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童年再着色
蝉鸣渐起,暑气渐浓,又一个属于阅读的夏天如约而至。
在这里,我们为少年儿童朋友们准备了一期阅读专版。无论是跟随主人公冒险的奇幻之旅,还是探索科学奥秘的理性之光,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口。愿这些文字能成为你暑期里的良伴,让你在书页间遇见更广阔的世界,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编者
为童年再着色
■ 阎晶明
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形,不断冒出一些“新人”,他们其实早已是创作上的“老兵”,而且已经取得相当成就。越是年迈,越以回望的方式书写童年,而这种童年又具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感情与故事交融,讲述不一样的童年。这是作家满足自己感情需要的写作,同时也是为今天的孩子描述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昨天。单纯中多了一些复杂及深度。这其中,张炜、叶广芩、杨志军的创作就十分引人关注。
张炜是一位创作十分勤奋的作家,继《寻找鱼王》《少年与海》之后,新近又推出儿童文学新作《狐狸,半蹲半走》。这是一部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的作品。少儿故事渗透历经沧桑后的情感过滤,携带着鲜明的“回望”色彩,以至于在文体上都很难界定,它是小说还是散文,是虚构的故事还是“非虚构”的记述。作品以一个少年的口吻,描写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时期,一个天真而又孤独的孩子,经历了怎样的人与事的变幻,看见过一个既让人感到神秘,又令人神往的世界。
这是一个经过情感过滤的童年。孩提时代的孤寂,变成了今天的回味。故事被设定在一个大海边上、森林深处的小屋里,与人声鼎沸的城镇相比,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即使一个孩子,也会时时陷入既感神秘又感孤独的境遇之中。而这样的体验,在经过多年之后再来回望,就带上了更加复杂的感受。
这是一个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童年。这里有儿时即看过大海波涛的幸运与骄傲,有深山里满眼可见的识名和不识名的植物,有或凶猛或可亲近的各种动物。半蹲半走的狐狸,就有在孩子眼里看不够的举动。
这是一个与亲情密切相连的童年。外祖母有讲不完的故事,也是最影响孩子心灵成长的亲人。外祖父参加革命战争的经历,尽管是片段式的“间接”描写,却也为故事增添了鲜明的历史感。还有母亲的关爱、乡情的传递。作品不但有深情回忆亲情带来的幸福和满足,也是站在今天呼唤以无私奉献和倾情关爱为本色的亲情。
这是一个与生态意识隐约相关的童年。是的,60年前的人们可能还不大会使用“生态文明”这样的词语,但对于生命的关注、与大自然的亲近、对环境的守护,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却同时又传达出生态意识的朦胧觉醒。故事的结尾处,一株柳树与一个孩子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对话”的亲密关系,一伙丑恶的砍伐者却要让这株柳树的生命中止。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愤怒,同时还有一种感伤和隐忧。柳树被人砍伐的结局,让美与丑直接面对并且产生严重冲突。一个纯粹的、单纯的童年故事,因此带上了多样的色调。这样的片段在故事里却并不突兀,对生命的守护和对环境的爱护,相融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故事之中。这也恰恰可以见证作者创作手法的成熟以及创作经验的老道。
童年,永远有书写不完的人生故事,甚至可以猜测,越是年长,越有拉长人生镜头的冲动,越可以看到清晰如昨天的遥远过往。可以想象,张炜在这样的创作道路上还会继续前行。
夏日里,聆听“长江之歌”
■徐鲁
每放暑假,少年们总是盼望能把暑假放到最远最远的远方,放到自己的脚步暂时到达不了,但阅读的目光和飞扬的想象力可以抵达的远方。从长江源,到入海口,江山如此多娇。炎炎夏日里,梦里有山河。有一套书,或许能如一支雄伟的长江交响曲,伴随着少年读者们度过这个漫长的暑假。
这套书,就是由20多位常年生活在母亲河长江流域的作家联袂创作的“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原创书系。
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峰,把亿万年的守望化作纯净的雪水河,从皑皑雪山奔腾而下,一路越过无数高山、峡谷和平原,经过数不清的城镇和村庄,拥纳了无数的江河与细流,最终汇聚成一条磅礴的大江。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3600多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以她清冽而甘甜的乳汁滋育着两岸的草木与万物,也滋育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和数千年来的希望与梦想。
