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野传统与童趣共舞之奇幻乐章
来源:出版中国(微信公众号) | 盛洁  2025年08月06日15:03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广阔天地里,小河丁丁的“少年西峒”系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清新灵动的文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成为不可忽视的佳作。作者小河丁丁出生于湖南西峒,他从童年时代的湘南故乡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打造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文学世界。《板凳龙》(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便是“少年西峒”系列这一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拼图。

作为该系列的最新力作,《板凳龙》不仅延续了小河丁丁对乡土文学的书写,更运用奇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充满童趣幻想与西峒传奇的大门。在如诗如画、宁静和谐的西峒乡野间,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它们能幻化成人类模样,与孩子们一同学习、嬉戏,甚至共同排练花鼓戏。这种设定既保留了乡土文学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细腻刻画,又凭借幻想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无尽趣味与想象力。

《板凳龙》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充满了童趣与想象力。故事开始于一群山里动物的奇妙变身。狐狸、野猪、熊、麂子等小动物学会化为人形,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前往赶集。集市上,一场花鼓戏深深吸引了它们,从此,小动物们与花鼓戏结下不解之缘。游老师送来了儿童花鼓戏剧本《板凳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戏班逐步走上正轨,搭台唱戏,准备迎接新年,一幅充满欢乐与希望的山间乐章跃然纸上。

在《板凳龙》中,小动物们在变作人形后,不仅保留了动物的特性,还展现了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比如,狐狸妹妹变人时的紧张与好奇,野猪兄弟的憨态可掬,都让人忍俊不禁。在描写动物变人的情节时,作者运用了细腻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如狐狸妹妹变人时的反复尝试、看到自己变化后的惊喜与羞涩,使故事极具画面感,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情绪变化。蟾蜍太公在演出前为同类正名呼吁的情节,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蟾蜍的刻板印象,更引导读者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凳龙》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为故事主线,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文学相结合。花鼓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内容多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贫富差异、生产劳动等主题,反映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书中,花鼓戏不仅是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更为孩子们和小动物们的成长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背景。小动物们和孩子们一起排练花鼓戏,不仅学习了戏曲表演的技巧,更在过程中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将传统文化自然融入故事的方式,避免了生硬说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也让小读者在阅读的欢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为孩子打开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书中不仅有动物与孩子们的欢乐互动,还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现了成长的主题。在看似简单的儿童故事背后,蕴藏着关于成长与人生的深刻议题。孩子们和小动物们在排练花鼓戏时,面临着角色分配、道具准备、克服困难等诸多挑战。他们通过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学会了团队协作,培养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了自我成长。蟾蜍太公从捣蛋鬼到“名角”的转变,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即便身处困境,只要勇于改变,也能绽放光彩。此外,小动物们好学上进、学认字识谱,拿出私房钱为戏班子买乐器,这些行为超越了人们对“动物”的常规认知。这种主题呈现,让作品在满足小读者阅读乐趣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板凳龙》是一部致敬经典儿童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幻想小说佳作。它既有令人捧腹的笑点,又有触动心灵的泪点。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西峒世界里,孩子们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友谊之珍贵、传统文化之魅力以及成长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