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华夏我心——论德华作家夏青青的作品
夏青青,1969年出生于河北,1983年12月携幼小的弟弟赴德和祖父团聚,在德国接受中学教育后就读慕尼黑大学经济学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现在德国《南德日报》报社集团做内部咨询工作。移居德国后,她一度忙于学业和工作,疏于自小就喜欢的文字,但却始终没有失去对文学的热情。直至2008年翻译《但丁别墅》,她重拾文学之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经出版了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在欧洲华文文坛上颇有影响。
夏青青的文学修养得益于家庭。她年幼时就酷爱读书,《红楼梦》更是一读再读。在国内上学期间,她最爱语文课,常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中获得快乐。1983年12月,初中毕业的夏青青来到德国投奔祖父,从此开始了异国生涯。陌生的环境和语言,曾使夏青青一度陷入迷茫,幸好祖父书柜里古今中外的大量中文书刊给了她慰藉,她也写下了大量的文字。1989年高中毕业后,迫于学习压力,她差不多有二十年时间没用中文写任何东西,直到2008年命运之手再次敲响她的文学之门。与《但丁别墅》的偶遇激发了夏青青沉寂的文学热情。在翻译《但丁别墅》的过程中,她重新熟悉汉字,不久就运用娴熟、得心应手。时值网络空间、博客、贴吧等线上平台兴盛之际,2009年夏天,夏青青在百度注册网名“天涯芳草青青”,并于2010年元旦开辟“百度空间”正式进行博客书写。夏青青极富文学才情,组织能力很强,很短时间内就在贴吧组织“白玉兰诗会”,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参与,为此她专门写了古体散文赋《白玉兰诗会序》记录了此次盛会。她如此写道:“青青出身寒微,素喜诗文。弯月斜挂,朝露打衣,树下吟哦神游天外;四壁萧然,一灯如豆,夜深捧读微笑拈花。父为严师,传道解惑;女侍庭前,厚望殷殷……夫四大名著,唯爱红楼,尝慕大观园海棠雅集,乃传书广邀,行‘白玉兰诗会’。幸诸友赴会,冠盖云集。吟诗作词,谈文论道,网络恍似大观;旧雨新知,古典现代,天涯依稀兰亭。”一篇《序》让读者清楚了“白玉兰诗会”的来龙去脉,知晓了夏青青从小就有的文学梦,更让我们惊艳于她的古文功底和文学才情。
从2010年在百度贴吧开始博客写作,夏青青逐渐为欧洲华语文坛所熟知,其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陆续发表于《欧华导报》《华商报》《欧洲新报》《山西文学》《文综》《香港作家》《华文月刊》《红杉林》《澳华文学》《欧华文学选刊》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2017年夏青青加入欧洲华文作家协会,2018年加入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2020年加入新成立的欧洲新移民作家协会和欧洲华文笔会等,欧洲的几大文学组织都有夏青青的身影。
夏青青用文字寻觅故国山水,自觉沟通东西文化,她的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6),以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为主,主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第二阶段(2017-2020),开始以文化混血儿的身份理性客观地关注旅欧尤其是旅德华人的生活百态和心灵成长,作品主要收入《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第三阶段(2021-至今),对疫情、战争和人性的思考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影响促使夏青青进一步开拓文学写作的广度、深度与高度,这是她走向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
不管是哪个阶段,她的创作都离不开活水之源——生活。自古至今,无论创作手法如何变换,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亘古不灭的真理。夏青青说:“写文应该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不要无病呻吟,不要空中楼阁。”
在夏青青笔下,河北乡村的“故乡的冬天”,和童年挚友“兰”骑着单车重访“似曾相识却又完全陌生”的“故乡的路”,异国他乡过年想的是春节那煮熟的肉味儿、香甜的年糕味儿、难忘的墨香味儿、刺鼻的鞭炮味儿以及温馨的人情味儿汇集一起的浓浓的“故乡的年味儿”,还有那槐花、海棠、白玉兰、茉莉花、梧桐、梅花、香椿树,莱茵河畔形形色色展现独特人生风采的华人们……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段段真挚的情感,都汇聚在字里行间,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那颗真诚的文学之心。
夏青青认为文章“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重复,而要经过加工提炼艺术性地再现生活”。“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采访系列中,夏青青抓住每个采访对象的主要特征,精心构思、编排材料,焕发出艺术真实的光彩。对于文学语言,夏青青有她独特的领悟和追求。她说:“为文不喜华丽奇诡,但求平实明了。”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中对她写作风格影响比较大的是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情要真,义要深,文要精,格要新”是夏承焘先生对弟子琦君的十二字箴言,这也是夏青青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自我勉励。当我们走进夏青青的文学世界,时时会为她文章里的真情所感动。夏青青还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文学功底,从2018年开始运用德语进行文学创作,讲述精彩的华人故事,让欧洲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华人群体,了解中国文化的伟大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付出的各种努力,这是夏青青的下一步目标。我们期待夏青青的双语创作与翻译尽快结出丰硕成果,成为又一位中西文化优秀的摆渡人。
(作者系苏州工学院教授,本文系“欧洲华文文学史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