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的马华文学:汪洋中的一条船
来源:文艺报 | 【马来西亚】黎紫书  2025年07月18日09:11

每次在马来西亚境外谈马华文学,我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样谈论才不会显得太过悲情。我不想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倾诉我们多惨。许多人不知道在马来西亚用中文写作是多么委屈的一件事情,我不想成为这样一个人。然而每次说起我心里还是觉得有一点悲哀的。

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一个经济学者,他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一个负责人。有天他在飞机上读《流俗地》,刚好被坐他身旁的一个女孩看到,女孩说这个作者她认识,还把我的电邮地址给了他。经济学家用电邮联系了我,很兴奋地说要来拜访我。我还记得他第二天就要飞往美国,在此之前专门来了怡保一趟,坐火车来找我,然后我们两个谈了一个小时。分手之前他说今天到怡保,他以为只要随便在路上问一个人,黎紫书你认识吗?路人就可以帮他找到我。我说你想得美,你就算是走进书店里问,你知道黎紫书吗?他们也会告诉你,什么黎紫书?我们书店里没有这本书。所以,当大家在读《流俗地》,看到黎紫书最近好像很火这样一个现象的时候,事实上在我的老家,我什么也不是,也就是一个用中文创作的人。

在马来西亚这个地方出生、成长、写作,这么多年,我习惯了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自己的处境。在这里,你选择写作是因为你喜欢写作,你选择中文是因为你热爱中文,是无怨无悔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整个人生会充满痛苦,你会埋怨说为什么我们没有读者,为什么没有人要出版我的书,为什么没有发表的园地。得到马来西亚境外中文世界的认可这个事情,在我们当初立志成为作家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居然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有一天被邀请到BIBF这种大型书展的现场来分享马华文学。

在谈马华文学的时候,“汪洋中的一条船”,我想到了这个题目。即便到今天我看起来有点“风光”了,可是只要想到我作为一个马华作家的处境,我还是感觉自己是在一片很大的汪洋里面漂浮着的一艘小小的船,有一种孤独又无助的感觉。遇到风浪是必然会有的事情,可是你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可能一个浪就把你打沉掉了,要随时做好这样的准备。作为一个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我知道自己的创作生涯必然是困难的,在这样的困难里面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够活得比我长。

像《流俗地》这样的作品,它虽然算不上爆款,可是出版了好几年,一直卖得不错。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作品应该有的样子,它拥有很顽强的生命,它一定要活得长长久久。可能下一代读者已经忘记黎紫书这个人,但是读过《流俗地》,喜欢《流俗地》,这对我来说是比个人更重要的事情。

我在努力阻止自己进入悲情模式,那么就说一些好消息。听说因为黎紫书的关系,这两年开始有一些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在接洽马来西亚的华文作者,继黎紫书之后会有更多的马华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我对这个事情当然感到很高兴,心里有些暗爽,觉得“你看你看,我为马华文学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的路”,虽然这是一条新的小的路,然而这个事情是我们马华作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也是因为《流俗地》的关系,我觉得自己在中国有了小小的影响力,每一次只要有机会,我都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个马华作家,而是代表着马华作家群体,我就希望自己能为马华文学做点什么。比如去年中国有一个访问团,一些作家来到马来西亚交流,我也参加了,当时出席的还有一些刊物主编和学者,我在活动中提议如果中国办一个文学奖,可以让马华作者也参加就太好了,可以让马来西亚的华语作家与中国的作家同台竞技。因为在马来西亚,我们这么小的一群马华写作人要被这个世界看到,就得自己主动出击,要找到每一个机会,不然这个世界不会主动把offer和机会给你的。

我过去参加过很多文学奖,最初就是通过得奖而引起关注的。以前年轻的时候去参加文学奖,每一次得奖之后都是见牙不见眼的,笑得很开心。直到有一次在一个颁奖礼上拿到三个大奖,我发现我手上捧着三个很重的奖杯,可是脸上的笑容已经没有了,那时候我发现原来文学奖已经不可以在某种方面给我奖励与认可了,或者说文学奖对我已经没有作用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从此不再为文学奖而写作。

在下了这样的决心以后,我才写出了《流俗地》。按我的性子,我知道《流俗地》这部作品拿不到奖,它没有那么宏大的东西,没有批判性的东西,或者说没有所谓思考性的东西。当我决定不再参加文学奖评选以后,我就可以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可以很诚实地写自己想说的,用自己觉得最适合的方法写,不管它得不得奖。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有了《流俗地》。

《流俗地》是按自己的心意写的作品,在文学界快30年的经验,我当然知道这个作品跟大家熟知的马华文学不一样,过去我们几乎所有马华作者都是文学奖出身,我们已经习惯了写“得奖体”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会强调马华文学自己的色彩和独特性,我们要写雨林、大象、猴子,因为具有马来西亚风格。可是一个作家,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作家,能够做到即使在处理着跟他人一样的生活经验时,依然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性。《流俗地》里面这些人的生活,这些语言,他们不过是华人社会一群最普通不过的底层人,他们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在马来西亚还是在中国大陆。可是,他人不会写出《流俗地》这样的小说,当我们拥有这样的自信时,马华文学才是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候。

虽然怀着这样的自信,但我依然没有想到,这个作品居然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反响。《流俗地》能有今天的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尽心尽力的推荐,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在读者,读者认可这个作品,并且是口耳相传的。一个读者推荐另一个读者,如此下去,才让《流俗地》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这让我非常感动。

作为一个马华作者,一条在汪洋中漂泊的小船,以为自己是孤单的,可是没有想到能够遇上这样一群人,遇上这艘很大的、站满了读者的大船,它可以让你靠一靠、可以拉你一把。这就是我的马华文学,谢谢你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心接纳了我,谢谢你们让我的这条小船不再孤单。

(本文根据黎紫书在2025BIBF书展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樊金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