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新时代交上令人欣喜的文学答卷——“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阶段性成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教鹤然  2025年07月23日08:25

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湖南益阳,扎根乡村体验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这部彪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前辈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成果,更是照亮当下作家创作的一面“镜子”。

2021年,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在工作报告中聚焦“新时代文学”,重点探索了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文学行动。2022年8月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周立波的故乡湖南清溪村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文学经典跨越时空的回响。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被确立为重点项目,并被列入中宣部“十五五”重点任务规划当中。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文学由“高原”向“高峰”迈进。辉煌壮丽的新时代呼唤能够感应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高度的伟大作品,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厚的写作资源。“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正在从中国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寻求突破,向更新、更广、更深、更高处掘进。

三年过去了,这次面向全社会的文学号召,交上了一份怎样的时代答卷?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推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张宏森指出,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引领广大文学创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跟得上时代的文学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以新鲜光亮的文学力量激发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给伟大时代留下伟大作品,为伟大人民奏响伟大乐章,向人民、向时代、向历史交上优秀的文学答卷。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实施三年来,推出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长篇小说力作。入选“创作计划”作品的作者当中,既有杨志军、关仁山、欧阳黔森、刘庆邦、王松等知名作家,也有周瑄璞、陈集益等中生代优秀作家,还有来自云南保山的中学教师郑欲翔这样的基层作家。他们不断向经典学习、向生活学习,感知人民喜乐、聆听时代声音、洞悉生活本质,持续助力新时代文学创作呈现新的美学面貌、抵达新的艺术高度。截至2025年6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已纳入支持项目作品共计33部。其中15部作品已出版,杨志军《雪山大地》、关仁山《白洋淀上》、王松《热雪》、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周瑄璞《芬芳》、刘庆邦《花灯调》、翟妍《霍林河的女人》、忽培元《同舟》、杨逸《东山坳》、王宗坤《极顶》、何常在《向上》11部由作家出版社单独出版,老藤《草木志》、陈集益《金翅鱼之歌》、津子围《苹果红了》、柳岸《天下良田》4部由其他出版社与作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其余18部作品正按流程要求积极推进出版,另有7部作品列入“潜力文丛”。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实施宗旨,是要发现和出版代表新时代山乡巨变题材创作高度的精品力作。“创作计划”已出版的作品中,《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草木志》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芬芳》获评2023年度中国好书;《花灯调》《草木志》《同舟》《苹果红了》等作品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24年,“创作计划”增补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此外,“创作计划”已签订版权输出协议71份,涉及语种19个。《莫道君行早》《热雪》等6部作品得到中宣部翻译出版工程资助,即将推出俄、德、日等外文版。作家出版社独立出版的11部作品中的10部已签订英语、俄语、阿语、西语版权输出协议,积极申报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社会对“创作计划”实施效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可以说,“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实施以来,组织推进稳中有序,精品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影响逐步提升,已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全方位拓展,打造文学生产全链条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提出,得到了文学界的积极响应。各省级作协纷纷召开“创作计划”工作部署会,引导本土作家积极投稿。目前,已有广西、福建等14个省级作协举办了推进会,有12个省级作协、1个行业作协推荐了47部作品,不仅拓宽了文学服务基层的半径,延伸了服务作家的手臂,还挖掘了一批文学新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扩大优秀选题征集和出版渠道,引导、动员更多创作、出版界力量立足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厚沃土,推出更多彰显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打造“创作计划”文学精品创造生产传播转化的全方位生态,2023年3月,中国作协推出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由作家出版社牵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凤凰文艺出版社等2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人民文学》《收获》《中国作家》《当代》等12家知名文学刊物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名刊名社的协同联动,形成“创作计划”从裂变到聚变的机制,发现和打造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山乡巨变题材优秀作品。

