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深耕”与“超越性观照” ——关于蔡家园的《微光照远》
蔡家园的文艺评论集《微光照远:新世纪文艺现场观察》,以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多维的批评视角,构筑了新世纪文艺现场的理论图谱。《微光照远》分为四辑,第一辑为总论,整体观照当下文艺创作动态;第二辑为作家作品专论;第三辑为影视艺术评论;第四辑为书画艺术评论。全书合计44篇。蔡家园兼具评论家与作家双重身份,其批评实践既延续了湖北文学评论的“在地性”传统,又展现出数智时代文艺批评媒介融合的学术视野。本文试图从“日常叙事的审美重构”“跨媒介批评的范式突破”与“文艺精神的主体性探索”三个维度,解析《微光照远》的批评特质及其对当代文艺研究的启示。
一、日常叙事的微观重构
有学者认为,湖北文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微观实证激活地方经验,以情感渗透重构文化记忆”。蔡家园的《微光照远》延续了这一学术传统,将“日常叙事”作为解剖新世纪文艺现场的核心切口,通过对地方性书写的深度凝视,揭示了地域经验向普遍性美学转化的内在机制。这种批评路径不仅是对湖北文学评论“在地性深耕”传统的承继,更是对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危机的一次理论突围。
蔡家园的批评实践始终立足于对“具体性”的执着。在《微光照远》第一辑中,他对获得《长江文艺》双年奖(2020-2021)的八部小说的分析,展现出对“微观肌理”的惊人敏感。他“穿透混沌生存表象”总结这八部作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开掘:“对生存困境的反抗”“对终极价值的探寻”“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冲突性对抗的和解”。[1] 以红色题材创作为例,传统研究多聚焦于革命叙事的宏大结构与意识形态表达,而蔡家园却将目光投向英雄形象的共情逻辑。他指出,微电影《阳台》中老人和小女孩相互拯救,“通过小阳台汇集信息和情感,折射社会风云激荡”。电视剧《十送红军》发掘了英雄人物的“非凡情境”,也就是“立足当下‘发现’历史”。这种批评逻辑强调“地方性”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日常经验的鲜活质地,而非抽象的文化符号堆砌。
蔡家园进一步揭示,这种微观叙事的背后,暗含着地方性书写的双重编码策略。在《微光照远》第二辑中,蔡家园通过对谢伦散文集的细读,认为作者的立场定位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往返者”,提出了“往返式写作”的范式。他认为,谢伦笔下不断循环的“归乡—离乡”叙事,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移完成精神淬炼”的美学实践。作者在《一些被风吹过的事物》中刻画了许多乡村世界的人物,如粮站的桂疯子、卫生所的炊事员麻子杨、兽医站的潘兽医、打铁的孙五、做豆腐的阎老西、瓜老板纪驼子、养猪能手党三炮。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边缘人物串联着琐碎的日常场景,成就了“梦幻般的童年生活”。这些人物、场景经过作者“诗意化重构”后,既成为楚地文化“精微致广”特质的表征,又暗合了现代人“修复生命裂痕”的集体无意识,“实现了个人化记录与普通生存的对话”。[2] 蔡家园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发现了日常叙事中“微物之神”的唤醒机制。这种“以小见大”的阐释路径延续了湖北评论家对“日常史诗”的理论偏好。
蔡家园的日常叙事研究,为当代文艺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首先,他打破了“地方性/普遍性”的二元对立,证明在地经验经过审美转化之后,可以成为观照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透镜。正如《微光照远》中对朱朝敏散文集《黑狗曾来过》的解读:她善于将个体生命经验与楚地文化风情进行巧妙地融合,同时,作者“一直在挖掘个人的生命史、族群史以及相关的自然文化”。通过个人人生际遇的微光呈现,既书写了百里洲、楚地的现实困境与现代变革,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变异”规律。其次,蔡家园重构了“批评家-文本-读者”的关系,主张批评应是“带着体温的理性对话”,这与学界倡导的“在场批评”形成理论呼应。当蔡家园在分析李修文《山河袈裟》时,特别关注到作家在“在道德层面对‘人民’存在朴素的认同甚至崇拜,但在价值层面他是保有审视的”。这种对创作主体情感投射轨迹的追踪,使文学批评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分析,成为创作伦理与接受美学的双重考察。
蔡家园通过《微光照远》证明了日常书写和地方性书写的生命力。这种书写范式的意义并不是对文化符号原有意义的固守,而是赋予日常经验生命的质感,化为可通约的美学语言,从而实现从“在地性”到“普遍性”的审美转化。这种艺术批评范式不仅为湖北文学评论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更对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如何应对“后地方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思考路径。
二、跨媒介批评的视域融合
相对来说,湖北文艺批评一般都以“文学本位”为传统,强调对文本的深耕细读和对历史脉络的深描钩沉。但是,蔡家园的《微光照远》在坚守文学性分析的同时,以先锋的姿态突破了学科壁垒,将批评视野拓展至戏剧、影视、美术、书法等艺术领域,构建起“泛文艺批评”的整体性框架。这种跨媒介实践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以文学批评方法论为根基,通过视域融合的途径,实现对文化现代性的深度回应。在新媒介语境下探索出“大艺术观”的学术范式,为当代文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重要突破。
