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沃土 创作时代精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一指示不仅是对电影艺术家的勉励,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究其意味,新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时代英雄辈出,正在召唤作家艺术家在扎根生活沃土的基础上展开文艺创造,以更多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托举力量。事实上,文艺作为时代的记录、时代的雕刻,一定内蕴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和力量。文艺要为时代鼓与呼,必须以文艺精品为时代定格,从中彰显时代气象。新时代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舞台,文艺要在感悟时代的脉动中,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以美的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领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
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扎根生活沃土是创作文艺精品的前提。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作家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把人民高高举起。在全球文艺思潮愈发相互激荡和文艺力量激烈博弈中,作家艺术家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生动表达人民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高扬文艺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只有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的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蓬勃发展。实践表明,文艺创作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生活,就会在价值上偏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审美需求。这样的作品,不仅其内容会被人民所唾弃,还会在艺术形式上走向僵化以至于死亡。立足新时代的舞台,当代文艺创作要以生活为沃土,以人民为根本,扎根于斯,寄情于斯,向“小人物”要“大作品”,让人民成为时代文艺的主角。也就是说,把人民作为历史主体、把人民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作家艺术家就不能只是热衷于书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是要在为人民抒怀抒情中塑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民形象。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恰恰是亿万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文学艺术,应该是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是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主表达。如果说历史是个大舞台,人民就是这个舞台的真正主角。社会主义文艺不能背离“人民性”这个根本。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创造,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再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说到底,也都是人民创造实践的参与者、记录者和升华者。无数事例证明,文艺创作能否出优秀作品,取决于作家是否扎根人民的沃土,能否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力量。文艺发展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一部伟大作品,无不体现着人民的情怀,彰显着人民性。而创作出人民的文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深入人民、扎根生活。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人民的生活,对多彩的现实生活有丰富的积累、深切的体验,领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才能创造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其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作家艺术家扎根越深,其作品的精气神就越充足,打动人心的力量就越强大,也就越能受到人民的追捧。
以有精气神的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柳青有一句名言:“要想写作,就先生活。”他扎根在乡间,深入到人民的生活里。他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的14年,不是路过,不是来访,不是旁观,而是犹如生长其中的原上苗、山间树、水中鱼,是扎根于斯的同呼吸共命运,有体感也有体恤、有凝视也有审视。他身在旷野,却情系民食之天、心怀大道之行,把“国之大者”融入生活之日常,有心系民生之远望,也有政策调适中的远虑。正因为如此,其作品才有把时代追求、国家大势和人民诉求交融于字里行间的磅礴气势。有深厚的生活之根,作品才能力透纸背。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一定要有坚实的根基,有根才能立得住、站得久。作家赵树理同样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体现出从人民大众中来、到人民大众中去的创作追求。这些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在创作中拥抱人民的冷暖,自始至终坚持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理想,而非追名逐利地以趋利避害之心选择避重就轻。这表明作家艺术家只有把心沉在人民的生活里,才能在创作中接地气、通人气、扬正气,其作品才能始终有不因时代变迁而移易的精气神。纵观现当代文艺发展史,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刘文西的《黄河纤夫》、阎肃的歌词《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作品之所以深受关注,无不是因为作家在扎根生活中深刻把握了个体、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愈加需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以有精气神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回信精神,无不寄寓着对文艺的深情厚望。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艺之光的照亮。因此,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坚持弘扬正道,创作者要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更好地担当起时代使命。“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为着人民的伟大复兴,今日之文艺要着力于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文艺要热爱人民,我们要以艺术精品不断提升人民的精气神。只有把自己和人民的情感内在地关联起来,彻底摆脱那种沉湎于“小我”的狭隘格局与喃喃自语的小情趣,彰显“大我”的使命担当,文艺才能更好地为时代定格。
当代作家艺术家只有扎根生活沃土,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使笔下的作品充满时代的精神气象。也就是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从中发现美、创造美,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用文艺讴歌不断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面对时代的静水深流,何谓生活的沃土?大而言之,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都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具体地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旧邦新命的深刻变化和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实践,都是当代文艺创作的生活沃土,是孕育社会主义文艺精品的土壤。
艺术地提炼和张扬时代精神
进而言之,坚持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不是在作品中照抄照搬人民的日常生活。从生活到文艺的中间过程,凝聚着文艺家的智慧和才思,体现着文艺的规律和奥妙,遵循着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真实,时时刻刻考验着文艺家的思想境界和表达能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是时代和市场的应声虫,不能盲目尾随时代的潮流,更不能充当时代风尚的爬虫,而应当引导时代潮流。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能也不会附和低级的审美趣味,成为感官欲望和市场的奴隶,他的真正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随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即使是市场条件下的文艺创作,也不能丧失对艺术的卓越性追求。在艺术创新和审美品位上,作家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守。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文艺传达时代心声,需要作家艺术家为人民放歌,需要文艺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力量支撑。作为时代的表征,伟大的时代呼唤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在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只有那些能为广大人民所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才能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当代文艺事业要以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作家艺术家要自觉做崇德尚艺的表率,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放眼全球,当下世界舞台上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越来越显现为文艺精品之争;立足国内,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格外需要优质的精神食粮,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文艺精品供给。
新时代之大,源自新时代人民精神之强。新现象、新人物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家艺术家要“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因此,新时代文艺创作重心都要落在彰显人民的精神力量之强与精神的独立自主之上。艺术地提炼和张扬时代精神,必然成为经典创造的诉求。使文艺创作向着有内涵的哲思境界聚焦,使文艺作品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彰显鲜明的中国精神,方能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与人民大众的精神意志。这必然要求作家艺术家扎根生活沃土,不仅要“身入”更要“情入”“心入”。只有感同身受于人民的冷暖,才能在创作中自觉显现人民的情感和立场。说到底,文艺创作不是文字、身体、行为的游戏,而是承载着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是为国家、为民族和人民代言和建构文化形象,为社会担当道义和彰显良知,为人民建造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文艺学美学基础理论》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