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滋味铭记乡土——长篇散文《父恩》读札
饮食,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勾连起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显现出“兼及社会、人生、文学、审美等”的文学性特征。从“七月亨葵及菽”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在文学的场域中,饮食从未缺席。周荣池的长篇散文《父恩》里,饮食书写是村庄日常生活的重要面向,不仅支撑起非虚构文本的真实细节,填补了父辈们与村庄在无言时分的情感表达空隙,更是观照父亲形象与村庄情貌的独特窗口,隐喻着在突飞猛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代人动情而执拗的坚守,以及这份坚守背后所蕴含的父子之情。《父恩》中,饮食虽非着重刻画的对象,却无处不在映照着那个窘迫年代里父辈们的生活底色——他们以“甘蔗就酒”的聪慧自得,将生活的苦涩酿作片刻甘甜。
在南角墩,“填饱肚子”绝对是件要事,尤其对于在田里讨生活的父辈们而言,食物是他们的底气,是他们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守圩》一章中,父亲即便劳作一天,只需一顿用醋拌的肥白猪头肉配“粮食白”(一种劣质白酒),就能生出无穷气力,继续踏着月色“做生活”(干农活)。《迟婚》中,发大水的缺粮年景里,家里买不起汤圆,奶奶就煮茨菇来过除夕,这是对传统节序的坚守;家里生了男孩要给邻里送红鸡蛋和糯米饭,邻里便回以生鸡蛋、糯米和白糖,这是对生命纯粹的祝愿……掩藏于日常生活之下的质朴善意与情感需求,借由食物开始传递,牵系着村庄里的人心,也流露出朴素人情社会中,平等而亲密的乡土秩序所承载的美好物质想象。从村庄里长出来的父辈们,像“同一根藤上的瓜,连着一样的苦根”,却凭着一股犟气,固守着传统孝义与公序良俗,折射出中国乡土特有的性格与生命力,书中的“父亲”正是如此。
父亲诨名作“小牛”,或许正是这名字赋予了他一身牛劲儿与牛脾气,还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古怪、促狭与倔强。他曾因给村支书送狗肉办砸了事,葬送了自己的好出路;也因请先生们喝过一顿酒,让“我”有了与先生们同桌吃饭的资格。他靠蟹汛为家里挣得一栋房和一段好日子,也曾因痛失几百只即将下蛋的鸭子陷入窘境……父亲就像一株野生的果树,“在村庄里无足轻重,人们对它没什么希望,更谈不上有什么失望。它自己有股蛮劲,偏要像模像样地生长,最后结出一树不如人意的果子”。生活虽没什么起色,可即便如此,父亲种的桃儿还是给“我”的童年添了一丝甜蜜。他“总能想尽办法吃点儿好的”,这种生活态度始终支撑着他,磕磕绊绊走过曲曲折折的一生。这是一代父辈的缩影,是无数农村父亲与土地的挣扎相依,也是无数父辈付诸一生的苦中作乐。
辛辣透明的酒液,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父亲的性格。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父子之情多是暴躁粗糙甚至是对抗的,又是真实而深切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注于碗盏之中,最终酿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醇厚绵长,实现了和解。可这样的豪情,终究随着年岁增长、城镇扩张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且不说喝酒的“碗”换成了“杯”,单是酒液中掺入的“盘算”,就早已让酒事变了味。大碗喝酒、酒花四溅的日子,在城镇化的轰鸣声中一去不复返,父亲的碗盏变得静默,无声传递着苍老的讯号。村庄在生长,父辈们却渐行渐远,过往的争吵、欢闹、悲伤、希望,都化作一杯陈酒,散发着平静的醇香,沉淀着深深的苦涩。
周荣池出生于江苏高邮,谈到高邮,我们不禁联想到汪曾祺。两位作家同根同源,在乡土饮食的表达上却存在些许差异。汪曾祺的绝大多数文学创作取材于家乡,他本人对“吃食”的偏爱,营造出独特的饮食书写景观。在他笔下,饮食少有名贵之物,或一碗茨菇汤,或一盘拌菠菜,淡而有味,总给人以“美”的文学体验。例如《鸡鸭名家》开头,通过“一划”“一翻”“绽”“栗紫”“钢蓝”“蕊黄”等词,将处理家禽的场景化作一场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
周荣池的饮食书写,像一把冰冷的刃,平稳剖开“田园牧歌”的表皮,露出颤动流淌的血肉,呈现出一种纯粹的“真”,让抒情性与现实性交织共生。如《作乐》一章中,父亲杀煮小公鸡的画面堪称经典:“滴”“晃荡”“溅”等动词裹挟着血色与混浊,营造出昏暗的氛围,食物的香气与温度被抽离,这场无法宣之于口的口腹盛宴,因来源不正当而透着隐秘的惶恐与压抑。由此可见,周荣池书写乡土时,从不回避村庄的另一面;但他并非仅将目光凝聚于此,也会抬头注视光亮,他写父亲为受伤的母亲煨出乳白的鸡汤,写父亲为难得返乡的儿子将猪头烹成一桌盛宴,笔下皆是村庄里沉默、寻常却真切的爱意。从“美”走向“真”,周荣池塑造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村庄标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文学高邮”。
周荣池笔下有橘子的酸、烈酒的辣、茨菇的苦、腌肉的咸;而其中的甘蔗、桃儿、西瓜,看似甘甜,却总萦绕着些许苦味。或许唯有“苦”,才能让父辈们始终攥住那些看不见的岁月,守住村庄。正如他所说:“有这样的父亲,村庄的一切依旧会成立。”而有这些烙在唇齿间的滋味,通往故乡的记忆便不会丢失。即便岁月与时代的变迁让村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面貌,南角墩仍在顽强地生长,直至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原乡。
(作者黄诚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凌晔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