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牡丹》2025年第7期|罗飞:嵩县古八大景史话
来源:《牡丹》2025年第7期 | 罗 飞  2025年07月31日08:22

嵩县古“八大景”的起源已无从考究,命名者亦不可考。现存最早记载见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嵩县志》开篇所绘八幅景观图,分别题为:源头活水、曲里温泉、九皋鹤鸣、七峰叠翠、三涂雾雨、西岩戴雪、陆浑春晓、伊水秋声。

“八景”之说并非嵩县独有,而是古代各地普遍采用的命名方式,其源头或可追溯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所载宋迪“八景”画题(平沙雁落、远浦帆归等)。嵩县古八大景,实为当地文人遵循通行体例(如四字命名、讲求对仗),选取本邑最具代表性的八处山水胜迹命名而成。为符合格式,诸如“鹤鸣”缀于九皋山、“叠翠”附于七峰山、“雾雨”配于三涂山、“戴雪”加于西岩山、“春晓”置于陆浑山、“秋声”添于伊河水等修饰,皆属此类。后世附会的故事传说,更使部分景观名实相离。然拨开修饰,此八景在古代确为嵩县耀眼的人文地标,足以代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指原位于今大坪乡源头村的两股泉水(今已干涸)。康熙《嵩县志·山川》载:“源头活水,出陆浑岭,东西二泉,合流入樊。伊川‘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此。”民国李警堂《嵩县乡土地理志》记述更详:“姑姑岭下有清泉,天旱不竭,涝不为灾,名为源头活水。旧时此水盛在碗内或盆内,周围盘旋不已,因名活水……居民引以灌田,得益颇大。”

此泉与焦涧水汇流后,蜿蜒流经朱村与程村,前者是元末朱熹六世孙朱裳因拜谒二程遗迹、眷恋此地山水而迁居的朱熹后裔聚居地,后者则是程颢、程颐的“两程故里”理学发祥地。作为二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理本论”体系发扬光大,其《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句,恰以泉流喻指思想源泉的生生不息。

古人以“源头活水”命名这两泓清泉,并非因其水态奇异,实因水流所经之地恰是理学文脉的源头所在。朱熹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恰似清泉吸纳众流而成江海。当人们追溯这处景观的真意时,会发现其价值远超出自然泉眼的物理属性,而成为叩问理学渊源的文化坐标。这份承载着中原思想基因的厚重底蕴,正是“源头活水”位列八大景之首的根本缘由。

曲里温泉

曲里温泉位于今嵩县饭坡镇曲里村,列八大景次席,取与“源头活水”对仗之意。民国《嵩县乡土地理志》详载:“曲里村东二里许有温泉,水由地下涌出,天然温暖,质含硫磺,浴之可疗皮肤病。泉上筑有男、女池塘及房舍,春冬暇日,士女往浴者络绎不绝。”此温泉今虽不显,古时却声名远播。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总结唐宋天下名泉八处,“河南陆浑汤”即指此温泉,位列第五。相传商汤聘伊尹时曾于此沐浴,故又名“汤池”,旁有汤王庙。北魏《水经注·伊水》载:“(伊水)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西南阜下……”其地理位置(九皋山西南山下)与今曲里温泉吻合。唐代称“陆浑汤”或“桃花汤”,因近东都洛阳,疗效显著,名士如宋之问、韩愈等皆曾游历。韩愈诗“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点明其得名源于周边桃花繁盛。清代官员张汉、张秉乾亦曾游历赋诗,盛赞其气蒸霞蔚、澡雪精神之效。

九皋鹤鸣

鸣皋山(《山海经》称豪山,《水经注》称狼睾山、狼皋山),主峰九皋山海拔930余米,位于嵩、伊、汝交界处。虽非外方山系最高峰,然因其毗邻陆浑故城、伊洛要道,于嵩北平野中孤峰突起,山势磅礴险峻,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

