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容错过的完美》看南翔短篇小说美学的发现与创造
南翔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他有学者的理性,也有文人的浪漫。在他摇曳生花的文字里,蕴藏着对现实的真诚关切和对普通人的温情体恤,都市生活、饮食男女、生态环保、非遗文化等,都是他关注的话题。他凭借对快节奏都市日常的近距离观察,洞察寻常人生柴米油盐裹挟的情感纠葛;同时又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命运中的大历史,以及当代文化面临的多元挑战。南翔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颇具代表性。作为大学教授与小说家,他的写作兼具学者型作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敏锐发现。近年来,他结集出版的《伯爵猫》(2021)和《洛杉矶的蓝花楹》(2024)等小说集,称得上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短篇小说《不容错过的完美》涉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热点话题,很多人畅想过智能机器人普及对于养老陪伴的美好前景,这不是虚拟,也不是科幻,是即将或正在加速到来的现实。南翔这篇小说,通过虚构人工智能机器人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折射出现实社会的伦理困境与人文关怀。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当人类全面进入AGI时代,更多的人开始反思“是否被取代”与“如何共存”,南翔尝试以文学形式回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与焦虑,对当下社会问题与人类未来生存图景给出哲学及伦理学反思。
一、关于智能人的伦理反思
南翔始终关注都市人所处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困境。他的短篇小说大多立足于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都市,以城市生活的拥挤、匆忙和压力为故事底色,在此基础上,注入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多元的文化思索。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外乡人,文化碰撞在南翔小说中形成鲜明的叙事母题,他致力于书写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身份的个体在城市相遇所产生的文化张力与心理困局,探索都市人内心的迷失与找回。
《不容错过的完美》立足于高速发展的科技环境,探讨AI时代,人如何处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人机交互等问题,思考数智背景下的技术伦理,婚姻家庭及两性关系的演变,智能人的局限,以及自然人的存在意义。在科幻小说家笔下,地球文明与人类生存面临各种考验,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末世文、荒土小说等,往往虚构了人类文明遭遇的毁灭性打击,其中,人机冲突甚至发生大规模战争是常见情节。人工智能的尽头,是完美地服务于人类,还是统治或取代了人类,尚未可知,南翔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智能人深入日常生活的近未来场景,数字技术润物无声地融入生活之际,人类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也面临颠覆和重塑。
什么是完美的爱情?甘如意女儿的标准是百依百顺,智能人提供的是贴心照顾,吉先进在身心满足之外还想要灵魂的契合,那么,谁拥有超越性的解释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力?是智能人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技术是双刃剑。复制人类的过程也是对既有现实的分解,这既可能带来认知的困惑,也可能使主体分裂为内在的他者和远距离的自我镜像,当技术突破吉先进和甘如意要求的“赋予人的灵魂”的临界点,人类就可能成为智能人的实验品。人类确定的“真实”可能会塌陷为想象的参照物,世界被大数据重新合成为移动的仿生载体,那些主体经验,包括邻里关系、友情、爱的回想、味觉记忆、视觉失落、病痛、性,被重新编码生成为真实的幻觉。
小说突出了技术伦理难题:当人工智能人介入人类亲情与日常生活时,人类应如何定义其道德地位和行为边界?人工智能尚未拥有人类全部的情感情绪,因而无法成为人类的灵魂伴侣,但其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让人类产生了深刻的自我怀疑和忧惧。智能人“Lily”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照料与陪伴,但其中也隐含着伦理悖论:机器人的完美执行是否真的有利于人类,抑或会不断侵蚀人类自主意识和情感世界?小说通过人机相处的细节,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发人深省的探讨,尤其是技术介入下微妙变化的情感关系。主人公吉先进因购入智能人为伴侣而产生的情感张力,映射出现实中人与科技共处时的心理冲击:既有对便利与“完美”的惊喜,也交织着被取代的危机感和失落感,这正契合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普遍的焦虑心态。吉先进和Lily的相处有激情但缺少温情,人机很难实现真正的沟通,情绪都是单向度的,机器人的程序设定,就是迎合人类的需要和喜好,所有情感表达都是数据和编码,或许失去了真实感的完美爱情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完美(当然,从社会需求以及生活便利层面,而非情感和心灵交流层面去看,人机共同生活,应该更符合未来的主流价值观)。
