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炉《谋杀前夜》:在人性的刀尖上起舞
在知乎短篇悬疑小说领域,核融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络作家。核融炉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精炼别致,兼具可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连续荣登2023、2024年知乎盐言故事短篇故事影响力榜,收获了上万条读者好评。
《谋杀前夜》聚焦凶杀案,却摒弃了传统侦探破案的模式,以律师或故事主角的视角引导读者探寻真相,没有上帝视角和超能力侦探的介入,故事贴近现实,充满生活气息,使读者能够跟随人物的讲述逐步揭开故事的面纱。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往往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描画人心,洞察社会
核融炉的小说尤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深入挖掘人物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她的作品常以“童年的创伤经历会产生蝴蝶效应,对人的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为切入点,许多凶杀案的主角都是善良的普通人,却因童年时期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来自单亲家庭、遭受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等,内心积压焦虑与压抑,进而形成边缘性人格。美国学者玛莎・斯托特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中指出,童年受虐会引发诸多负面后果,包括少年犯罪、成年后的抑郁症、自杀倾向等。核融炉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书写这些心灵创伤者的故事,作品富有精神心理学深度,人物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在展现人性阴暗面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唤起读者对人物的深切同情。
核融炉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当代社会,时间跨度大致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这一时期社会处于转型变革阶段,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社会内涵。核融炉通过人物的悲剧故事,展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性,揭示人物所受不公背后的社会因素,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释放内心的“魔鬼”,聚焦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引发读者对人性、对人生、对社会的洞察与思考。
以《祝福》为例,周鸿兴的性侵,是将陈渊推向深渊的最初推力;父亲的弃之不顾与缺位,在他心上划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母亲为他背负着流言蜚语,过度的保护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陈渊内心的压抑和扭曲,唯有以“祝福”寄托期盼。陈渊在犯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表面看是个人的抉择,实则裹挟着童年创伤、家庭教育缺失等多重枷锁,折射出命运对个体的无情拨弄。他试图以杀害周鸿兴寻求解脱,却坠入更深的困局,这不仅引发对救赎方式与意义的叩问,更促使人们反思:社会该如何筑牢防线来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精心构思,女性立场
核融炉的小说故事性极强,每一篇作品都经过精心构思,善于运用多视角叙事展开故事,故事逻辑严密,在叙事上展现出高超的技巧。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构筑起充满悬念的叙事迷宫,让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如在《戏剧课》中,“其实故事发展到现在,前面我所讲述的亲身经历,大半都是假的。都是为了最后应对警察,编写的剧本”,这种叙述控制使故事反转自然流畅,情节紧凑且充满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
在语言表达上,核融炉的小说适应网络阅读的特点,简洁明快,多采用短句进行叙述,景物描写和内心描写较少,逻辑线索清晰,故事推进较快。作者常采用类似拼图的叙事方式,通过追根溯源的案情追踪,让读者逐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既符合网络时代读者追求高效阅读的习惯,又保留了悬疑小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核融炉的作品明显受到日本悬疑小说的影响,如在《伤心事》中引用江户川乱步的话“越是单纯的意外,越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谋杀”,在《戏剧课》中提及对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致敬。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精神性格的塑造上,其笔下人物常常极度偏执,却又有着自身合理的性格逻辑,富有才华,但命运多舛,让读者在感受震撼的同时,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女性作家,核融炉的作品中存在一种潜在的女性立场。在《谋杀前夜》中,父亲形象要么缺席,要么孱弱,与坚韧强大的母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如《择日而亡》中的陈岭父亲早亡,童年时和母亲相依为命;《爱情神话》中,贺筝的父亲出轨,狠心抛弃了他们母子;《祝福》中,父亲面对孩子遭受性侵选择放弃抗争,而母亲在坚持。这种人物关系设定暗示了故事中人物悲剧性格与父亲不作为之间的关联,彰显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也在不知不觉间表露一种偏执的女性立场。
一位网友读者如此评价核融炉:“不仅仅是故事的走线布局让人拍案叫绝,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精准把握更是让人心服口服。那些令人动容的细节之处,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海洋中熠熠生辉,让人久久回味。”知乎网络短篇小说创作没有日更数千乃至上万字的压力,核融炉的短篇悬疑小说在叙事、主题、构思等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精品化创作态度,作品精巧别致而富有内涵,如一股清风,为网络短篇小说的繁荣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