《诗经·小雅》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嵩邑相传鸣皋山即此鹤鸣之地,故名“九皋鹤鸣”。清陈裕如《九皋山诗叙》认为此山位于东周王畿,诗人咏及理所当然。或疑“皋”指水边高地、“九皋”指沼泽,与山何干?实则鸣皋山环抱古代两大著名沼泽:一为西南之禅渚(《水经注·伊水》载其“陂方十里”,传为大禹之父鲧所化);二为东北之广成泽(《水经注》多处提及,汉代为皇家猎苑“广成苑”,周围百里)。此山作为泽中高地,正合“鹤鸣于九皋”之意。

鸣皋山盛名更因诗仙李白。其友岑勋(“岑夫子”)隐居于此,从翁清隐于伊阳(唐代从陆浑县南分出的县)五崖山。李白作《鸣皋歌》等多首诗歌赠别二人,抒发向往隐居之情,如《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鸣皋歌送岑征君》《鹤鸣九皋》等。其《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中“忆昨鸣皋梦里还”“著书却忆伊阳好”两个“忆”字,足证其曾居此山。诗中描绘鸣皋山“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之险峻,“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之秀美,“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之奇瑰,以及“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之幽境,令人神往。

李白、岑勋、元丹丘三人在此的一次聚饮,更催生了千古绝唱《将进酒》。考其地点,“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句指向岑勋(世家子弟,非清修道士)做东更为合理,结合李白曾居此山的经历,鸣皋山为《将进酒》诞生地之说颇具依据。

七峰叠翠

“七峰叠翠”指七峰山(海拔1143.2米)之景。于嵩县城东南望,可见一山连耸七峰,故名。此山在外方山系中不算高峻,人文遗迹亦少,然因邻近县城、山形独特醒目,故列八景。康熙《嵩县志·山川》载:“七峰山,县南三十里,一山连耸七峰,高插云汉,郁郁青苍,雨霁若玄圭秉列,雪集则白玉笋生,盖嵩地一奇观云。”所谓“叠翠”,即指其七峰相连、草木葱茏之态。后世或有将其与城北叠翠山并称之说,然考八景命名体例,并无合并两景之例,此说显系附会。

三涂雾雨

位于今何村乡伊水北岸崖口山(俗称水门),即古三涂山(涂山)。北魏《水经注·伊水》明载:“伊水历崖口……即古三涂山也。”

三涂山为先秦文化名山。周武王营洛邑时曾“南望三涂”(《逸周书·度邑解》)。晋国曾假借祭祀洛水与三涂山之名奇袭陆浑戎(《左传·昭公十七年》)。尤为重要的是,众多学者(如闻一多、顾颉刚、钱穆、丁山等)及2016年“中国嵩县三涂山与夏文化学术研讨会”认为,此山即大禹娶涂山氏、会盟诸侯之涂山,周穆王会诸侯亦可能在此。

“三涂雾雨”之名,源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伊川平原至此骤然收束,南接伏牛、熊耳、外方诸山,山多水丰,小气候多变。自嵩县老城远眺,山南云雾缭绕,常现“雾雨”之象,故得此名。

西岩戴雪

嵩北有山,名西岩山(海拔864米),于嵩北平川丘陵中孤峰突起,峻峭挺拔。山顶怪石嶙峋,远望如积雪覆盖,故名“西岩戴雪”。清顺治举人董铎诗“西岩突出万山头,片片瑶光翠欲流”得其神韵。

据《水经注·伊水》所载焦涧水北之孤山(方山)形制位置,及唐《元和郡县图志》“陆浑山,俗名方山”之记,结合其位于陆浑故城西的方位,可判定西岩山即古之孤山、方山,亦属古人所称“陆浑山”之一。

山上有古刹龙兴寺。康熙《嵩县志·杂志》载:“龙兴寺,县北思远山上,唐圣历二年(699年)敕建。”然寺存古碑有“尉迟敬德监修”字样,表明其唐初已建,且为皇家寺院。原寺毁于1958年,今寺为原址重建。据载,古寺规模宏大,有铁佛、巨钟(铸“尉迟敬德监工”)、千年雌雄银杏树等,晨钟暮鼓声闻数十里。