在南翔笔下,城市中的个体不仅要面对外部的生活压力,还常被内在的身份认同危机所困扰。他的短篇作品多聚焦于个体命运与人性省思,展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迷茫与寻找出路的努力。《檀香插》《玄凤》等篇聚焦都市婚姻,或是写少妇面对的精神和情感危机,或是“丁克”夫妻在孤独感与情感替代之间的挣扎;《消失的养蜂人》《珊瑚裸尾鼠》《果蝠》《红隼》《海钓》《书吧里的长耳鸮》则延续了对生态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反思;《伯爵猫》以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物质生活相对照,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洛杉矶的蓝花楹》写俗常人生,把单身母亲放置在多维视角中剥去心理外衣反复检视,突显女性知识分子价值观里包含着的文化阴影和精神异化。这些故事体现的是当代人在情感和伦理层面的困顿:背叛、寂寞、孤独、不安等心理状态纠结交织。陷入“生存与存在困境”中的无数个体,渴望理解,却又无法真正沟通。南翔通过都市人普遍面临的精神难题,如价值迷失、情感失落、道德抉择等,触及当代个人身份认同的痛点,正如于爱成所言,他的小说“一言以蔽之,即现代城市人的生存之境地和存在之省思。”(于爱成:《日常诗学,或情绪的传记——南翔<伯爵猫>简析》)这一主题指向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人性深度,超越了地域局限,以深圳为缩影映射出普遍的人生难题。
《不容错过的完美》在更深层次上,触及人的自我认同及存在意义这一永恒命题。当智能人近乎完美地模拟乃至超越人类功能时,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何在?吉先进内心的不安与拷问,实则是对“我是谁,我们为何存在”的追问。这种对人类本体性存在的审视,正是技术时代文学所肩负的哲学使命。小说通过吉先进在科技洪流中的迷茫与困惑,反思在人机共生的未来,我们如何重新界定人性的内涵与边界,南翔并未一味悲观或乐观,而是辩证地展现技术进步的两面性:“不容错过的完美”既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隐含对丧失人性温度的警示。小说的文化立场是复杂的,既肯定科技造福人类的可能,又警惕人类在追求完美过程中过于依赖技术而迷失自我。其中隐含的伦理追问与当下社会现实形成在场的对话和即时的回应,即真正的完美究竟应如何衡量,人类应如何在技术飞跃中安放自我?对技术伦理的拷问、两性情感的明辨,以及人类局限的自审,都指向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二、从超现实绕回到现实的叙事路径
南翔小说有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古典美学的抒情传统,民间艺术的诗意再现,短篇文体的探索自觉,他擅长以象征意象融入现实主义叙事,借以强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张力。《乌鸦》以少年喂养牢房外的乌鸦为主线,隐喻被困的身体与突破禁闭的人性;《珊瑚裸尾鼠》是警示也是唤醒,动物灭绝喻示人类正在不断丧失的自然天性和人文传统;《果蝠》写栖息天坑多年的果蝠群集体神秘迁徙,果蝠对人类的远离,也意味着人类对自我的背离,小说考量的不只是生态立场,也是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借助这些超现实情节,南翔进一步拓宽了短篇小说的表现空间,在保持现实关怀的同时,意在更深层的存在追问和反思。
《不容错过的完美》算不上移民小说,吉先进和甘如意虽是外来者,但已完全融入深圳生活。小说中的市民文化、都市景观、最新科技与个人爱欲相互叠加,带有“很深圳”的真实质感。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现代性议题,如人与人的疏离、传统的消解、新旧观念的碰撞等,是南翔小说的现实主义底色;寓言、超现实、跨文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则有助于复现都市经验和情感体验,揭示深层困境。此外,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其“包容”和“创新”的城市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南翔的人物塑造和价值取向。他作品中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或外来者,给予这些“小人物”充分的尊重与同情,也体现出深圳这座城市对多元群体的包容和对奋斗者的认同。
吉先进、Lily、甘如意三者构成了人—机—人关系链,他们的相处方式,象征着人类与智能体、人类与自身的彼此照见和确认。小说把冷峻的理性观察与温热的感性体恤糅合于一体,通过人工智能元素与现实主义结合,打造出一种“贴地飞行”的叙事:立足俗世日常,眺望技术未来。超现实叙事的意义还在于,提供一种道德寓言式的现实观照。通过一个看似超出现实的故事,南翔实际上探讨了现实人生的道德两难:当技术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力量和便利,我们是否会在不知不觉中牺牲了某些最珍贵的人性价值?小说并未给出简单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读者自行权衡和做出判断的情境。
小说将人类与智能人反复对照,Lily面对外界的怀疑和调侃,情绪稳定对答自然;面对吉先进的亲热,没有羞怯从不会拒绝;与吉先进的对话交流规范而正确;不会拖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视觉听觉记忆力反应速度都远胜于人类。吉先进会不自觉地拿Lily与妻子对比,感叹Lily不能像人类一样和自己一起吃饭睡觉,没有情绪起伏和本能的喜怒哀乐。同样的询问,来自Lily的是公式化关切,来自甘如意的,则带有老友的真情。通过这些对比,突出智能人与人类的根本差异。Lily在外貌上是完美的,“眼眸清澈如两口深潭,两只酒窝盛得下甘芳的甜酒,黑发乌亮如染,额头光滑似绸”;在价值观上是理性的,认为对于没有同理心的人不能滥施同情心,欣赏吉先进的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这个有着丰富知识储备和明确价值判断的智能人,她孤独吗?小说题目“不容错过的完美”本身就带有反讽色彩——故事中所谓的“完美”实际上指代Lily和她带来的理想化秩序,但这种完美背后隐藏着灵魂缺失的危机,技术越完美,是不是就意味着距离真实的人性越远?
