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郁宝平:牢记编辑职责 练就匠人精神
来源:文艺报 | 郁宝平  2025年07月14日09:20

当下,出版社时时刻刻都在强调书稿的编校质量,采取了各种培训措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编辑们也在不懈地努力,但书稿中的差错还是避免不了,有的还比较严重。造成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辑的基本功不够、责任心不强、敬畏心缺失、工作量过大,不一而足,其中,编辑加工没有遵循基本规则,编辑没有形成良好的编辑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

编辑加工应起什么作用

编辑加工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依据出版规范要求,借助思考去找出书稿中存在的各种差错。

编辑加工的本质是提高书稿的出版质量和出版价值,使书稿没有政治导向问题,没有常识性错误,语言文字更加通顺,内容更加完善,体例更加严谨,材料更加准确。我们编辑完一本书后应该问问自己:1.书稿内容是否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条规定;2.书稿是否含有《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规定的内容;3.书稿内容是否存在涉密问题;4.书稿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5.书稿在取材、论述深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既定读者对象的需要;6.书稿名词术语、量和单位使用是否规范;7.书稿结构、层次是否合理;8.书稿文字表达是否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有关规定;9.书稿的插图、表格、公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10.书稿的作者署名是否符合有关规定;11.书稿的索引、引文、注释是否符合规范要求;12.书稿的参考文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13.引进版图书书稿是否存在违反中国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国国情;14.书稿是否存在二维码、网站链接等指向不良内容的情况等等。事实上,做好编辑加工工作不容易。

编辑加工要增强的六个意识

导向意识。这关系到出版社能否存在,也关系到每位编辑的饭碗,这是底线和红线,它不可量化,一票否决。

我们要特别注意潜在的导向性问题。编辑往往会重视民族、宗教、地图等国家明确规定、反复强调的问题,但对潜在的有导向性问题的内容往往把控能力不够,这一方面是重视不够,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判断力不强。比如,一本儿童绘本中出现“人生不过一场梦”这样的语句,显然是不妥的。“大手的人执行力强,小手的人思维力强,手掌软的人常无主见”,一本有关手诊手疗的书,快成了看手相的书了。“我们接触的信息中充满了虚假、谬误、陷阱和悖论”,“充满”二字是否会引起读者对社会现状的误解?这样的问题在书稿中不少见。可以说,书稿中大多数导向问题未必直观,它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活学活用《出版管理条例》的要求,坚守原则,学会思考,多个“心眼”,把好导向关。

科学性意识。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按理是不需要强调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有些作者不够严谨,写作随意,加上有些书稿并非出自专家之手;另一方面,我们的编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把关的意识和能力,缺少学科的知识背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农药的使用量由100毫克错写为100克,会是什么结果?如果出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某省的土地经营面积为740737万公顷”等内容,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导?科学性意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致性意识。出版物有很多规范要求,其中一致性是重要规范之一,图书因为各种不统一、不一致,在图书质量检查中被扣分的情况很多。一致性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体例格式的统一、专业名词的统一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

敬畏意识。我们要敬畏出版这个职业,对出版的图书要有敬畏之心。我们提供的产品是供人们学习和使用的,对他们的影响较大。现在有种现象,老编辑编书越多,胆子越小,而有的新编辑却不知道害怕,马马虎虎编稿,随随便便送审。对出版人来说敬畏之心不可或缺。

学习意识。编辑应该是“杂家”,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编辑需要知道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编辑出版的基本要求,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等。知识的储备是编辑工作的根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改有据意识。有个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过度修改。编辑加工必须尊重原稿,这是编辑工作的前提,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理念和习惯。必须修改的,改则有依据。可改可不改的,不改;能小改的,绝不大改;能微调的,就不小改。不能仅凭自己的印象,仅凭一己之见,甚至仅凭自己的喜好去修改作者的书稿。

编辑加工前要做的事情

从大处着手。拿到书稿后不要急于进行具体的编辑加工,而应该从齐、清、定的角度对书稿进行粗略审查,看书稿的质量是否达到基本要求,看书稿的整体框架结构是否合理,了解书稿的体例结构、写作格式是否一致,了解书稿需要进行规范统一的地方,看看书稿是否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基本确定书稿的层次结构,基本明确书稿编辑加工的侧重点,等等。

充分利用电脑进行整理。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对书稿进行初步整理和规范统一工作,通过关键词的查找,可以基本规避敏感问题,做到常规术语、名词的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使用格式基本一致,等等。一个成熟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应该对书稿容易出错的地方、容易出错的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再通过电脑的“查找”有效规避这些常见问题。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能简单地一键使用“查找替换”功能,要一处一处地进行查找修改。二是这项工作不要交给排版公司或作者,应该自己去做。

准备好加工记录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该把体例格式层级,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统一的地方等一一记下来,以统领书稿的编辑加工。虽然说每本书稿都有它的特殊性,但同类书稿也有容易出错的规律性,通过长期不断地记录、积累,加上做个有心人,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加工经验,提高自己编辑书稿的技能和工作效率。

编辑加工中的三个要素

编辑加工中的三个要素可以归纳为6个字——质疑、查证、询问。

质疑。编辑加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质疑和修改的过程。

编辑是书稿的第一读者,但这个第一读者不同于普通读者。普通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从书中获得知识、经验或启发,而编辑阅读的重点则是要纠错,发现书稿中的不足,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意识。

一般而言,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读不通的要质疑,自相矛盾的要质疑,不确定的要质疑,不懂的要质疑,没见过的也要质疑,质疑意识要贯穿于编辑加工的整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能否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多少取决于编辑知识结构是否宽广,编辑经验是否丰富。但是好的编辑加工习惯也非常重要,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发现问题,比如,读句子要注意寻找句子的主谓宾;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加工书稿时要专注,心无旁骛;书稿的编辑加工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

查证。查证是编辑能力的重要体现。查证分两种,一种是书内查证,即查书稿;另一种是书外查证,即查工具。

查证不能心存侥幸,不要有畏难情绪,要刨根问底。通过查证,书稿中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查证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网络查证虽方便快捷,但要注意辨别真伪,要使用专业的、权威的工具。

询问。询问是一门技术,既要问对人,还要讲究问的方法。

首先要问对人。只有请教在某个问题上有造诣或有话语权的人,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其次要注意问的顺序。遵循问自己、问同事、问作者和专家的顺序,先内后外。对于编辑而言,切忌遇到问题即问别人,应先问自己,通过自己的查证去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查证过的疑问才会记得深刻,才能更快地成长。

第三要讲究问的方法。一是尊重请教的对象,最好能一次问完,尽量少打扰别人。二是问重点,不要什么小问题都去问别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能在内部解决的问题不去问作者和专家。三是问题要明确,问的问题首先自己要进行思考,要明确疑问是什么,需要得到怎么样的解决方案等。

有位出版界的前辈曾经说过,编辑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把关人。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牢记这个职业的职责,掌握这个职业的技能,练就这个职业的匠人精神。

(作者系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