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代的特征与形象——读了一容《西安那一套房子》
来源:天涯(微信公众号) | 徐兆寿  2025年08月01日11:25

最近看一些历史学家讲文学,说是太虚了,不真实,但文学的方式很好。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屋子里一同住着两个历史学博士生和一个哲学博士生,我们四个经常讨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历史学博士就说,那些文学作品有几个是真实的。所以他基本不怎么看小说。搞哲学的朋友却说,他经常在读文学,文学里面有真实的东西,那便是文学意义上的真实,所以搞哲学的人经常用文学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他们讲的都对。我们的文学有一个大传统,既在先秦至两汉甚至到宋时都是文史哲一体化,《史记》是最明显的例子。即使到了明清时代的《三国演义》也是史学为主体,再加文学的虚构而成就了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在几百年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教化作用,其中树立的人物如诸葛亮和关羽都成神了,老百姓很信,其他人物如曹操、刘备、赵云等都成了我们解读历史的经典人物形象。但是,这些虚构经不起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中用史料进行解构。现在,即使我们相信一些历史的碎片是真实的,但再也找不到其中的意义了,真实有什么用?此真实是什么真实?吊诡的是,我看到很多历史学者还是用碎片的知识在虚构一个时代,在建构他的历史真实。这难道不是文学的方法吗?马未都在一档节目中遇到一位轻蔑《三国演义》这种虚构历史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历史而言却不够真实认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专家时,马先生便问这位学者司马光砸缸是用什么砸的缸,对方说是用石头,马先生又问怎么确定他不是用锄头、不是用砖头,而何以言之凿凿是用石头的?场内一片哗然。之后,马先生指出,如果老师教给学生要一味追求历史的真实,显然是误人子弟。其实,历史往往没有真相,许多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道理比真实的历史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老百姓,大家都更愿意相信文学的真实。马先生讲到《三国演义》开篇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深刻道理和伟大真理时,说这是任何一个史学家都说不出来的。

显然,古典文学被解构后,文学进入到一个不信的时代。文学不被信任与我们过分重视历史的细节有关,同时,文学的虚构太过,已经失去了历史的质感和哲学的真意,人们的兴趣又回到历史。当然,历史因为失去了文学的想象、情感和哲学的思考,也就成了失重的材料,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良机。文史哲的分家对于三家来说,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行,但最后有点无家可归的悲哀,又都试着要回到古老的家园和母体了。这是今天人们的共识。

了一容的《西安那一套房子》首先让我想到今天史学家谈文学的诸多问题,或者说这部小说与学界最近谈的关于文学、历史甚至哲学的相关思考产生了关联。这些问题不仅是百年前文史哲分家时就种下的因果,而且也是今天我们的文学重新出发时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了一容的《西安那一套房子》可以引发我们再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同时也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篇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了一容这篇小说也可以称之为问题小说,即房子是这个时代的难题,而这个名叫欧阳会的主人公则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叫欧阳会的未婚大龄男人,有着今天时代的各种特征,如吹牛、半夜疯狂刷视频、爱给人发性感女郎的图片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强调在西安有一套房子。这是他生活的信念和护身符,而这也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符号特征。许多年之后,若是有作家再写我们这个时代,必然是写人与房子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些年就是围绕着房子生活的,工作、生活、爱情、婚姻、家庭、子女、房贷等关系中,房子成了核心要素。房子可以作为方法来叙述这个时代。这是了一容作为一个小说家敏锐地捕捉到的主题。这是一种能力。这既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文学的。

小说描写的这个人让我想到诸多形象,第一个是孔乙己,第二个祥林嫂,第三个是阿Q,第四个是华威先生,还能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典型人物。显然,小说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小说中甚至有意显露这方面的痕迹。鲁迅先生的小说基本都是问题小说,是对一个时代抽象之后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力图要表达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解剖。而这样的传统一方面来自对俄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中国文化的深切理解与承传。

此借鉴便为虚构。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显然,我们无法找出这几个人来,但为什么又觉得他们那样真实呢?我们总是在现实中能看到他们存在的影子,受到他们的影响呢?就是因为小说家高度抽象和虚构的结果。这是西方小说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明清以来小说的主要特征。当我们看唐传奇时,那些人物基本上都是历史中常常被提到的人物,虽有虚构,但人物是真实的。当我们再看宋代话本时,就会发现有一些变化了。其中有一些是真实的,但多了虚构的成分。及至《金瓶梅》和《红楼梦》时,那些人物就完全是假名了,故事也虚构了。从中国的文学史上来看,庄子、列子等就时代而言,已经有了虚构,寓言不断,再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用故事来讲道理或传播和教化人的方法就被大量借鉴和运用起来。到鲁迅这一代时,他们又从西方文学中借鉴了更多的虚构的方法,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回忆这样的小说传统意在指出从1980年代以来流行的虚构在后来显然太多了,作家们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关切越来越少,那个现实主义的传统在逐渐边缘化。了一容的这篇小说显然又在向鲁迅学习,又在走向现实主义,在关怀现实,在认识和抽象生活,于是便有了欧阳会这个形象。许多年之后,假若人们还能想到这篇小说,在研究它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物,紧接着想到的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房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小说是对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方法的传承。也是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样的虚构就是真实的。事实上我们知道,不仅仅这个人是虚构的,那房子当然也是虚构的。这就是这篇小说显示给我们的奥妙,这也是文学的奥义。我相信这是现实,我也在人群中能发现看见欧阳会这么个人,而那套虚构的房子就在很多人的心上。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吗?不应当是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吗?我在想,通过了一容这篇小说,大家可以对欧阳会这个人物进一步展开想象,欧阳会便是这时代的一个缩影,而这个人物也将会立于众多不朽者的形象画廊。

文学的虚构首先是要认识生活跟现实,且能够敏锐地抽象出现实的特征,然后又用细节来描述个牲,并且建构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许多年之后,假若人们还能想到这篇小说,在研究它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欧阳会的人物,紧接着想到的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房子。前者是人,后者是物事。相互推动,互相成就。

想到这儿,我心中也有了关于文史哲三家讨论的一些结论,既然如此,我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