三、象征物作为具身的所指
南翔于1990年代末迁居深圳,亲历了城市从无名小镇迅速成长为现代大都市的过程。这段深圳生活岁月已超过25年,他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关注是深切而具体的:高楼大厦背后的市井风貌、各色移民的生活际遇、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都是他写作的现实基础。《竹管风铃》《钟表匠》写到老年话题,亲情友情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沉淀,小说叙事舒缓,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力量。李富阳用家乡小山竹自制风铃,南风拂过柔婉,北风吹过铿锵,那么传统的一个文人满腹诗书不愿向世俗妥协,洁身自好却无法在商业化大潮中谋生;钟师傅和老周一起喝茶闲聊吃饭回忆挨饿的记忆,钟表匠小心呵护老友的自尊,风铃和钟表,有声有形,浓缩了时空感和复杂情感,见证了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美好;还有猫、乌鸦、长耳鸮、镰刀、蓝花楹等等,这些象征物构成了南翔小说独特的美学图谱。
《不容错过的完美》中,智能人本身就是全篇最大的象征物。Lily以及她所属的“智能人”是科技进步的表征,也是对“新人类”的想象。Lily的平静、高效、准确,体现了理性主义追求的极致;但她身上缺乏情绪起伏、缺少人情味和创造性,则是技术理性的局限。通过智能人形象,南翔对启蒙理性带来的技术乐观做了深度反思:当人创造出比自身更“先进”的存在,是否也就意味着创造出了难以掌控的“他者”?Lily虽被设计为服务人类,但她的存在本身已对人类主体地位构成潜在威胁,人类在自我超越中遭遇严重悖论,小说借智能人隐喻了技术对人类的重塑与异化。
南翔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文化学者。他的小说文化底蕴深厚且富有烟火气息,自然生态、人文地理、民间习俗、手工非遗、地方饮食等等,为他的小说带来趣味横生的可读性。《不容错过的完美》中反复出现食物。Lily做的第一顿饭,两菜一汤包括红烧鳜鱼,放了不少豆豉和蒜瓣,撒了切得很细的红绿椒丝,白灼生菜,一个紫菜蛋花汤,再配了一碟皮蛋,一碟油炸花生米,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从Lily厨艺不断提升,到吉先进回忆起往昔家庭往日的融洽与爱的记忆,通过食物勾连情绪,以温润笔触照见人心,突出物质满足与情感慰藉之间的差异。正如甘如意感慨:不能产生感情的生活,还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吗?智能人给吉先进带来了肉身欢乐,也给他带来了情感和精神危机。
吉先进的疾病也是关涉全篇人文主题的核心象征。疾病是人类摆脱不掉的现实困境,在病痛面前,技术的完美显得无力,中西医联手才勉强控制了吉先进由一场淋雨引发的重病,小说中有一处细节,Lily面对老中医,面色如常,既不疑惑亦无担忧,如一堵墙,立在吉先进背后。这堵墙,是人类最后的依靠,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机器带来的“完美”无法真正消解生老病死的痛苦,小说隐含着终极的哲理追问,完美的技术也无法改变人世无常,无法取代真实的情感需求,而唯有爱与痛才能构成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类试图望借助数字体验所有可能的处境,从而避开时间的幻觉和生命不可逆的后果,显然是不现实的,虚拟的完美无法取代病体修复,技术只会让人类的副本以象征物形态混杂在本原的真实之中。
总之,南翔的短篇小说创作拓展了都市文学的表现深度。从都市经验、移民文化到个人身份、历史反思,贯穿着对人类处境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拷问。他巧妙运用双线结构、时空交错和多重视角,借自然和人文意象营造诗意氛围,展现出中西融合的美学追求。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市井平民、外来务工者等人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以学者视野和实践者的经验,将个人与城市、历史与当下融为一炉,铸就了独具辨识度的文学风貌。作为一位坚持严肃文学理想的作家,南翔以短篇之微探究人生之大,以一城之事折射人世之理,真正实现了短篇小说“以小见大”、“隽永悠长”的艺术追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新世纪城市文学伦理叙事研究”(24BZW14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