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 榴弹怕水:历史文创作的规律与挑战
网络文学蓬勃、鲜活地在这个时代生长着,以它的无限想象,以它的烂漫可爱,以它的现实沉思,给予这个国家数以亿计的读者以各种形式的能量与元气,创造新的奇迹与可能。
网络文学旺盛生发,始于写作初心,成于时代机遇,更离不开所有写作者一点一滴的耕耘。无论是知天命的阅历还是Z时代的新浪潮,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对于写作的每一点思考,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作家网通过推出“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题,与众多读者一起重温网络文学名家们的写作初心,分享他们的文学理念与创作细节。我们相信,多元与精彩,都将会在这里呈现。
(栏目主持:虞婧)
榴弹怕水,1990年生,阅文集团白金作家。擅长历史文创作,代表作《绍宋》《覆汉》《黜龙》等。
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远非简单的“穿越+权谋”模式可以概括,它要求作者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转化能力。对网络历史小说而言,如何在商业化写作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取得平衡,构建既符合读者期待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叙事,是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以《绍宋》的创作为例,简单和各位同仁做些分享。
创作准备:在学术与通俗之间的知识建构
《绍宋》讲述了现代青年赵玖意外穿越到靖康之变后,成为一名崭新的赵官家,面对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的危局,团结岳飞等抗金英雄,试图重塑新宋国运,弥补历史遗憾的故事。创作《绍宋》前,我做的主要考据工作也就是看书,不过是分类分层地看书。
第一层是史书,核心史书——《宋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等,不必全都读透,重点选择相关人物和事件,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然后是通读名家名著,代表作品是王曾瑜老师的《岳飞新传》《宋高宗传》、邓广铭先生的《宋史十讲》,吸收专业史学观点。再后是浏览一些历史社科类的畅销书,它们或对汴梁东京的城市构造,或对当时的经济模式进行了讨论,都很有益处,可以帮助我获得跨学科的视角。最后就是关注论坛、社交媒体上大家比较喜欢讨论的历史类话题,把握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这种由专业到通俗、由核心到外围的知识采集方式,有助于确保作品的历史底色,又能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还要特别提到的一本书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理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历史文中对战争场面和战略布局的描写尤为关键,但这不是我擅长的,谭其骧的图集就是我的法宝。《绍宋》中从淮上八公山抗战开始,到获鹿大战的构思,正是基于对当时战场地理环境的细致考察,甚至有时会让地理因素起到推进作用。这种对历史地理的重视,印证了历史学家邓广铭提出的“历史四把钥匙”理论(职官、地理、年代、目录),显示出历史文创作借鉴专业史学方法的重要性。
只是网络小说的连载特性决定了作者无法像学术研究那样进行长期的专题准备,很多时候是创作和研究同步进行,在连载过程中不断修正前期的认知偏差。所以想要写出一本好的网络小说,充足的知识储备、健康的身体、足够多的时间,缺一不可。
人物塑造:在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之间创造性转化
历史文的人物塑造要考虑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分寸。赵玖作为宋高宗赵构的“反向映射”,其实是我的一种创作手法。赵构在历史上通常被认为聪明有能力,却选择了从个人而言最为舒适的自甘堕落,所以赵玖则被塑造成具有“英雄气”和“硬骨头”特质的反抗者形象。这种塑造不仅满足了读者对“改变历史”的情感需求,更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
在配角的塑造上,《绍宋》也在努力对历史人物去一些“标签”。大事不含糊,小事可灵活,在保持历史人物基本评价不变的前提下,展现其多面性,历史文也会变得更好看。例如,岳飞被塑造成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但也不回避其年轻时“喝酒误事”的记载;秦桧虽然后期屈膝投降,但也如实描写其在靖康之变前的主战立场。这样既避免了为吸引眼球而刻意“翻案”的流弊,又突破了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刻画。
