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与体裁: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批评重铸
内容提要
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的“网感”特质,并非源于互联网的媒介性,而是现实题材自身写实创作要求的自反性的呈现。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式批评,导致了对写实要求自反性的进一步忽视,从而与媒介性共同构成了一种关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批评模型。这种模型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毕竟忽视了现实题材创作中写实所产生的自反性,从而忽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与互联网直观现实之间的复杂联系。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阐释,应当重回题材之中,才能有效地理解互联网及其用户话语的本真意义。
关键词
题材;体裁;现实主义;网络文学
一九二八年,鲁迅在《扁》中如此写道:
“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并不介绍这名词的函义。
于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①
尽管鲁迅所针对的乃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文艺界,然而,倘若与当下网络文学中那些有关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的创作与评论对照来看,或许更能看清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种种情状。如今,依靠“主义”的批评已经无法再适应当下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情况。所谓“网感”、“XXX现实主义”等用以阐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概念与理论就像网络文学自身一样复杂且多变,也像网络文学中所涉指的“现实”一样,模糊而幽邃。然而,文本及其批评却并不能充分地揭示当下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核心,而是演变为文学史框架建构需要的话语游戏。理解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途径,需要重新审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批评中的批评概念及批评路径,或许才能真正发掘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价值所在。
一、虚幻的眼瞳:作为题材的写实之“网感”
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毫无疑问都是将“现实”作为文学创作之题材。然而,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尤其是小说,往往被视为一种基于互联网媒介性而具有独特“网感”的作品。这种“网感”往往被归之于角色的扁平化、情节的传奇化以及文本语言的网络化。据此,大量的论证似乎已经言明了,当下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是消费性质的大众通俗小说与经典化精品化文学创作意识的一种“合谋”的尝试。在这种“合谋”中,“现实”以题材的形式进入到文学的创作,并被视为网络文学“独有”的叙事形式所建构的“真实”之物。事实上,这种结论自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确认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的过程中,为了强调作品自身的“网络性”,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将作为“网络性”承载的题材——现实/写实——转变为被承载之物。所谓的“网感”便是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被呈现并被放大出来。换句话说,那些关注或者不断强调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网感”的话语,实际隐含着对其作为题材的现实之写实的不确定性的表述。简单来说,从经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只是一双窥视现实的“虚幻之眼瞳”,现实在其中被以写实的形式进行了某种扭曲。
然而,这固然强化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网络主体性,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写实”价值所在,并将之作“体裁化”的理解。奥尔巴赫以西方文学中的现实再现为例,认为:“平静而和谐的时间,主题简单化,人物性格稳定化,避免冲突、起伏和发展,这些倾向只是传说故事的结构特点,……比起荷马世界的任务来,亚伯拉罕、雅各甚至摩西都更具体,更亲切,因而更具有史料价值,这不是因为对他们在感官上描写得更出色——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反映真正历史的内心和外部事件的纷繁复杂性在表述中没有被抹掉,而是更加清楚地保留下来。”②尽管奥尔巴赫的看法有着颇为古典的意味,但是却对理解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有着强烈启发性。在强调网络文学“写实”的“网感”的语境里,是不是忽略了作为题材的“现实”/“写实”本身或许便具有“网感”呢?易言之,在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中,“网感”或许并非因为其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产生的媒介性,而是渊源于“写实”这一题材自身。