蔡家园的跨媒介批评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理论自觉。在《微光照远》第三辑中,他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的解读,并未止步于电影语言的形式分析,而是深入探究“影像伦理与文学精神的同构性”。他指出,《十诫之谋杀短片》中冷峻的长镜头调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灵魂拷问形成共振,“在看似冷漠的叙述中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到底谁有权利剥夺生命的权利?”这种将电影符号学与文学伦理学相结合的批评方法,与“文学性泛化”理论形成对话,意识到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学性”已突破文字载体,渗透至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蔡家园的跨媒介批评绝非简单的主题迁移,而是建立在对不同媒介本体特性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分析电影《伴我远行》时,他敏锐地捕捉到镜头语法与文学修辞的隐秘对话:“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波涛奔涌的泄洪闸,美轮美奂的环球港,如诗如画的柑橘园”等场景形成浓郁的峡江特色。这种批评方法,既展现出对影像语言的精准把握,又始终以文学性为阐释中枢,实现了“在跨界中守护批评本体”的学术理想。
在书画艺术批评领域,蔡家园的跨媒介阐释更显方法论创新。评价书法家周韶华的创作时,他认为《骠骑将军》《天马星空》“线条完全摆脱了文字符号的外壳,释放出无与伦比的力量”。那些看似随性的飞白与涨墨,在蔡家园的解读中成为“楚辞体”的视觉变奏,“似乎携带着风雷、裹着闪电,气势磅礴、铺盖而来”。这种将书法形式分析与文学精神溯源相结合的批评路径,突破了传统书画评论的技术化倾向,建构起“文本-图像-空间”三位一体的批评范式。这种强调艺术形式创新需要以文化深度作为根基的批评立场,不仅与湖北评论界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长期关注深度契合,更将这种理论提升至文化战略层面。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博弈中,跨媒介批评理应成为文化主体性重建的重要路径。
蔡家园的跨媒介批评实践,为当代文艺研究提供了三重范式突破:首先,他打破了“文学中心主义”的学科桎梏,证明文学批评方法论具有强大的理论辐射力,能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话中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其次,他重构了“批评家-艺术作品-时代语境”的关系网络,善于将具体作家作品与个人生命经历、时代的境遇整体性分析,探析时代症候,发掘其深广的审美意义,这种批评实践既是个案分析,更是对社会精神状况的文化诊断;再次,他开创了在地性研究的新维度,将地方经验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人类学档案,这种“多模态地方性”研究路径,为笔者的“文学地方志”理论提供了媒介维度的补充。
蔡家园的跨媒介批评实践以文学性为根系,让批评的枝蔓延伸至泛文艺领域的天空,在视域融合中构建起更具包容性的批评范式。这种“破界”与“重构”并重的学术路径,不仅为新世纪文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更在深层意义上回应了本雅明预言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命运。当灵光消逝成为必然,批评家的使命恰在于,在多重媒介的交响中,重新辨认、捕捉定格那些属于人类精神的永恒微光。
三、文艺精神的主体性探索
蔡家园以“微光”作为《微光照远》的核心意象,既是对文艺批评伦理的诗意隐喻,亦是对主体性重建命题的深刻回应。在技术理性与消费主义双重挤压的当代语境中,他通过持续叩问“文艺何为”这一根本命题,构建起兼具批判力度与人文温度的批评体系。这种精神探索既延续了湖北文学评论“以日常见超越”的学术传统,又通过“微光美学”的创造性阐发,为当代文艺研究提供了主体性突围的理论路径。
蔡家园的《微光照远》以“主体性重建”为核心命题,通过多维度的文本批评实践,展现了他对当代文学精神探索的深刻洞察。在评析贾平凹“秦岭三部曲”的《山本》时,蔡家园延续了他“在地性深耕”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山本》中贾平凹“拒绝了暴力美学的诱惑,在终极层面观照回到自然人状态的生存本相”,以“微观实证”方法重构地方性经验。这与蔡家园对刘醒龙《黄冈秘卷》的“总体性视野”分析形成互文,共同指向地方性书写的现代转化可能。针对付秀莹的《陌上》,蔡家园聚焦于作者在“琐碎的生活呈现出某种整体感”。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整体感就是金钱、权力主导下乡村现实秩序的蜕变,尤其是精神和道德的变化。”与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对乡村的过去式书写不同,付秀莹成功书写了乡村的现在式,写出了当下乡村的生活经验和时代蜕变。这种蜕变既非对乡土传统的决裂,亦非对城市文明的盲目拥抱,而是在“城乡夹缝”中建构起独特的生存诗学。这种批评视角,既延续了学界对“现代性困境”的学术关切,又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实现了理论具象化。
蔡家园建构的“微光”美学蕴含着深刻的批评伦理自觉。这种自觉强调批评者介入文艺现场的态度。批评者一方面应该与批评对象保持谦卑的观察距离,另一方面又要具有介入文艺现场现实的勇气,以“微光”为支点,深入当代文艺批评核心命题,善于分析,敢于判断,建构普适性的精神坐标和审美价值。《微光照远》无疑是蔡家园文艺精神的主体性探索的结果,他通过理论创新回应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焦虑,为湖北文艺评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更为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守护人文精神、重塑主体性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思考路径。
蔡家园的《微光照远》以其独特的批评实践,在“在地性深耕”与“超越性观照”的辩证诗学中为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通过日常叙事的微观重构,他揭示了地方性经验向普遍性美学转化的内在机制;借助跨媒介批评的视域融合,构建起泛文艺研究的整合性范式;而“微光”美学的提出,则从本体论层面回应了主体性重建的紧迫命题。这种批评实践既承继了陈美兰、於可训、樊星等湖北学者“以日常见超越”的学术传统,又以先锋姿态实现了理论范式的当代转型。真正的文艺精神不在宏大的宣言中,而在那些穿透时代迷雾的“微光”里,它们以谦逊而坚韧的姿态,见证、介入甚至形塑审美风尚和艺术精神的流变,为人类共有的生存困境提供永恒的思想烛照。
注释:
[1] [2] 蔡家园:《微光观远:新世纪文艺现场观察》,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第13—15页,69页。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