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暖化重重——中篇《鸽与凤》创作谈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刘庆邦  2025年07月22日00:30

这家的大儿子,身体略有残疾,迟迟找不到老婆,让当娘的很是着急。当娘的很有责任感,当爹的去世了,当娘的把家里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身上。她千方百计也要为大儿子找下一个老婆,最好再让大儿子的老婆给她生下一个孙子。那样的话,她这一辈子的责任才算尽到了,才算没有白活,死了才算不亏。

幸好,有哥嫂带着他们的妹妹,从外乡来到此地,要给他们的妹妹寻一个婆家。妹妹的父母死得早,是哥嫂把她带大的。哥嫂的意思要拿她换一笔钱,收回养她的成本,所以彩礼要得比较重。哥嫂还有拿妹妹“放鸽子”的想法,打算放完一家,再放一家,挣钱不止。

当娘的抓住机会,把家里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付给闺女的哥嫂做彩礼,把那个名叫杨彩凤的闺女领回了家,不声不响地给大儿子作了老婆。

当娘的没上过学,但她很有文化。当娘的没什么知识,但她很懂得日常生活的常识,精通人情世故。她知道,勉强摘瓜瓜不甜,要想留住人,得先留住心。

这部中篇小说《鸽与凤》,主要写的就是婆母怎样暖化儿媳人心的详细过程。

婆婆暗暗下定决心,哪怕儿媳的心是一块冰凉的石头,她也要把石头暖热,并从石头里暖出小鸡娃儿来。于是,她不但送钱给儿媳花,还主动给儿媳买皮鞋、牛仔裤等。她想方设法给儿媳做好吃的,以便把儿媳喂馋,喂熟。她甚至不顾一个当婆婆的面子,连尿罐子都为儿媳妇提。她很善于发现儿媳的弱点,并有效地抓住儿媳的弱点,为她所用,一步一步把儿媳套牢。比如儿媳懒,不爱干活儿。她不怕儿媳懒,而是怕儿媳不懒。儿媳懒了,她正好可以把里里外外的劳动都承担起来,培养儿媳对她的依赖关系,让儿媳舍不得离开她。这样做,她会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辛苦。好在勤劳对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干活儿越多,她就越高兴。她从没有什么辛苦的概念,为了能让孩子好过,为了能让家里人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她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应该的。这就是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写这部小说,我除了调动对农村生活的记忆,还有我所积累的日常生活的常识,以及我所熟悉的农村的人情世故和农民的文化心理。

记得我在一个短视频里说过,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三个精神根据地,分别是乡村、矿山和都市。我还说过,我的写作生涯之所以超过了半个世纪,因为我有自己的优势。

我的优势是一个,也是四个。说成一个,是生活。说成四个呢,是有生活,爱生活、懂生活,会再现生活。这四个优势,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一一说开去,容易把话说长。我只简单把懂生活说一说。

在这四个优势中,我觉得懂生活比较重要。一个人有一大堆生活,如果不懂生活,等于什么都没有,就无从下笔。沈从文先生说过,聪明人理解生活,愚蠢人习惯生活。我不敢说自己是聪明人,但我确实愿意不断向生活学习,并持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所谓懂生活,说白了,就是人情练达,讲究逻辑。一件事,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一句话,该这样说,不能那样说;一个眼神儿,该这样来,不能那样来,都是逻辑使然,都归逻辑管着。如果有一点儿不合逻辑,或违背逻辑,整篇小说就会别扭,就有可能砸锅,被读者说成是“混蛋逻辑”。

话题再回到彩凤的婆婆任世英身上。任世英留住彩凤的办法不是一手,是两手:一手软,一手硬;一边怀柔,一边限制,可谓软硬兼施。任世英利用自己在村里的人脉优势,为彩凤布下了天罗地网,让彩凤插翅难逃。当彩凤怀了身孕,却拒绝和任世英的大儿子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任世英把她的三个婆家兄弟都喊到家里,利用语言暴力,轮番对彩凤进行恐吓,就把彩凤唬住了,彩凤只好乖乖地按婆婆的意志行事。她不但和任世英的大儿子正式成了夫妻,还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如此一来,彩凤的哥嫂想拿她“放鸽子”的想法就成了泡影。

当任世英把自己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孙子身上,对彩凤的限制有所放松时,杨彩凤还是跑掉了,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自由”去了。

然而,她到外面“自由”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婆家来了。她虽然挣了一身不错的“行头”,却沾染了一身的病,回到家还在发烧。婆婆一如既往地关心她,暖化她,马上送她去县医院看病。直到这时,彩凤才第一次由衷地把婆婆任世英叫了一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