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史诗的文学重构:探讨网络作家晨飒的新质现实主义书写
当苏志睿在《乘势跨越》中带领团队突破850公里续航壁垒时,网络作家晨飒笔下的文字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测试场大屏幕上的数字像被施了魔法般持续跃升,最终定格在那个曾被视为天方夜谭的数值。实验室爆发的欢呼声惊飞了窗外栖息的麻雀,而苏志睿只是静静抚摸着电机壳体上尚未散尽的余温——这温度让他想起十年前在雷行车间第一次触摸永磁电机时的悸动。
这个充满工业诗意的故事瞬间,恰是晨飒创作风格的完美隐喻:在精密如瑞士钟表的专业技术叙事中,灌注着滚烫的人文情怀。作为入选2025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的作品,《乘势跨越》不仅是一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奋斗史诗,更是网络文学回应时代命题的典范之作,它标志着工业题材创作从技术崇拜走向人文观照的范式转型。
一、钢铁丛林中的抒情诗人:技术叙事的文学转码
工业文学最难逾越的鸿沟在于专业性与文学性的平衡,传统创作往往陷入两难:过度技术化沦为操作手册,过分文学化则失真失重。网络作家晨飒在《乘势跨越》中展现出了娴熟的转码能力,将冰冷的技术参数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学表达。当描写电机控制系统优化时,他用“如同驯服一匹桀骜的野马,既要给予电流奔腾的自由,又要在关键时刻勒紧算法的缰绳”这样充满张力的比喻让读者融入情节;叙述电池包安全测试时,又将其比作“母亲检查婴儿襁褓般事无巨细”。这种将技术人格化的书写策略,使专业知识的传播效率大幅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晨飒对工业场景的审美重构。在大多数网络作家,或者传统作家笔下,生产线不过是钢铁机器的冰冷排列,而晨飒却能发现其中的韵律之美:机械臂的每一次挥舞都精准如芭蕾演员的Arabesque(阿拉贝斯克) ,传送带的节奏堪比肖邦的圆舞曲,就连质检工位的激光扫描都带着小提琴协奏曲般的严谨与激情。这种将工业制造过程艺术化的处理,打破了人们对工厂空间的刻板想象,构建起了独特的网络文学语境下的“车间美学”。
晨飒笔下对工业史诗的现实主义书写,仿佛给读者打开了另一扇阅读之门,我想这样评价晨飒的文本世界:晨飒的眼睛具有工业显微镜与文学放大镜的双重功能,他能同时看清电机转子的纳米级公差和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二、在齿轮与灵魂之间:新时代工程师的立体塑造
苏志睿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是《乘势跨越》最耀眼的文学成就。与传统工业题材中脸谱化、刻板化的“技术英雄”不同,晨飒刻画的是一位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成长的复合型人才。小说开篇时那个因坚持技术标准而被雷行公司边缘化的电机工程师,到中期成为首造集团“云豹项目”的技术舵手,再到最终创立工作室直面国际技术封锁,打破被“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其成长轨迹既是对个人专业信仰的坚守,也是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更是国家科技树茁壮成长的点化具象。
晨飒尤其擅长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多维性:半夜梦醒之时,苏志睿猛地坐起,穿起拖鞋就往厂里赶,睡眼朦胧的妻子白筠愣神间只看到他匆匆关门的背影;当他与团委干部白筠约会迟到三小时只因沉迷电池参数优化时,那个躲在洗手间用冷水拍打浮肿眼睛的道歉画面令人动容;当他面对国际制裁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技术没有国界,但工程师有祖国”发人振奋……这些碎片化的生活截面,拼凑出一个既执着于技术完美又困顿于人情世故的真实技术控的灵魂。
对于晨飒努力塑造的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我想这样评价这个网络文学经典人物:苏志睿的形象改写了我们对技术人才的认知范式,他的犹豫与决断、脆弱与坚韧、失误与突破,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工程师的精神图谱。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白筠不只是爱情戏码的装饰品,她作为团委干部组织的“青年工程师沙龙”,成为连接技术思维与管理智慧的纽带;黎长书从传统车企掌门到科技公司CTO的成功转型,展现了产业变革中管理者的认知跃迁;甚至连反派角色柳今的技术保守主义,也被赋予了“保护本土产业链”的合理动机。网络作家晨飒这种拒绝简单二元对立的角色塑造,使《乘势跨越》的人物群像具有了网络文学一惯缺乏的复杂丰富维度。
三、新质现实主义的叙事革新:在车间与时代之间