但其实,我塑造的赵玖也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他也有冲动的性格特质,前期还有一些政治无知。此外,我也会通过主角与众多历史人物的互动关系来深化人物形象,赵玖与“二圣”的冲突,与投降派的斗争,与李纲、宗泽、岳飞等主战派的共鸣,形成了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群像互动式的人物塑造法,既满足了读者对历史名人“登场”的期待,又通过人物碰撞推动剧情发展,实现了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历史观:在“改变历史”冲动与历史理性之间叙事
有“穿越”元素的历史文,通常隐含着“改变历史”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源于对历史遗憾的情感补偿,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我不想简单地大开“金手指”,而是做了一些历史推演,这其实也来源于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的历史观对我的影响。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他提出的“傅里叶级数历史观”,实际上是把数学概念转化为理解历史发展的框架,认为历史如同复杂周期函数,可以分解为多种进步力量的叠加。在这种视角下,即便是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律法、制度都在延续与进步,并促成了隋唐波峰的到来。应用到《绍宋》中,表现为主角相信即使“自己死了,局面未必比现在更差”,这种看似悲观的情绪实则表达了"对历史发展的信心"——历史进步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因个别人物的缺席而停滞。
在小说的构思中,我想的更多的是我们现在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面对历史中的事情与人。我也更愿意从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角度来进入这样的思考,在承认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将不断刷新的历史认知和不断迭代的历史类网文技巧融入其中,寻找与读者情感共鸣的叙事路径。
跨媒介改编:商业化和人文性的讨论
最近《绍宋》的漫画改编阅读播放量超15亿,IP爆火反向带动了小说在起点的热度。很多人问我,漫改成功会不会衬托文字的无力,文字在影音图面前会不会显得弱势?
《绍宋》同名小说改编漫画
我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所以我会天然地把文化产品看成“工程模块”,而不是把自己困守在网文原作作者的角度上来感性看事情。我个人认为,文化产品先需要经过商业化、工业化的淘汰与选择,也就是经历了时代下的考验,然后才好在其中寻找人文性,寻找超越商品化的那部分。
网文和游戏自然也是如此。而且,我从来也不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忧虑和担心,因为商品化、工业化后的文化产品也是基于文化的,观众、玩家和读者也总有一部分是会考量甚至参与建设其中人文性一面的。
换言之:
一来,文化基因始终存在于文化产品中,就好像上面波峰与波谷的例子一般,它们不会消失,最多就是被淹没在更明显的商业化、工业化部分下,等到合适的时候被展示出来,或者被特定的人文性受众发掘出来。
二来,如果能够打通工业化、商品化的道路,形成更好的文化产品途径,反而会促进其中人文性的发展,因为一旦打通道路,往往会让受众与作者之间形成更有效的互动,达成作品的迭代与发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文性的那部分。
三来,有些东西的消失和弱势,未必是因为商业化、工业化的挤压,往往是自己发展到了某种尽头或者陷入到瓶颈……如是尽头,不必多想,如是瓶颈,也不必多想。
至于改编漫画,我一直都说,《绍宋》小说的作者是榴弹怕水,《绍宋》漫画的作者是李晓楠老师。李老师本人对原著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热爱,我举个例子,漫画中主角赵玖第一次与岳飞相见的场景,在网文中,因为连载的疲惫和灵感的枯竭,在这个阶段是无力的、贫乏的,但在漫改中赵玖与岳飞平分页面,一句“鹏举,我来了”,足以击穿漫画、原作,联结历史与读者,这是李晓楠老师独立创作,以漫画艺术为基准,呈现的精彩瞬间。同为创作者,我非常理解他在漫改过程中投入的心血和精力,达到了让人感激佩服的地步。
杭州岳王庙《绍宋》主题展
所以,我并不觉得文字的市场与前途被挤压,只不过在新的信息时代,短视频、漫画、游戏这些载体的出现,激活了更多的观众,将他们纳入到了市场与时代中。而这些新的文化产品赛道,对于文字而言,从来不是对手,而是应该联通的共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