长江不仅是一条瑰丽的大江和自然画廊,也以她化育万物的伟力,孕育和滋养出了举世公认的长江文明和长江文化。一代又一代长江的孩子,吮吸着母亲河的乳汁成长,并且在对乡土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造出新长江文化与新长江文明。
“长江的孩子”书系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四辑25册,集中了生活在从青海三江源到上海入海口的长江流域的20多位儿童文学名家的作品。这套书,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对新时代长江风采的一次多音色、多风格的儿童文学书写,或者说,是儿童文学作家们齐声合唱的一支多声部的“长江之歌”。
这里的每位作者,都是生活在长江沿线的儿童文学作家,也都是“长江的孩子”。他们的创作题材,以书写新时代长江的孩子的现实生活,呈现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乡土文化风情,尤其是反映新时代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山乡巨变、青山绿水和美丽乡愁为主,包括小说、童话、散文、纪实文学、童诗等各类体裁。
长江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自然生态的繁茂丰饶和文化风情的丰富多样。“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书系的作家们立足各自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背景而独标情愫,使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的多种自然风貌和文化形态,都有所描绘、呈现与表达。
在长江上游,生活在青海格尔木的女作家唐明的《我从仙米来》,书写的就是三江源地区藏族孩子们的生活故事,有农区、牧区的孩子,也有为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而搬迁的生态移民村的孩子。作者用细腻真挚的笔墨讲述了他们真实的日常故事,通过对高原孩子群像的塑造,让更多内地的少年儿童了解和关注母亲河最上游的雪山、土地、天空、河流、森林,以及生活在这片净土上的质朴的人们。长江离开雪域高原进入巴蜀大地之后,又孕育了神秘的巴蜀文化。廖小琴是从小生活在巴山蜀水大地的作家,她的《走村少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巴山蜀水间一种独特和神秘的气象与气息。巴蜀少年的一次走村寻狗之旅,也是一次对生活的探索和认知。在跟随走村少年寻找的过程中,小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新乡村的变化与美好,也将懂得如何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失落和变故。
长江流到中游,孕育了灿烂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和俊采星驰的赣鄱文化。杨巧的《漂流的红木盆》、九九的《岛上灯塔》、李鲁平的《不老河边》、邓鼐的《蒲公英花园》、王芸的《生命之树》等,从多个侧面与不同视角,书写了生活在荆楚大地和洞庭湖一带的少年儿童们的生活,以及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新山乡巨变。比如《漂流的红木盆》,既写湖湘灵性的山水风物、质朴纯真的人情人性和敦厚淳善的乡村伦理,也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少年的别样风貌;从《岛上灯塔》里闪耀出来的,更是新长江文明的明亮灯火;《生命之树》从赣、鄂两地的地理特性和诸多传统手艺为切口,描画了一幅生动明丽的新时代赣鄱大地的水乡风俗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蕴藏在美丽的大自然和乡土文化中的智慧、性灵与力量,是如何引导和滋润着孩子们,一步步完成了在某些阶段的心智成长。
长江流到下游一直到崇明岛入海口,又滋育了温润明丽的吴越文化。上海作家陆梅的《女孩和她的山河》、江苏作家徐玲的《江豚的微笑》,都散发着这一地域所独有的一种浓郁的江南文化与自然风情的气息。陆梅擅长书写女孩们的童年生活和心灵世界,清雅灵动的文字,描画出了一幅幅麦浪翻飞、绿野满坡、竹林深秀、日子悠长的美好家园素描;徐玲从小生活在长江南岸的江南水乡,她笔下的故事都带有天然的长江气息,尤其是对长江大保护潜移默化影响江边人家日常生活的展现,如江水般纯净明亮的文字,彰显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抒发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许。
