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帝女花》“大展鸿图”带来哪些启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陈巧希   2025年07月16日08:44

近日,改编自粤剧《帝女花》旋律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在海内外热播。这首融合传统唱腔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歌曲,不仅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10亿次播放,更在海外引发“自来水”传播——纽约时代广场有年轻人自发表演,伦敦唐人街商铺循环播放,甚至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第一名,吸引不少外国网友留言“求翻译”。一部诞生于1957年的粤剧经典,为何能在68年后以新面貌征服当代观众?传统戏曲的这一次海外“破圈”,有哪些有益经验值得汲取?

《大展鸿图》的走红,首先源于年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转译”能力。原作《帝女花》讲述的是明末长平公主的悲情故事,歌曲开场,哀婉的“雾烟暗遮世外天”唱腔响起,瞬间把人拉回1959年任剑辉、白雪仙演绎的粤剧经典电影。然而不过三秒,美国嘻哈音乐的碎拍鼓机便轰然切入,将粤剧与现代说唱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元素,硬生生糅合出一种奇妙的和谐。主创团队采用短视频时代的表达手法:前奏保留原版经典梆黄腔调,副歌却突然切换成强劲鼓点;歌词中的白话口语等,延续粤剧“旧瓶新酒”的创作,本质是Z世代用自身熟悉的审美语言,完成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观察B站、抖音等平台的二次创作,更能发现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有UP主将歌曲与航天成就混剪,弹幕刷屏“这才是文化自信”;有留学生用粤剧戏服跳街舞,获赞“文化混搭毫无违和”。这些现象印证了一个趋势:当代青年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传统,而是渴望成为文化的“共创者”。他们用剪辑、翻唱、Cosplay等方式,将戏曲变成可参与的活态文化。

《大展鸿图》的海外走红,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戏曲国际传播的潜在路径。长期以来,戏曲出海面临“语言门槛高”“形式认知隔阂”“传播渠道单一”三重障碍。而这次改编作品的成功,提供了启示:音乐无国界,即使不懂粤语,电子节奏与戏曲唱腔的碰撞本身就能形成审美冲击。正如有国外说唱圈的reaction博主戏言:“听完自动想学粤语”,中国戏曲的音律美通过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有效传播。而社交平台如TikTok, Instagram Reels上challenge挑战赛的爆发,让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成为传统艺术的“扩音器”。当戏曲唱段成为手机里的“15秒高光时刻”,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大门。

面对现象级传播,也需清醒认识,要让“昙花”变“常青”,还需系统发力。在创作端,应鼓励更多“跨界实验”。广东粤剧院近年推出“粤剧+摇滚”livehouse演出,上海越剧团尝试戏曲主题剧本杀,这些探索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但需注意,创新不能止于形式拼贴,更要像《大展鸿图》那样,抓住经典与时代的共鸣点。在传播链上,要构建“传统文化IP库”,戏曲院团可建立经典唱段、服饰纹样的数字资源库,降低二次创作门槛,让一个人人都是戏曲创作者的生态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陷入“流量焦虑”而导致适得其反。真正的创新,应该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有“我手写我心”的真诚表达。《大展鸿图》的走红启示我们:当90后、00后开始自发为传统文化“打call”,当戏曲的现代表达能引发全球共鸣,文化传承的真正密码或许就在于——给经典一个青春的拥抱,给传统一个时代的舞台。这样的“破圈”,不妨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