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观察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观察历史方法的变幻必然会很快影响到对现实状况的观察。”③仅就题材而言,对于现实的写实无疑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历史性”的。因此,理解网络文学中现实题材的样貌,就无可避免需要审视写实题材的“历史性”所在。这种“历史性”并非在网络文学中去刻意寻找那些诸如《大江大河》《大国重器》《东方大港》之类有着宏大叙事品格的时代历史小说,亦非那些被“体裁化”的《铁骨铮铮》《洞庭茶师》等作品,而是那些或许并不引人瞩目的,甚至或许可能被拒绝挂上“现实”之名的具有写实性的题材的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会被归结为某些大类,诸如都市日常、都市种田、游戏体育等等。实际上,这些大类小说中涉及到有关现实的写实性创作与《大江大河》等被认为典型的现实题材小说并无本质的不同。
暂时抛开抽象的理论描述与复杂的互联网文化环境,从小说这一文体自身来说,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古典小说之间的承袭性,使之自然而然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一种品质——“与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小说家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家之所以共享这样一种历史话语,不是为了对现实的拟仿,而是为了‘文本’的逼真”④。这种 “历史话语”在于“期待作者与读者把小说看成有意义的历史记录——不论故事本身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⑤。在对于现实题材的写实之上,王德威与奥尔巴赫具有一种潜在的共识,那就是现实题材的写实乃是“历史性”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在其写实中所呈现的“历史性”本身就是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衍生性文化语境,这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早年的《告别薇安》《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网上自有颜如玉》《中国电子商务残酷写真》等网络文学作品,它们无疑是对中国互联网早期各类人物与事件的“逼真”记录。这些作品“网感”来自于其描摹的互联网虚拟身份与现实分身分裂的一代的真实经验,而非那些如今已然过时的,甚至为新生代所无法理解的“网言网语”。不过,众所周知,这类作品在其流行的当年,都完全不被认可是现实题材的小说。如今,众多论述却将之追认为现实题材的,甚至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网络文学。
与过去的互联网经验相比较,当代互联网的经验已经不再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割裂。如今作为互联网真实之基础的乃是“互联网用户发出的大量无用共享”,“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话语公开表达,以及增加可供选择的信息来源。不再承诺任何事情,他们对自己是不真实的。不再被任何东西所说服,他们不能离开去现实感的自我的茧”⑥。尽管这种表述已经可以称之为共识,然而构成这一理念性表述的表象却是如此之复杂,甚至连基本互联网环境中的语言单元都难以实现共识性的理解,遑论由“消费模式”与“社区模式”两种近乎矛盾的互联网现实情境交错构成的复杂分层。无用的共享、冗余的信息、迷离的符码构成了互联网中缺乏意义、难以判断真伪的现实环境。用户在互联网之中,几乎沉浸地拥抱这种现实,无论是何其荒诞与匮乏,这始终都是用户直面的现实之表象。因此,传统意义上尝试探寻社会所谓“真实性”的写实在面对互联网的现实之时,只能在文本之后无能地啜泣。而那些将写实题材纳入到叙事中的网络文学,则是直面地记录了这种狂乱的互联网现实之表象,并由此生成自己的历史性。正是因此,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中的“写实”会具有所谓“网感”便不再是媒介性的表现,而成为构成当下写实题材自身的历史表现。
这种转换意味着,称之为“虚幻的眼瞳”的网络文学的写实,尽管其可能充满了角色之片面与情节之离奇的种种“幻景”,然而,促使这种“虚幻”产生的,实际是作为现实的互联网环境自身。令人不可思议的金钱观念、匪夷所思的两性关系以及堪称魔幻的离奇遭遇,都是互联网的冗余共享的不真实的真实,也就是互联网的现实自身。在这些如幻觉般的写实性网络文学中,作为真实之表象的现实也由此被呈现出来。“网感”——网络无处不在地存在之感——也因之呈现在所有需要面对互联网的文学作品之中。
二、现实的体构:作为体裁的现实主义之虚构
与作为题材的写实相反,诸如《鲲龙》《春风的故事》《旦装行》等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则呈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另外一端——被体裁化的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语境中,现实主义与其称之为一种文学流派,不如将之理解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文学体裁。纵观文学史,尽管这样说,或许是相当武断的,但是在网络文学,尤其是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批评中,却无疑是相当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文学创作方向,有着相当暧昧的核心。安敏成在针对“新文学”的研究中,就敏锐地指出了“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西方文学起到的知识杠杆的作用,帮助他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对于独特的形式特征,他们并不十分关心,更他们艳羡的事,西方的个性作品,尤其是小说,仿佛涌现于鲜活的,创造性的,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纷纭万象的个人观察”⑦。