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文学: 黄土地上的生命诗学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北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西海固文学。20世纪后期,宁夏文学创作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其中西海固作家群体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自1998年“西海固文学”概念正式提出以来,该地区作家作品屡获国家级文学奖。在新时代语境下,西海固文学凭借其深厚的文化传承,独特的文学创作风貌,在当代文坛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标识与时代精神特质的文学现象,谱写了黄土地上文学西海固的生命诗篇。
文化土壤滋养了西海固的文学创作群体
在当代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西海固文学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脱颖而出。这里不仅完整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延续了深厚的社会风俗传统,为西海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遗存,到作为古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边陲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从现存六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到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等历代帝王在此留下的历史足迹;再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吉将台堡实现的历史性会师,这一系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养了栖居于此的西海固人民。2011年,西吉县荣获了首个“文学之乡”的称号即是明证,文学在黄土地上蓬勃生长,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区域样本。
西海固地区培育出了一批在文学创作领域具有专业造诣和突出成就的人才。这些创作者通过勤奋求学跨越城乡鸿沟,进入都市后,其文学创作自然流露出超脱功利的心态,真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该地区涌现了以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为代表的鲁迅文学奖得主,以及杨梓、单永珍、王怀凌、马占祥、杨建虎、林混等致力于诗歌精神探索的群体。还有于秀兰、古原、王漫曦、火会亮、赵炳庭、了一容、张少强等作家,他们在坚守文学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充分体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郭文斌散文集《中国之中》《中国之美》运用独特的话语修辞策略构建认知框架,以乡村生活为叙事载体,深入阐释生命哲学命题,充分展现了其对中华传统美学价值的深刻把握与独到见解。石舒清小说集《底片》《九案》以及长篇小说《地动》,巧妙选取西海固地区的日常物件为引,运用截取历史片段的简笔勾勒方式,创作新时代反映地域文化历史演变的文学作品。
文学就是西海固人民的生活。新时代的西海固文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艰辛的劳作之余将文学作为其重要的生活方式。西海固文学创作群体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大众文艺”创作群体。今天的西海固文学,农民作家成为时代的领跑者,上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下到初出茅庐的青年,他们都在极尽笔力地书写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国家的感恩和民族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作家马骏、单小花、曹兵、马文菊、彦妮、王秀玲、凡姝等创作者在文坛崭露头角。其中,“90后”西吉作家马骏凭借其散文集《青白石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该作品以“青”和“白”为人生之喻,展现了作者对文学救赎力量的感悟,以瘦弱之躯深情表达对这片土地和祖国的赤诚热爱与感恩之情。
在当代社会发展显著加速之时,西海固的时间似乎按下了快进键,呈现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科技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这里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学爱好者与创作者,他们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反观西海固生态变化,反观宁夏的地域文化,怀揣浓郁的家国情怀,为西海固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西海固文学传统,也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移民地域构建了西海固代际相传的文学思维
西海固以“五方杂错、风俗不纯、人地和谐、融合更新”的地域特征而著称。从地理学视角考察,1953年设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由西吉、海原、固原三地组成)虽建制较晚,但其核心区域如原州、海城等地自古就是中原文明与边塞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固原”一名源自“古原州”与“固原州”的音转,寓“固若金汤之古原”之意,历史上被誉为“八郡之肩背,三镇之要膺”,除军事屯田功能外,更承载着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历史记忆。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及河西地区)以来,这片长期与“生态脆弱”“生存艰难”“贫困落后”等文学描述相关联的土地,成为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区域,在此背景下孕育出独特的西海固文学思维。
迁徙与融合磨砺了西海固创作者的文学意志。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地区经历了支宁移民、吊庄移民、易地搬迁移民、扬黄扶贫移民、生态移民等多种迁移模式,这种特殊的迁徙历程,使得这里的人们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延续了中国传统“传帮带”的技艺传授模式。他们依托书院、期刊等传统传播载体,创新性地构建起代际传承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学发展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西海固。