《乘势跨越》最根本的文学突破,在于创造了“新质现实主义”的叙事范式。晨飒的这种创作方法将车间里的螺丝钉与全球经济版图上的大国博弈有机勾连,使专业技术叙事获得恢弘的时代回响。晨飒没有孤立地描写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演进,而是将其置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双重视域中讲述,这也让这部小说的背景叙事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小说中“尼古拉公司冲击”事件的设计极具典型性和国际化视野,当外资品牌突然降价30%打压国产电动车时,晨飒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商业竞争,而是通过行业研讨会上的辩论,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技术标准争夺战”:他们不是在卖车,是在卖游戏规则——《乘势跨越》主角苏志睿的这句潜台词,一语道破了全球产业竞争的本质。这种将企业困境与国家战略相关联的叙事智慧,使作品获得了超越行业小说的思想高度。
更难得的是,晨飒对“新质生产力”的文学诠释具有前瞻性,在描写小月科技与首造集团合作建设京南智能工厂时,他敏锐捕捉到了智能网联、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在这里,每个螺栓的拧紧扭矩都实时映射在云端,每条生产线的运行状态都能被AI预判,就像给制造业装上了神经系统。这种对智能制造的诗意描绘,使抽象的经济学术语“新质生产力”变得可触可感可知。
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突围:当代小说的时代担当
晨飒新作《乘势跨越》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成功实现了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坛的审美跃迁。网络作家晨飒既保持了网络文学特有的节奏感和代入感,又在作品中注入了传统文学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这种平衡在“芯片制裁”一节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故事节奏中既有网络文学擅长的“绝地反击”爽感——当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电动车将因芯片断供而停摆时,苏志睿团队却拿出了备用方案;又有严肃文学关注的精神困境——午夜的技术讨论常常演变为关于自主创新路径的哲学辩论。
在阅读《乘势跨越》的过程中,可能是我二十三年来读的网络小说早就有点儿“不可计数”了,我没有被晨飒的文字温度打动,却被他专心描摩的“工业时代英雄”所惊讶了。我认为,《乘势跨越》代表了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时代书写的意义,某种意义上,《乘势跨越》重新定义了网络文学的格局。它证明网络文学写作完全可以承载重大时代命题,关键在于网络作家是否具备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能量的炼金术。这种转化能力在晨飒笔下具体表现为: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具象为苏志睿办公墙上逐年更新的行业数据图表;把“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号召,落地为实验室里争分夺秒的芯片替代方案攻关。
当我们回望《乘势跨越》这部作品时,会发现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网络小说的范畴,成为记录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学标本。那些电机转子的转速、电池的能量密度、芯片的制程精度,都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工业文明赛道上奋力追赶的脚印。正如苏志睿在结尾处的独白:我们制造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国家驶向未来的船票。这或许就是《乘势跨越》最珍贵的文学品质——它让读者听见了钢铁丛林里的诗意回响,触摸到了时代齿轮间的温度。
纵观晨飒的工业题材创作,我们发现,其构成了一部当代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英雄史诗”,从《重卡雄风》《大国重桥》到《金牌学徒》《乘势跨越》,四部作品以递进式的叙事视角,完成了对工业文明的全景式书写。这种一脉相承性首先体现在题材选择的战略纵深上:《重卡雄风》聚焦传统重卡产业的绝地求生,《大国重桥》讲述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自主突围,《金牌学徒》关注技术工人的代际传承,《乘势跨越》则描绘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逐,四部曲恰好构成从基础制造到高端创新的完整产业链叙事。其次,晨飒始终坚持“技术细节即文学细节”的创作准则,无论是《金牌学徒》中车铣磨镗的工艺描写,还是《大国重桥》里车桥疲劳测试的十万次循环,都展现出对工业美学的极致追求。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困境-突围-超越”的叙事模型:《重卡雄风》中林超涵面对企业破产危机,《大国重桥》里麦文舟接手荒芜厂房,《金牌学徒》记载孟荣从学徒到大师的蜕变,《乘势跨越》展现苏志睿突破技术封锁——每个故事都是中国制造艰难转型的微观镜像。
网络作家晨飒以文学显微镜观察钢铁丛林里的生命律动,用小说的温度融化技术的冰冷外壳,最终用四部网络小说,超过400万字的篇幅,浇筑成记录中国工业文明跃迁的文学丰碑。正如他在《大国重桥》后记中所表达的意思:我要写的从来不是机器,而是机器背后那些滚烫的、会流泪也会微笑的灵魂。这种将工业史诗与人文情怀熔于一炉的创作理念,正是晨飒工业网络文学最珍贵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