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时代凝望者——评章剑华报告文学“三部曲”系列
近年来,放眼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报告文学领域,章剑华都可算是异军突起的作家。短短数年间,他先后推出了《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经典之城:苏州人文经济发展三部曲》等多部极有分量的报告文学作品。章剑华的作品往往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时代特质、厚重的选题立意以及生动的文学表达。他的创作实践对当下报告文学的研究有着独特又丰富的价值。
题材选择:立足重大主题,书写现实样本
章剑华的创作始终围绕“重大题材”展开。《故宫三部曲》记录的是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再现了抗战时期故宫人为守护一万三千余箱国宝,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壮举。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批珍贵文物竟无一损毁,创造了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记录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江大桥的建造历程,从最初依靠苏联援助到实现完全自主设计,从技术落后到跻身世界桥梁建设前列,长江大桥的建设也印证了新中国的崛起,是共和国伟大成就之一。《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记录了费孝通笔下的江村——开弦弓村,在世纪迭变中追求小康生活的曲折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伟大奇迹”的全面小康的现实缩影。《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记录的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仰望星空、驰骋银河的畅想与执着,重点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天文事业从跟跑到领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典之城:苏州人文经济发展三部曲》着眼于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市,深入挖掘并描绘了该市的千年脉络和未来图景,是中国人文经济发展的现实样本。
故宫文物、长江大桥、全面小康、天文事业、人文经济……章剑华的“三部曲”系列作品涉及题材缤纷多样,但每个都恢宏气派、内蕴丰厚,既有立足大地的乡土实践,也有逐梦苍穹的浪漫情怀,既有书写文化传承的民族记忆,也有反映工业技术的辉煌跨越,恰如绚烂的阳光,折射出党和国家百年来的奋斗之路。这些题材的背后,是我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生动写照,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如今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实力与底气。
写作手法:纪实性的严谨,文学化的处理
报告文学的写作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意味着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上必须确保真实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小说等文体的关键所在。
章剑华的“三部曲”系列作品中,对真实性的追求贯穿于创作全过程。在创作谈中,他经常提及一个词——在场感。这种“在场感”,不仅是针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是他创作理念的直观体现。在海量查阅和研读资料的基础上,章剑华尤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如在创作《故宫三部曲》时,他多次往返外地,采访当年参与文物南迁的人员。撰写《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时,他九访江村,与当地领导、村支书、村民等进行深入交流。在创作《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时,他竭尽所能,广泛联络,陆续采访了15位中科院院士,只为获取最新鲜、最真实、最前沿的素材。在写作《经典之城:苏州人文经济发展三部曲》时,他十访苏州,跑遍了苏州各个区县,还专程奔赴北京、上海等地,与亲历者面对面交谈。“耳濡”的同时还有“目染”,他坚持到第一现场,置身于原址,以第一视角找寻第一感觉。创作《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时,他实地造访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各座桥梁。采写《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时,他先后赴北京古观象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眼、青岛观象台、云南昆明凤凰山天文台、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等多处古今场址,在事发地与当事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而他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吸收消化,均通过文字严谨地呈现出来,奠定了“三部曲”系列对所涉及领域在文学层面开创的先发意义和史料价值,这也是作品得到专家认同和读者认可的成功密码。
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如何处理“报告”与“文学”的关系,是作家写作功底和水平高低的体现。对于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来说,两者一定是辩证统一的融合。“报告”是形成作品的立身之本,“文学”则是吸引更多读者的魅力所在;“报告”是理性的表达,“文学”是感性的抒发。虽然章剑华经常流露出“自己并不是专业作家”的自我评价,但在他的“三部曲”系列作品中,文学性还是有着很鲜明的体现,在情节设置、冲突推进、场景还原、人物对话等多个方面,均体现了他的文学功底。如《故宫三部曲》中对马衡、易培基等知识分子与保守派争论场面的刻画,《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中对梅旸春临终前放不下未尽大桥事业的心理挣扎的书写,《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里对费达生与郑辟疆情感纠葛的细腻呈现,《经典之城:苏州人文经济发展三部曲》中对于工业园区选址及建设过程的深层描述,以及文中的虚构人物、补充情节等,都体现了作者对事实和情感的把控。对于立足史料的报告文学系列作品而言,这些文学性的处理更像调味剂,在保证原汁原味描绘事件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可读性,且因为有了文学性的参与和渗透,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
内容呈现:敏锐的时代洞察、浓郁的文化情结
江苏报告文学作家中,章剑华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曾在多个文化单位任职,这使得他有着独特的题材敏感性和视野宏阔性。这一点,从他提取选题的精准度中便能体现出来。如当看到南京朝天宫下的文物时,他立刻想到文物南迁的波澜历史,随即开始创作《故宫三部曲》。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维修完毕,市民纷纷涌上大桥参观的盛况后,当即迸发灵感,决意以长江大桥建设为题材,创作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作品。在全国上下决战全面小康之际,他通过深入思考,选择以“江村”小切口关联“小康”大主题。
从这些题材的选择可看出,章剑华的目光始终坚毅、始终向前,广袤又富有穿透力。他从不局限一隅,而倾向于将视野投向具有厚重历史感、鲜明时代性、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中意于那些既凸显江苏元素,又获得全国关注,更产生世界影响的关键成就。他不随大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另辟蹊径,使得每个“三部曲”关注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章剑华的追求还不止于此。他不愿仅做一名记录者,为读者“播放”过往的历史片段,更希望成为一名思考者,在文本之外,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洞察与见解,并向读者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面向未来的根基与自信。正是这种大情怀,成就了作品的大气魄,使人读起来荡气回肠,深受鼓舞。
章剑华有着浓郁的文化情结,这份情感注入作品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他称其为“中国脊梁”。不论是一生捍卫中华文化的马衡,还是毕生投身造桥事业的梅旸春;不管是一辈子为了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费孝通,或是呕心沥血托举中国天文事业的张钰哲,以及青丝变白发的苏州城市规划建设者们,他的赞誉之情都汩汩流淌。通过作品,作家向读者传递出一种认知:这些知识分子是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脊梁,正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才有了阔步向前的动力与希望。
洋洋百万字,句句赤诚心。章剑华的作品既有契合当下瞬间的精彩,更具有钩沉历史洪流的厚重,而其中最闪亮的内核,便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自豪感。这种澎湃之情贯穿在作品对历史的凝望中,流淌在创作时挥就不停的笔端下,是章剑华对时代的深情告白。
(作者系《江苏作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