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客:我怎么做起主题出版来
人与人的相遇往往有偶然性,人与书的相遇亦如此。在我近20年的编辑生涯里,从学术编辑“意外”地介入、参与主题出版,或许正是这句话的印证。据说,编辑出版行业也有等级和鄙视链。“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对许多人来说,做学术编辑是入行时的首选,我自然也不例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的教育出版社,因为特殊的出版分工和行业政策的照拂,无不粮草充沛、兵强马壮,又前赴后继、比学赶超,它们“终于”成为中国当代出版地方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学术出版中坚力量。我有幸在新世纪初期入职安徽教育出版社,成为一名学术图书编辑。尽管当年掷重金做《朱光潜全集》《胡适全集》《李鸿章全集》的豪情不再,但毕竟余威尚存。于是,在诸多前辈的带领下,我参与、编辑《陆侃如冯沅君合集》《中国散文通史》《现代中国佛教文学史稿》等学术图书,并全力筹备《赵朴初全集》《朱光潜全集(增订版)》《宗白华全集(增订版)》等皖籍文史大家著述的集成出版。
2016年年初,我从原来的学术图书出版中心被调整到大众读物出版中心,受命介入主题出版。在犹疑中,我贸然接过了这个任务,在从事学术编辑的同时,转向主题读物的出版。
从一条大河开始
一条大河指的是淮河,这本书是《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选题最初的缘起极为平常,该书原名《唱大淮》,由作家潘小平领衔,共4位作者,拟以系列文化随笔的形式呈现,但进展一直不顺利。在接洽选题的过程中,学术编辑的思维又在不经意间“作祟”,我脑海里不时浮现的是鲁迅的《理水》以及学者黄子平名句:“不单要‘盗火,而且要‘理水’,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便是在这双重的重负之下挣扎、辗转,留下了他们零乱的脚印和不屈的身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治理,从1949年到2019年——当我把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条线时,一个想法诞生了:新中国淮河治理70年的历史,不正是新时代的“理水”?那么,用一本书来记载这段历史岂不是恰逢其时。因此,我们很快确定方案,将策划和编辑端口前移,将原来语义模糊的书名《唱大淮》改为表意明确的《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将系列文化散文文体调整为长篇纪实文学。
许多具体的工作仍然是学术式的。我们要求作者有充分的考证。比如,在惯常的叙述中,把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授予治淮委员会那一天定为中国共产党治淮的起始时间,或者从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算起。但作者团队经多次考察与反复论证后认为,中国共产党自1939年在淮河流域开辟苏皖边区、鲁豫皖边区、鄂豫皖边区根据地以来,就开始了对淮河的治理。这是一个精彩而又独到的发现,将治淮史作了更为严密的梳理。70年的淮河治理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还有不少篇章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内容,我们要求作者以现代观念来贯穿,直面和正视这些教训,设置了全书的第三章“历史在这里拐了几道弯:1958—1965”。我们坚持在附录里增加“主要参考书目”,除了表明著作权的合法性与完整性,更为了凸显学术性和严谨性。
我完全没有想到有那么大的工作量,作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五易其稿:第一稿47万字,第二稿39万字,第三稿32万字,第四稿36万字,第五稿定稿37万字。2019年3月正式出版,这本书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了许多肯定:入选2019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19年6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获央视《读书》栏目两期专题推荐。
与一座大山照面
从淮河开始的《一条大河波浪宽》,似乎也为出版社的主题出版冲出了一条路径:寻找“在地”的主题,尝试新颖的视角,以学术性的方式,追求历史性的重量。2019年3月,《一条大河波浪宽》出版后,我并不知道下一本书在哪里。202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如此重要的时刻,我们的作为在哪里呢?
2019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国务院扶贫办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0多部书稿,于2020年以统一标识集中推出。其中,安徽的写作任务是以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的脱贫事迹为主题推出一部作品。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在北京的作者,《大别山上》的编辑出版提上了议事日程。沿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工作方式,我们重新对选题进行了论证和优化,仅以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为写作对象有些单薄,它需要一个宏大的视野和纵深的背景。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将原拟的书名《金寨红》改为《大别山上》,将写作的焦点从一村一县扩充到整个大别山区,将金寨县及整个大别山区的扶贫事业置于革命历史背景下展开描写。同时,赋予大别山区面貌深刻变化和壮丽新生的特殊意义。文本采用历史与现实双线结构,为避免历史与现实的疏离,建议作者适当采用倒叙、追叙等叙述方式,将历史人物与事件分门别类,在写作中依照各章不同的主题,融入相应章节之中。《大别山上》于2020年11月出版,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2020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也许是因为以上两本书产生的良好社会反响,我们得到了更多的青睐。2021年12月,我们携手安徽引江济淮集团启动《水调歌:中国引江济淮全纪实》的采访和写作,与河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22年10月,我们推出由安徽省文联何冰凌团队经过两年实地采写创作,以中国首个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新安江模式”为主题的长篇纪实文学《为此青绿》。2024年11月,我们与作家洪放达成共识,由他独立执笔《六尺巷:三百年纪事》。
为全民阅读立传
无论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大别山上》,还是《为此青绿》《水调歌》,都容易被贴上“地方叙事”的标签——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突破,寻找“国之大者”,融入“国家叙事”。果实熟了落到地上,有心人会把它拾起,这一次是《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
2022年8月,聂震宁应邀来合肥出席黄山书会。在会面的间隙,我们提议请他写一部全民阅读主题的纪实文学,“为全民阅读立传”,在2024年世界读书日当月推出。
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选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全民阅读自2006年起,历经近2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倡导到开展再到深化的过程。聂震宁是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参与者、见证者与研究者,同时也是资深出版家、编辑家和小说家。可以说,聂震宁是作者的最佳人选。加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姚莉也一再“游说”,选题自然得到了聂震宁的认可,但同时他也表达了疑虑和纠结,“既怦然心动却又望而生畏”。
应承下选题之后,聂震宁放下《书生行》第二部的创作,自2023年年初开始实地采访,甚至不顾年事已高,瞒着家人去了西藏林芝(此事我想起来就后怕)。书稿以事为线、以人为珠,关心因书而改变命运的人,关注全民阅读的众多推广人、阅读者,更对以往受到较少关注的民族地区阅读、残障人士阅读、老年人阅读、军营阅读等倾注更多笔墨。2024年1月初稿出来后,居然有40多万字的体量。为了完善书稿,作者两次到合肥封闭改稿,最终凝结为35万字的厚重之作。
《有书香的地方》于2024年3月出版,入选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24年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入围图书、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年度好书,并荣获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从2019年到2024年,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有书香的地方》,三册图书,五年时间,于我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一条大河波浪宽》《大别山上》《有书香的地方》都实现了多次加印,总印数分别为11000册、20600册、9500册。在一个图书歉收的年代,我为它们感到欣慰。
我常常想,好的主题出版,其中的学术底色与文化含量,其中对人的观照、对事件的记载、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真实的追问,才是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许多年前当主题出版的讨论热火朝天之时,出版人王为松就说过,“主题出版本质上是学术出版”,“主题出版应该建立在学术出版的基础上,没有学术出版作为根基,主题出版恐怕行之不远”。如此说来,我和许多同行“意外”转向主题出版何尝不是学术出版的另一种回归?
(作者系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