长江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它的浪漫特质。以荆楚文化为例,读楚辞和屈原的诗歌,我们会看到里面写了多少香草植物和山林里的动物,比如“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呈现的是一种何其烂漫、绚丽和茂盛的生态景象。在这套书中,董宏猷、张年军、林彦、萧袤、邹超颖、李伟等一大批生活在湖北和武汉三镇的作家的作品,更是让读者看到了荆楚大地上天光水润、浪漫绚烂的文化风采和生活在长江、汉水边的孩子们“灵醒”多姿的生活故事。这些作品的小主人公,不仅是长江母亲河的孩子,也是长江未来的主人和守护者,是新长江文化的创造者和正在生长的力量。
回头细看“小豆豆”
■简平
《窗边的小豆豆》风靡全球40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那些我们在阅读小豆豆故事时产生的疑惑,却始终未曾得到解答:是哪所学校当初要小豆豆退学?巴学园电车教室的那辆电车来自哪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校长——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将小豆豆送去巴学园的是什么样的父母?顽皮捣蛋的小豆豆长大后拥有了怎样的人生?……
现在,终于有了一本书,非但为我们解开了这些疑惑,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回头细看小豆豆时,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是如何养成的。将《窗边的小豆豆》引入中国的阅读推广人猿渡静子写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窗边的小豆豆〉背后的故事》,以清新优雅的笔触,客观而全面地剖析了小豆豆从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到成长为“好孩子”的蜕变之旅,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好的养育、好的教育。
猿渡静子为写这本书,在日本东京重访了小豆豆当年就学的巴学园故地,探访了神奇的电车教室,查阅了有关小林校长的档案资料,由此深入解密万千孩子心目中的“梦校”巴学园以及小林校长的幸福教育秘诀。原来,小林校长早先是音乐教师,他在37岁时赴欧洲研学,深受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影响。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学教育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体律动训练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小林从中感悟到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所以在他担任巴学园校长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独立性便成为巴学园的教育理念。
现在我们知道了,巴学园标志性的电车教室,真的是用一辆废弃的电车搭建的,这辆电车很可能来自武藏电气铁道公司,而当时的一位学生家长恰好在这家公司任职,于是想方设法获得了这辆报废的电车。电车教室是小林校长的创新实践,为孩子们提供独特的学习空间,营造出的特色环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车门处的扶手犹在,孩子可以扶着晃动身体,然后哒哒哒地登上门口的台阶,进入水蓝色的车厢;车窗能自由打开,让风吹进来;这里没有固定位置,随意选择一个位置坐下便是,可以和同学并排就坐,也可以一人独坐。阳光倾泻而入,四周又静又美,近处有花树,远处是稻田,让人有一种一边在旅行一边在上课的感觉。难怪小豆豆下定决心:“这么好的学校,我一定不缺课,每天都会来的。”小林校长的教育看似与分数无关,但每一位巴学园的孩子其实都收获了精彩的人生。书中对于巴学园的剖析,相信能够帮助孩子的父母认识到分数从来都不是全部,从而回归教育的本质。
猿渡静子在书中详细讲述了巴学园不仅治愈孩子,还同时治愈孩子父母的故事。家长们学会了每天都对孩子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小林校长认为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这是一句具有“正向魔力”的话,可以点亮孩子,甚至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当父母带着被退学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时,他们看到小林校长用耐心和爱心去倾听她,宽慰她,不断地肯定她“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们很受震撼,所以在小豆豆一刻也动不停时,他们不再训斥,而是宽谅地理解为“孩子要是不活泼,那可就难办了”。后来,小豆豆真的变成了一个说到做到的好孩子,真的以高能量、高幸福感的姿态展开了自己的人生。确实,教育从来不是“改造”,而应是双向治愈的旅程。父母不是“雕刻师”,而是“守望者”,小豆豆的父母学会了不因她的“与众不同”而焦虑,而是用理解和包容陪伴她成长,认同孩子的与众不同,支持孩子的千姿百态,明晓用正向语言破解“负面循环”,懂得尊重天性比强制约束更有效。