温儒敏同样注意到了新文学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实/写实主义之间的差异,“我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写实’性是薄弱的,真正严格‘写实’的创作不多”⑧,而“与‘写实’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典型问题。新文学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发展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典型化侧重于社会内容与时代特征的概括,偏于所谓‘共性’”。⑨ 这既是一个关于现实主义文艺态度与创作方法的明确指向,同时也是一个可以随时更改其内容核心的“体裁”模具。冯雪峰曾将这种现实主义的“共性”解释为“反映着现实的发展的规律”⑩,胡风将其视为“作家底艰苦的搏斗”⑪,而周扬则将其视为“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⑫。李非洁则在1980年代将与现实主义相关的“再现真实”称之为语言的结构,是一种“‘驾驭语言’的经验”⑬。现实主义这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内容变化,看似纷繁复杂,实际上其所干涉的仅仅是一种模型意义上的评价。意即,无论现实主义的核心究竟为何,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本质乃是一种对于创作体裁的要求,而“写实”的题材仅仅是作为一种最低限度内容需要。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性在于,作为指导评价文学文本价值在某个历史阶段存在相对固定批评范式与话语,并由这种范式与话语产生符合其期望的文学内容。可以说,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性指导了现实主义文学写实的题材选择与叙事形式。
在网络文学流行的当下,现实主义的这种被建构的体裁性则呈现得更为明显。对网络文学而言,现实主义的体裁性在于文学批评始终都在努力寻找一种网络文学的模型与范式,使之适应由互联网冗余而无意义的共享体验所产生的混沌之感。各类量体裁衣式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不断地衍生出来。直接借鉴日本批评家针对日本动漫画以及美少女游戏的“动漫现实主义”“游戏现实主义”概念,诞生了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游戏现实主义”⑭。此外,还有诸如“科幻现实主义”⑮、“后玄幻时代的现实主义”⑯等概念。围绕现实主义的高强度概念生产,意味着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即使存在大量以写实题材为内容的文学作品,也需要一些能够适用网络文学所呈现的互联网的“虚幻”之感。尽管这些概念的内容丰富且充满理论韵味,然而其作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对于现实主义的核心阐释并无差异。易言之,这些批评概念尽管看到了网络文学内部存在的“写实”的本性,却不得不通过构造现实主义的结构语境,来为网络文学“量衣裁体”“削履适足”。这是为了系统地建构出一套能够在当下使用的、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体裁模型,并据此指引网络文学,尤其是现实题材创作的题材选择与叙事形式。
这便导致了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体裁化”的趋向。《鲲龙》《春风的故事》《旦装行》以及与其相似的小说,便是体裁化的典型。这类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几乎完全放弃了网络文学对于“互联网的现实”的写实式的把握,而是将符合现实主义体裁要求的想象经验作为文本叙事的中心。然而,问题在于,获得符合现实主义体裁之要求的想象经验,却又不得不依靠互联网的现实。在这种自反性之中,体裁化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不可避免裹挟了“网感”的叙事状态,从而与新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罅隙。在此,体裁构建与写实的虚构之间,形成严丝合缝的批评闭环。而在这个批评的理论闭环之中,被忽视的则是网络文学之中始终存在于对于互联网时代症候的“写实”。
三、重归题材: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阐释重铸
“一种形式的理念堪比任何具体文学创作的鲜活生命体。的确,与巴洛克许多单个尝试相比,悲苦剧的这种形式显然更加丰富。正如所有语言形式,包括不常用的零星出现的语言形式,不仅仅可以看做铸造它们的人的记录,所有的艺术形式也含有对某个特定的、客观上必要的艺术构型的汇要。”⑰夹在题材与体裁之间的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包括那些包含写实内容而又未被认可为属于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潜藏着互联网生存环境中用户经验的最直接的呈现。
以“写实”为题材的网络文学,显然无法摆脱由互联网构造的“真实”,尽管这种“真实”可能与非互联网的现实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如各种亚文化表达侵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之中。或许,在互联网由消费与社区构造的分层复杂的文化模型中,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那些与用户体验直接产生联系的现实表象。这种表象构成了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文艺形式,并很大程度被写实性的创作题材所吸纳。正如前文论述,这种现实的表象,既是互联网不可否定的真实,也是缺乏意义与价值的冗余。这类作品构成网络文学中写实题材的绝大部分——不可思议的创业故事、莫名其妙的跨阶层恋情、灯红酒绿的底层世界等等。网络作家们囿于方寸间的屏幕之中,依靠这互联网想象着他者的经验,这种体验就像本雅明形容巴洛克戏剧作家一般:“在内一片空虚或者于最深处激荡不安,在外为技艺上的形式问题殚精竭虑,那些难题初看起来似乎与当下的存在问题几乎无关,而这是大多数巴洛克作家的处境,而且,就人们所能看到的,也类似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的处境,他们赋予了其作品同样的特征。”⑱