“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提出,有效地激活了文学出版界参与“创作计划”的热情。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组织选题申报、提供出版支持、协同宣传推广等措施,“创作计划”稿件的质量较前期有了较大提升。除作家出版社外,已有24家刊社推荐了58部作品,14部纳入“创作计划”并重点推进,成为推进“创作计划”实施的重要力量。其中,5部作品已经出版,分别是百花文艺出版社推荐的《草木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荐的《金翅鱼之歌》,沈阳出版社推荐的《苹果红了》,《钟山》杂志社推荐的《极顶》,《芙蓉》杂志社推荐的《芬芳》。安徽文艺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韩露认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文学创作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接下来要深化名刊名社的协同联动,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当代》主编徐晨亮也认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动文学创作者走进新时代新乡村,书写新史诗,同时也促使文学期刊社、出版社、文学编辑用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方式投入作品的构思、创作、编辑、发表、传播中,是对文学生产全链条的推进。

为作品“把脉问诊”,与作家共同提升作品的品质

为有效提升入选作品的文学质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伊始就设定了“质量提升”环节,对纳入计划的重点推进作品,要求在出版前至少召开一次专家改稿会,对作品修改提升进行深入指导。通常为一部尚未出版的作品举办改稿会并非必要环节,但“创作计划”却将其作为所有重点推进作品出版前的必备环节,并对此提出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创作计划”对出版作品文学质量的严格把控。改稿会质量越高,出版成效就会越显著。三年来,作为“创作计划”牵头实施单位,作家出版社积极总结经验,在改稿提升作品质量方面不断改进措施,改稿会模式日益成熟,改稿会成效愈发显著。每一次改稿会,专家数量少而精,改稿指点深而实。经过集体改稿,不少作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对于未举办改稿会以及改稿后文学品质提升不明显的作品,坚决执行退出机制,先后已有7部作品被移出“创作计划”或列入“创作计划”潜力文丛出版。通过对入选作品实行退出淘汰机制,破除了“题材主题正确即成功”的误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文学质量第一的重要性,形成抓改稿、再完善、重提升的创作出版风气。

多次参与改稿活动的评论家白烨谈到,参加改稿会对于专家而言也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深入而认真的改稿,对作品质量的提升确实有很大帮助。”据白烨观察,不少作品在改稿后焕然一新,有些作品“改和不改完全两样,甚至有天壤之别”。评论家贺绍俊也是改稿会的“熟面孔”,他表示,阅读改稿前后的作品,能明显感觉到改稿后再出版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相信改稿会这一特别的形式,将来会在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推出更多具有经典价值的优秀作品”。

对参与“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出版社、杂志社而言,改稿会也是一次学习提升的难得机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表示,改稿会上的专家意见精准且具有操作性,若作者能认真落实,文本质量将有显著提升。《钟山》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李祥认为,改稿会为杂志的长篇作品编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进一步提议建立作者与批评家之间常态化、一对一交流的持续性反馈机制,不断加强与作家的充分交流,使修改意见的提出更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升。

对于作家来说,改稿会是与作家、评论家、出版人面对面交流意见,聆听专业读者声音,及时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纠偏的宝贵契机。2022年6月26日举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首场改稿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作家关仁山的长篇新作《白洋淀上》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大量宝贵修改意见。《白洋淀上》初稿有200万字的庞大体量,根据改稿会专家意见,关仁山对作品进行了大幅删减,并深入工厂体验生活,补写了30万字。他表示,“改稿过程中,我重新焕发了创作激情,有意识地逼自己追求创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雪山大地》的改稿会上,评论家们提出小说中一些次要人物有些多余,作者杨志军充分采纳意见,压缩删减作品篇幅近十万字。针对评论家提出的叙事节奏和语言呈现的问题,他也在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打磨,最终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草木志》改稿会上,专家们认为作品中存在知识性内容与叙事的衔接不够圆润、人物密度过大、感情变化不够自然等问题,并为这些不足之处提供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作者老藤充分吸取修改意见,对《草木志》进行精心打磨,赋予了作品更宽阔的叙事与表达空间。

改稿会不仅是对作品的一次次“把脉问诊”,更是给作家上的一堂堂生动的文学写作课。通过改稿专家们“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直言敢谏、推心置腹,能够真正有助于提升作品质量,打磨新时代精品力作。