西岩山又名思远山、西崖山。康熙《嵩县志·山川》:“思远山,县北四十里……取登高思远之义,故名……今为龙兴寺,又俗呼为‘西崖山’云。”《乾隆志》亦称“思远山,一名西岩”。“思远”当为正名。唐思远寺(即龙兴寺)为名僧圆敬(曾任僧录)初出家处。

女皇武则天曾登临此山。康熙、乾隆《嵩县志》及《大清一统志》均载: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发洛阳幸此,曾建乘凉阁、避暑楼、射雁台,俱废,遗址尚存。”山下闫庄街旧称銮镇,传为武后驻跸处,另有銮驾岭、梳妆台等地名。圣历二年武则天已76岁,忧心身后李武之争。其福昌(宜阳)之行历时四天,地处福昌与陆浑交界的思远山,作为洛阳南郊名山且有皇家寺院,自是巡幸拜祭之所。地方官预建避暑设施。一代女皇暮年登临,心境或已不同往昔。六年后,女皇逝去,此山因她的足迹而人文色彩愈加浓厚。

陆浑春晓

“陆浑春晓”描绘陆浑山(今陆浑岭,又名方山)早春景致。乾隆《嵩县志》:“南陆浑山……即《水经注》伏睹岭,亦曰伏流阪,今为陆浑岭。”

春秋时为陆浑戎聚居地,《水经注·伊水》载伏流岭(陆浑岭)上有中原罕见的“昆仑祠”,即为陆浑戎自甘青迁来之证。魏晋时,山中石城被视为隐逸长生之所(《太平御览》引《水经》),宛如另一版本桃花源。

唐代因近东都洛阳且风光秀美,陆浑山人文鼎盛。宰相房琯曾隐居于此“十年不谐世事”,宰相郑珣瑜乱中“退耕陆浑山养母”。诗圣杜甫家在山上筑有“南陆浑庄”,是其35岁前及安史之乱中重要的栖居地,于此写下《忆弟二首》等诗。宋之问、元德秀、岑参等亦在此筑有别业,留下“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岑参)等名句。

传说陆浑山一带迎春花于立春日准时绽放,虽属附会,然早春之美确在桃李。宋之问诗明言陆浑山中始发之花为“桃李”。唐代曲里温泉因周边桃花繁盛而名“桃花汤”(韩愈诗“陆浑桃花间”)。试想陆浑口以南,伊河两岸山崖遍开红桃白李,春晓之景何其壮丽!

伊水秋声

“伊水秋声”传说位于陆浑南数十里山涧中,伊河湍急曲折,秋夜水声如琴。更有离奇说法称水声位置可预知次日晴雨(上游声晴,中游声阴,下游声雨),此说不足为信。

此景名或源于白居易《秋游》:“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白诗赞伊水秋色胜春,惜未详述。元嵩州同知王沂《陆浑山水记》生动描绘了陆浑山下伊水秋韵:“烟树点荠,莽苍无际,目极可喜。其下则长伊带焉,其水清泻,重洲小渚,绮错棋布;金沙玉砾,璀璨相射。沙平流漫,风微响远,水石相抟,噌吰间错。溪兽沙禽,戏阔浮深;芦滩渔石,轻蓑短棹。呼之不来,追之不及,但闻拏音延缘苇间,疑古之逸民摈落不还者也。游于兹者,使远声光、遗智力,飘飘然有高举长往之想。清吟孤啸,不知日之既夕……”文中所述,既有秋水清冽、洲渚星罗的视觉之美,亦有水石相击、渔舟欸乃的听觉之韵,“秋声”并非单指水声,而是秋日伊河声色交融的整体意境。若想探寻伊水秋声的真意,不妨从这段文字中遥想古人乘舟泛流、听秋怀古的幽情。

【作者简介:罗飞,洛阳嵩县人。作品见于《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佛山文艺》《洛阳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