体验。这种处理,将红色精神的传承,从宏大叙事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成长养分——山豆们在聆听历史中,汲取的不仅是先辈的勇气,更是“把个人成长与故乡发展、精神传承相连”的价值指引。当山豆用镜头记录红色旧址,用脚步丈量先辈足迹,红色精神便不再抽象,而是成为照进现实的成长灯塔。

乡村振兴的书写,为故事注入时代活水。书中既有脱贫攻坚后乡亲们种植花椒的辛勤与收获,也有后池村传承“新愚公精神”修筑“愚公路”的韧性。这些现实题材的融入,让《彩石山》跳出单纯的儿童文学创作,成为记录乡土变迁的微型档案。山豆的摄影梦,同步记录着故乡从脱贫到振兴的步伐:花椒园里的忙碌身影、愚公路上的建设场景,既是乡村发展的切片,也是山豆成长的注脚。这种“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的叙事,传递出深刻的时代命题——乡村的未来,需要像山豆这样热爱故乡、愿意用青春与创意反哺土地的年轻人,儿童文学也能成为向少年传递“乡村振兴有我”信念的载体。

成长主题的铺陈,始终贯穿着温暖与力量。山豆的摄影梦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不被父母理解的委屈,追求摄影大奖时的挫折,对故乡文化认知从浅显到深刻的蜕变……这些成长阵痛,让角色摆脱“完美儿童”的刻板印象,变得真实可感。更动人的是,山豆的成长始终与故乡绑定:对摄影技术的钻研,关联着记录故乡之美的渴望;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推动着传承精神的自觉;对乡村振兴的见证,催生着建设故乡的责任感。这种“乡土滋养成长,成长反哺乡土”的双向奔赴,为儿童成长叙事提供了崭新范式——成长不该是孤立的个人突围,而是与故乡、与文化、与时代同呼吸的生命觉醒。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彩石山》在创作形式上也颇多巧思。儿童视角的坚守,让文字始终葆有童真的清澈与好奇,即便涉及厚重的历史、宏大的时代命题,也能通过山豆的眼睛、相机、心灵,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故事碎片。

在这个被电子屏幕、快餐文化包围的时代,《彩石山》用山豆的摄影梦,召唤小读者回归乡土、拥抱文化、理解传承,在光影交错的成长叙事里,织就属于新一代的希望经纬:原来故乡的土地里,藏着成长最珍贵的养分;原来儿童文学的笔触,能勾连起个体、乡土与时代的精神脐带。愿这样的作品更多些,让更多少年在文学阅读中,找到与故乡、与文化、与时代对话的密码,在成长路上,成为乡土故事的讲述者、文化传承的接力人、时代脉搏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