当这种既非虚构,又非真实的写实,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相遇,就注定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作品与其批评之间会形成一种相互独立的话语闭环,并催生出被体裁化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中诞生“网感”借由互联网的媒介性转换成为媒介属性,从而使其脱离互联网直观现实自身。同时,在体裁批评的需要下,丰富的概念性描述,又稳定和强化了“网感”所谓的媒介性质。似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始终没有诞生像现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那样呈现具有“典型”或者“意义”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互联网这一信息交互平台的媒介性。体裁批评的指向,导致了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独具的“写实”意义——对互联网中冗余且缺乏意义的大量真实表象的如实记录,以及在如此环境中主体的经验体验——的忽视。
实际上,在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中,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转换“现实题材”。这种转变从侧面反映出,沿用现当代文学所惯用的体裁化的范式批评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更加复杂的张力,即便不断追求新式的体裁批评框架,其也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网络文学对互联网真实表象写实的无意义性。易言之,最终仍要通过所谓的“网感”来确保具有写实性的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因此,用“现实题材”来称呼那些具有写实性内容的网络文学,是从体裁批评到题材批评的被迫转向。不过,这种转向并非对互联网中“虚幻的真实”的重视,而是对具有写实性内容的网络文学自反性的体裁化的期望。
文学批评重新回到网络文学的题材之上,尤其是那些与写实相关的题材,是理解当代主体网络生活的必要路径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对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忽视,已经使我们无法充分还原彼时互联网的生存图景以及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割裂的主体与世代。如今,互联网的现实及其经验,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普遍化的经验以及无限的冗余与匮乏的体验,都使创作者们很难再轻松地表述出具有“典型”与“意义”的言语。不过,即便如此,同样处于互联网中,网络文学,其与互联网现实表象的同源性,使其能够具有记录网络真实的写实性。或许,只有真正承认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写实本身即是互联网的直观真实,才能真正通过这些作品窥视到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主体在其真实表象下的真正现实。或许,这才是当下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批评应当重铸的话语。
注释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8.
② 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M]. 吴麟绶、周新建、高艳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25.
③ 同上,522.
④ 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4.
⑤ 同上,34.
⑥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体系:理性的社会生活[M]. 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142.
⑦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M]. 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33.
⑧ 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279.
⑨ 同上,281.
⑩ 洪子诚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31.
⑪同上,134.
⑫同上,224.
⑬同上,879.
⑭周志强.游戏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游戏”——象征界真实、想象界真实与实在界真实[J].探索与争鸣,2023(11):169-175+196;黎杨全.游戏现实主义与2.5次元的文学[J].文学评论,2024(1):61-69.
⑮孟庆枢.科幻现实主义的多重意涵[J].中国文学批评,2022(3):70-76+190.
⑯闫海田.后玄幻时代的“现实主义”——2018年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综述[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2):108-115.
⑰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M]. 李志双,苏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1.
⑱同上,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