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洄游》:在性命与自由之间选择的可能性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李怡萱  2025年07月25日02:05

《洄游》缘起于爷爷生前讲给我的故事。

在长春周边某个农村的水泡子里,有个村民路过,看见一条大鱼搁浅其中。这条鱼实在太大,此人便骑在大鱼背上,鱼不知道是被激怒,还是恰好水位变高,就一拍尾巴从他身下游走了。

能让人骑在背上的淡水鱼本就不多见,故而对我而言,这个故事特别神奇,总是念念不忘。后来了解到西伯利亚人捕鳇鱼的故事,顺着一查,发现鳇鱼因清廷打牲乌拉贡捕而风行一时,于是我就很关注地搜集了些历史资料。

附近地图上有很多“黄鱼圈村”,我推测这里也可能是清朝打牲乌拉捕打鳇鱼的遗迹。从一百多年前到现在,松花江的流量变小了,黄鱼圈里本来阔大的水域,也变作了地图上不起眼的蓝色小点。尽管如此,我仍然遐想不已,想看看是否和史书里一样。

于是去寻访当地,发现这里遍地都是连通松花江的水流, 还有已成了浅湖遗迹的水稻田。被树围拢的泡子,深的改建为鱼塘,浅的用来放牧鹅鸭,我记住那里的地貌,在小说中还原。

遗迹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对一个制度如何兴起、衰退到消亡,我更关注消亡以后的部分。似乎可以通过它看见一点真实的幻影,让我在短暂的生命中,不至于对从前发生的事懵然不知。

在我试图构思小说中的鳇鱼部分时,我在溥仪自传中发现他住在长春后,会犒赏鳇鱼给军队,便觉得这部分也有文章可做,可以让情节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于是小说的另一条线,就选择在伪皇宫中发生。

小说很多部分取材于历史,拼凑了很多遗迹,但目的不是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主要是借历史的氛围去推想时人在性命与自由之间的选择的可能。这种推想,我希望亦能延伸到现今的生活中,能让我有所坚持,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