破圈跨界,讲好全媒体时代的山乡巨变故事

面对阅读方式已发生深刻改变的全媒体时代,“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品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近大众、走近读者,是该计划面临的时代性难题。为此,“创作计划”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创新运用新媒体新平台,推动破圈传播和跨界生长,以全媒体化的营销手段扩大宣传影响力,讲好全媒体时代的山乡巨变故事,持续打造“创作计划”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创作计划”已开发制作5部有声书、9部电子书。《雪山大地》喜马拉雅平台有声书播放量达1497万,电子书平台阅读数达11.2万。《霍林河的女人》有声书上架半月播放量超11万。联合云听开发的《花灯调》《白洋淀上》《霍林河的女人》《莫道君行早》四部书全部上线,播放量已达560万次。作家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合作,制作播出了三期“创作计划”专题阅读节目,在2024年12月16日至18日于央视播出。央视热播专题片《放歌新时代》着重介绍了“创作计划”和已出版作品。《雪山大地》《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入选2024年数字阅读推荐项目。2024年11月21日起,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地铁机场线和19号线大屏渠道宣传推广“创作计划”相关作品和活动,累计触达人次逾千万。

“创作计划”相关活动报道,以及已出版作品的多篇评论文章和创作谈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重要媒体发表,并在《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开设“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专栏专题,约请业内专家撰写评论文章,提高对已出版作品的媒体宣传和研究阐释力度,从文学史的角度及时开展高水平的跟踪研究。“创作计划”新闻报道搜索量175万条,微博话题阅读量61.6万。

“创作计划”的跨界、破圈,也带来了作品销量的增长。以作家出版社为例,通过加大线上、线下、馆配、新媒体等渠道全面推荐力度,订制毛边、签名等特殊版本用于渠道销售,由作家出版社独立出版的11部作品累计铺货量达到了40余万册。

优化体制机制,合力打造高水平文学精品

三年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已初步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通过有序推进选题策划征集、发挥“名刊名社拓展计划”功能效应、形成上下联动一盘棋格局、完善退出淘汰机制等措施,保障了入选作品的文学品质。

为更好地激发名刊名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创作计划”的作品水准,助力精品力作的诞生,在总结经验并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创作计划”领导小组修订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创作计划”征集的开放性包容性,坚持以创作出版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树立精品意识、工匠精神,提升评选机制的权威性,改进专家改稿机制的灵活性、机动性,推动“名刊名社拓展计划”提质增效,构建全域参与“创作计划”新格局,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厚沃土,推出更多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助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新的《实施办法》优化了“创作计划”的运行机制,通过调整评审办法、引入外部专家、完善评审流程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将“创作计划”全盘纳入中国作协重点工作的框架下,成立领导小组,由中国作协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作家出版社作为具体任务执行单位,在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领导下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二是完善评审机制,对各省作协和名刊名社等渠道申报的作品是否纳入“创作计划”,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新的实施方案注重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和各推荐单位入项作品出版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加项目审批的公开性、透明度。三是坚持专家改稿机制,并在文稿把关、质量提升这一关键环节,保持对各出版社文学出版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创作计划”已经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时代答卷。文学名家参与“创作计划”热情高涨,他们结合创作优势和生活经验,在悠久的文学传统中探求艺术新质,推出了一批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广大作家对“创作计划”整体要求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对“创作计划”的主旨把握和写作方法逐步打破条条框框,更加注重从多重视角反映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创作计划”的选题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类型更加丰富。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一项关系文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文学界的倾心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支持。这一计划不仅凝铸了广大文学工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我们在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与信心。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所说,“今天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所有史诗性剧变都是山乡巨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态度,树立高远开阔的文学视野,主动建立宏阔的‘山乡巨变’观念。要努力克服‘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品书写山乡巨变时过于直白、过于简单化、过于主题化,以事件代替故事,逻辑性、戏剧性、可读性不强,典型人物塑造能力缺乏等突出问题”。期待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共同发力,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史诗性作品来记录昂首奋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不断以高质量的文学为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相关阅读

【点击进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