作为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且兼具传奇性的作品,猿渡静子带领我们一起重返巴学园,回望小豆豆的来路,让众多家庭因此缓解正面临着的教育、升学和成长焦虑,并深刻认识到当家庭放下焦躁、学校打破围墙、社会敞开胸怀,教育便会回归其最温暖的样子。好的教育不是竞争的硝烟,而是生命之间的相互照亮。正如书中所言:“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被看见中,看见自己的可能性。”
帮孩子从金字塔形走向菱形
■ 唐山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20年来,相关讨论甚多,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说,因为现在的学校太强调“死记硬背”,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但也有人说,正因“死记硬背”不够,孩子基础差,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
孰是孰非,暂时难有答案,但对立两方头脑中的知识模型相同,都将教育过程想象为建造金字塔——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确保未来的高度,因而都期待孩子能拥有更长的底边,只在“什么是更长”上,略有分歧。一方家长聚焦于“有用的知识”,许多初中生的英语已达四级水准;另一方家长聚焦于才艺,拥有高级舞蹈证、钢琴证等的初中生并不罕见。
其实,两方殊途同归,都是在操控孩子的人生,让他们从小参与严酷竞争,最终接受并习惯于“生命之卷”。孩子们身在其中,无处可逃。但读这三本书,也许对他们有用,即:《唐诗不用背》《宋词不用背》《论语不用背》。
书中呈现的不是硬核知识、路线图、速记表,而是“东拉西扯”:谈李煜的《相见欢》,附了“李煜之死”的贴士;言丧家之狗,附以“三岁看八十”的典故;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加入“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等文学常识的介绍……
这种“拉扯”是有价值的。美国学者丹尼尔·T.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指出:人类大脑不喜欢思考,很多时候它是在搜寻和调用记忆——当一个人进入“思考状态”中,其实常常是在回忆。一个人调用记忆灵活且快速,我们便认为他“有创造力”“异常聪明”。
然而,人类无法像装箱子那样,把记忆码放得整整齐齐、编目清晰。人类的记忆多是随机的,随着记忆量增加,搜索会变得越来越难。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往往不如孩子“脑子快”,因为后者脑库中的信息量相对少,更便于检索。
传统教育者认为,趁孩子年纪还小、脑子好使时,强制“死记硬背”,有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在部分个案中,这或许有效,但对更多的个案来说,效果堪疑,且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容,输入信息过多,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美国学者曾进行过相关的心理实验:学会一个新概念,是直接灌输给学生好,还是给出背景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好?从实验结果看,后者数据明显好于前者。面对新概念,学生们不断提问,不断被告知答错了,激起他们探索下去的欲望,最终100%的受试者找到了正确结果。
该实验的启示在于: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都是通过试错,最终掌握了真正的知识。环境中的信息越丰富,人就越能找到规律,也就越可能坚持下去——加上“李煜之死”的信息,也许与《相见欢》有关,也许无关,但小读者会更有意愿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人类的知识形态是菱形的——总是从一个点出发,走到一定阶段,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只好回到原点重新走,经过许多次试错后,终于豁然开朗。乍一看,我们在菱形中跑了太多冤枉路,效率太低,但事实上,剖开菱形,就会发现它是两个三角形,而下面的三角形构成了深厚的基础,比传统的金字塔形更稳定、更合理。
所以说,真正的打基础从来没有方向,只有海量的试错,能持续保持好奇心与向前动力的,就是人才。而培养人才,也就是给他们更多选择空间,抚慰他们的每次失误,鼓励他们继续上路,而不是逼他们牢记什么是对的。正如商业巨子乔布斯所说:“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免于挫折不需要才华,坚持不懈才需要。
常有人问:什么书更适合孩子阅读?显然,有知识、有深度、能教训孩子的书不一定适合,而那些让孩子看到世界原本的丰富性、呈现出更多可能、帮助孩子在其中玩起来的,就是适合孩子们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