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流量”到“重品质”、从“快餐消费”到“价值赋能”: 精品化已成为微短剧行业共识
近日发布的《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6亿。微短剧这一新大众文艺形态已经从年轻人主导扩展至全年龄段,“银发剧场”占比正显著提升。
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的微短剧,成本低、周期短、回报快,常以快节奏、高密度、强情节、多反转的叙事铺陈故事,契合观众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的观赏期待,成为不少人业余文化生活的“解压神器”和“休闲法宝”。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越电影总票房,一跃成为最具活力的视听艺术形式之一,成为大众文化最具活力的新形态。
一批微短剧企业彰显“头部效应”,红果短剧、抖音短剧、快手星芒、爱奇艺微短剧,以及点众、九州、麦芽传媒等新作不断,让短剧赛道千帆竞发,市场热力值不断飙升。一大批热播的微短剧,如《家里家外》《金猪玉叶》《好一个乖乖女》《遥不可及的爱》《长公主在上》《念念无明》《重回永乐大典》……点燃消费市场。“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上下班路上经常看,没事的时候也会刷”“根本停不下来”,这是不少人看完微短剧后的真实感受。“短剧+文旅”“短剧+非遗”“微短剧+国潮”“微短剧+品牌”等,不断整合的文化要素市场,拉动了跨界融合创新,有效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建设。
不仅如此,微短剧在海外市场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现在,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新亮点。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普及和用户竖屏观影习惯的养成,微短剧借助视频时代的技术红利,正步入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一些“短板”也日渐显露出来。比如,题材同质化、内容低俗化成为行业痛点;“量大管饱”却营养不足的“视频轰炸”导致用户审美疲劳等。要实现微短剧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需校准行业发展的精品化路标,并围绕目标选点发力。
首先要从“拼流量”转向“重品质”。流量是消费市场认可作品资质的印章,但若是单纯“拼流量”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是靠玩梗搞怪、粗制滥造、低俗炫富甚至打擦边球去赚得流量,还是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得到消费者青睐?我们只能选择后者。只有让“高质量”嵌入“高流量”,用精品化让作品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才是微短剧真正创造流量、赢得市场的根本。当下的微短剧市场已经走过了跑马圈地、以量取胜的野蛮生长期,需要的是向上提质,坚持品质至上;向下扎根,成为新大众文艺的沃土;向外拓展,在出海“新三样”中出圈,实现文化出海的新跨越。
我们看到,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化意识正逐步增强,红果短剧发布面向全行业精品短剧合作的“果燃计划”,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腾讯视频制定了对精品微短剧的激励机制;爱奇艺以“精品、年轻、创新”作为微短剧关键词,实施精品微剧千部计划;抖音平台汇聚了数百家优质创作机构,围绕“向阳篇、向善篇、向美篇”三大核心主题,打造精品内容;芒果TV、优酷等平台也建立“内容预选+质量评级+定向补贴”体系,推动专业化生产。
正如《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的,2025年微短剧在品质上力求实现“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跃升,在创作上实现“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迭代升级。主流平台纷纷建立“厂牌机制”,通过流程再造、标准制定、团队签约,推进内容精品孵化,实现微短剧内容从“爆款试错”向“体系生产”的转变。现在,精品化制作已成为行业共识,大家意识到,微短剧的竞争应该是比拼创新、比拼内容、比拼质量,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做到微而精、短而美,才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另外,还需要从“快餐消费”走向“价值赋能”。微短剧作为文化“快消品”正嵌入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能把微短剧等同于速食快餐,视为一锤子买卖,不能让宫斗、甜宠、逆袭、霸总等悬浮情节和爽感情绪带偏微短剧方向,而要扎根生活、回应时代,以内容创新突破创作瓶颈,在题材选择上拓展垂直领域与主流价值融合,在创作观念上从套路化转为导向性,并适配用户需求提升价值认同的沉浸感。
浙江卫视、有耳文化与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以抗战时期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借现代青年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让红色记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展现了微短剧创作在主流价值表达上的创新潜力。还有红色历史题材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展现时代变迁的亲情短剧《家里家外》,文博科普题材剧《今人不见古时玥》,表现普通人自立自强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融合“短剧+文旅”“短剧+非遗”的《祈安澜》《舞动敦煌》《化蝶》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微短剧。这些案例表明,微短剧行业已开始告别“买量投流,3天定生死”的困局,由最初的IAP(应用内购买)模式,逐渐发展出了IAA(广告变现)、IAAP(混合模式)等新的商业机制。
注重内容创新、价值导流,以优质内容和精湛制作获得长效收益,推动微短剧从快餐化走向社会责任表达,是未来微短剧健康发展的必然道路。
(作者系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