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科学家精神在舞台上绽放时代光芒
来源:文艺报 | 赵 宇  2025年07月25日08:44

接到儿童剧《和华教授谈心》的创作邀约时,我正坐在因大雪停运的高铁上——列车中途停靠,视线穿过车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能看到前方的一座大桥。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剧中华罗庚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一头连着战火纷飞的求知岁月,一头系着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传统传记类题材创作中,人物往往被置于历史神坛之上,与当代观众形成情感隔阂。在本剧创作中,首要突破的便是这种固有叙事局限,让华罗庚褪去光环,以思想挚友的身份跨越时空,与当代青少年展开对话。这种叙事定位的转变,是对艺术功能的重新探索:舞台不应是历史的陈列馆,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磁场。

在舞台呈现上,我们尝试打破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壁垒,让尘封的往事在当代观众身边激起涟漪。具体场景处理中,我有意弱化传统传记剧的完整情节链,转而采用“思想切片”的呈现方式。例如讲述华罗庚为何放弃博士学位的片段时,并未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四组意象并置展开:一是少年华罗庚(罗罗)的内心独白场景,二是现代学生的聆听与思考环境,三是青年华罗庚在剑桥大学与哈代先生的交流场景,四是历史场景中华罗庚的独白与现代学生交谈间的空间转换。这种处理让叙事不再局限于历史场景的还原,而是形成多空间并行的叙事结构。

此外,在演员表演方面,我在表演性身份的解构与重构中,探索出“双体共演”的叙事逻辑:历史线的少年罗罗与当下的青年华罗庚,以及学生阿洮、向华生形成三重身体对话。通过双演员共构同一角色的表现方式,实现对华罗庚形象的历时性解构——少年罗罗(早期探索者)与青年华罗庚(精神成型者)的身体并置,既突破了人物传记题材的封闭性,又搭建起连接华罗庚时代与现代中学生(历史的观察者)的精神桥梁。这种多维度并行叙事的呈现方式,让历史线与现代线如两条相互交织的河流在舞台上奔涌:既保持了传记叙事的严谨性,又成为连接科学家精神与当下观众的情感纽带。

科学家题材的舞台剧创作,既要在艺术表达上勇于创新,又要在精神内核中探寻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美。这一命题曾是我创作中反复思索的难点。华罗庚在撰写《数论引导》时,曾阐释数学除要求真实性外,更需具备“美”的特质;英国数学家哈代认为:“美是第一要素,世界不会给丑的数学以永久的位子。”“简洁、清晰、易懂”是数学之美的核心,而这与我此次创作追求的“极简至美”不谋而合。这种极简美在艺术中,是舞台留白的诗意,是用最少元素构建无限意境的智慧。

此次创作,我试图将“极简而丰”的美学理念注入舞台叙事,但剧本宏大的时间跨度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在人物呈现上,除分饰不同时期的两位“华罗庚”外,吴筱元、华莲青等所有关联角色,我都坚持由同一演员完成从少年到中年的全程演绎。这一坚持也衍生出独特的创作挑战:要在一段2分30秒的音乐中,实现角色从少女吴筱元到婚后两年状态的自然转变。当舞台聚焦少年罗罗、青年华罗庚,以及他的儿时玩伴与现代中学生时,舞台的假定空间打破了时空壁垒,不同时代的人物同台嬉戏,悄然完成生命轨迹的交叠。

随着华罗庚的独白“是的,吴筱元,我的妻子,她和我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和最欢乐的时刻……”,舞台展开金坛街巷的生活图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穿街走巷的人物调度,如同数学公式中串联变量的等号,将记忆碎片编织成完整的生活图谱。这种通过表演细节递进实现的时空跳转,恰似数学定理以极简逻辑链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演员以“一人分饰一生”的处理方式,用妆容、步态等细节变化,在有限的舞台维度中凿刻出岁月的深度。当观众透过演员的表演、服装造型及声线的质感差异,感知角色的生命厚度时,这种创作选择已超越艺术手法本身。它既暗合数学对“最优解”的理性追求,又践行着“以简驭繁”的东方美学,让抽象的时间在具象的表演中获得可触、可感的艺术呈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科学家题材的舞台呈现尤其需要突破传统框架。本次创作中,我尝试了多重创新:穿越时空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线性历时叙事的局限,让不同时代的人物产生思想碰撞;象征与写意的美学融合超越了写实的束缚,让科学家精神以诗意的方式呈现;数学思维与舞台艺术的结合拓展了表现边界,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可视可感。这些创新并非流于形式,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科学家的精神世界,让当代观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事实证明,当主题思想以“石拱桥”的意象呈现,当探索精神以“红烛”的象征表达时,这些创新不仅未削弱思想深度,反而让主题更深入人心,实现了科学与艺术在舞台上的和谐共鸣。

剧本的开放式结局蕴含着深刻的现实观照。剧中未给出“自强”“自尊”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两种成长可能:阿洮选择“接受真诚帮助”重建自尊,向华生放弃保送、选择“自己跑进清华园”。这种虚实交错、充满哲思的呈现方式,源于我对艺术功能的理解:舞台的使命不是灌输教条,而是点燃思考。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观剧后所说:“剧中没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却让他们看到选择背后的精神逻辑,这种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当大幕落下,“石拱桥”上的灯光渐变为温暖的橘黄色,此刻的舞台已不再是历史的再现,而成为精神的容器。我们期待观众走出剧场时,心中那支“红烛”的光影不再是舞台的视觉符号,而是照亮现实选择的精神微光,让科学家精神从舞台的审美对象,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华教授谈心》的创作远未结束,它正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继续生长。

(作者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