西海固地区独特的文学创作范式为当代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彰显了新时代大众文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质的传承与发展。以郭文斌、杨梓、火会亮、马金莲等为代表的西海固籍作家,他们均担任过或正在从事编辑工作。创作之余,他们传承并发扬了宁夏文学“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发掘创作新秀,悉心培育文学新人的工作。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回顾其创作历程时,特别感念《朔方》编辑杨仁山等人的慧眼识珠,正是这份伯乐之谊成就了其文学事业,也推动了宁夏文学的蓬勃发展。宁夏文联及作协通过文学讲习所、青年创作班、高级研修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新生力量,孵化优秀作品,从而形成了宁夏各地区文学创作薪火相传的鲜明特色。宁夏的《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期刊始终践行发掘新人、专业指导、培育本土文学资源的使命,肩负起鲁迅先生所提出“过付的经手人”的责任。
作为宁夏文学的创作高地,西海固作家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将文化交融与文明传承升华为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文学表达体系,深刻诠释了对生命价值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追寻。这一文学现象可从三个代际相传的作家创作实践中得到印证。如老生代作家火仲舫,致力于西海固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其《红军在西吉》《将台堡会师前的往事》等作品系统记录了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的历史细节,生动呈现了西海固地区的社会变迁与乡土风貌;中生代作家季栋梁《西海固笔记》这一具有民族志特征的长篇报告文学,采用实地考察与回访的创作方式,深刻反映了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新生代的马金莲、马慧娟、许艺等女性作家,则从文化深处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变迁。西海固的作家和描写西海固的作家们用现代性视野审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于坚守中创新,并通过文学形象进行艺术诠释。
西海固文学传统并不是现成之物,而是由一代代西海固人共同参与构建的动态过程,在与书写西海固的其他地域的作家互动中,西海固文学不断发展与丰盈,尤其是在表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传承、包容、创新等鲜明特征,从而形成了具有新时代风格标识的文学思维方式。
乡土话语孕育了西海固文学的诗意表达
西海固文学作为中国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实践始终浸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代文学创作探索实践中,西海固地区的人民在艰苦贫瘠的环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文字间深刻内化了黄河文化中务实进取的精神特质。尤为可贵的是,即便在处理城镇化进程等现代性议题时,西海固作家仍在其话语中深蕴乡土诗意的独特韵味。
西海固文学所呈现的乡土特质并未停留于地域方言土语、社会风尚及民间传说的表层书写,而是融入诗意文学探索的创作实践。马占祥、安奇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诗人,于诗歌中追寻古典、探寻乡土中负载的传统文化,诗意地表达情感;凡姝、曹兵等农民诗人扎根乡土,立足于熟悉的乡土环境,在村庄与田野间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展现农民群体的集体命运。西海固作家把创作的“根”深植于挚爱的黄土,以直面苦难的勇气,用与生命共鸣的诗歌点亮生活,他们因而更亲近包括人性在内的自然。了一容的生态文学作品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共生状态,深刻展现了生命共同体的命运交织,对生命力的慨叹无暇修饰,沛然而出,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意。
西海固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深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建构过程,通过描绘山乡巨变中的物质文明演进、社会制度转型及农民心理嬗变等维度,深刻且全面地阐释“乡土中国”的文化内涵,并揭示其形成机制与变革动因。杨占武的《牧马清水河》应被视为一部思考宁夏地域乡土文化形成的散文集。作家全面展现了宁夏历史演变中物质文化(如河流、山川及水窖、窑洞等)、制度文化(如马政等)以及精神文化(如语言、宗教、道德、民俗、教育)等多层次的变革,并于其中探析宁夏历史演变中地域变迁及乡土性格的成因。马金莲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则是一部以文学之美诠释乡土社会变革内因的作品。小说描绘了西海固地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气象和乡村气象,世代乡民所秉持的质朴品性、善良本质与生活智慧在乡村经济社会变革中呈现的深层伦理、道德之变,全面展现了西海固充满诗意的地方风情和风俗特色。
总之,西海固文学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学现象,在新时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独特又多元的创作格局与艺术创新路径。质朴而热爱文学的西海固人通过代际传承的方式不断丰富本土文化底蕴,探索“感恩”“认同”“生命”“使命”“乡土”等文学创作主题。西海固文学及其所代表的宁夏地域文学所蕴含的独特诗性特质,为跨媒介艺术改编提供了优质的文学素材,电视剧《山海情》艺术化地再现了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的社会图景与地域美学特征;刘苗苗执导的影片《六谷儿》则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群体对文化精神的诗意追求。西海固文学不仅照亮了宁夏大地,其影响力更辐射全国。西海固的基层文学创作者们亦将继续用劳动者脚步,行走在六盘大地,按照生活的样子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表达他们最赤诚的生命感悟。
(作者系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