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大爱”,像云一样纯洁 ——读李一的《云上的孩子》
《云上的孩子》,李一著,晨光出版社,2025年1月
李一的儿童小说多半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现实生活虽然没有童话里那么多的新奇、怪异的东西,但李一总是能够将大家都熟悉的现实生活讲述得津津有味。这一次,她在《云上的孩子》这部小说里带我们走进了一群生活在国有工厂里的孩子们的童年世界,李一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女孩沐小桃及其家庭、朋友在特殊时代下的成长与变迁,展现了国营航空工厂子弟的童年生活、家庭温情、友情羁绊,以及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起伏。
李一为小说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云上的孩子。我们抬头看天上的云朵,是那么地悠闲自在。我一开始对这个书名感到很好奇,云上怎么还会有孩子?当我读了小说才知道,这些孩子其实并没有生活在云上,而是生活在山里。他们本来应该生活在大城市的,但是他们的父母为了国家的航空事业从城市迁到了大山里的工厂里。工厂盖在深山里,孩子们只有抬眼望去,才能看到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他们怎么会成为云上的孩子呢?原来父母在工厂里是为国家制造飞机的,他们抬头望见天上的白云时,更想看到从白云上面飞翔的飞机,因为那是他们的父母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飞机。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能够造飞机而自豪,云上的孩子也就是航空人的孩子。父母献身于国家航空事业的行为举止无形中都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成长。
小说主人公沐小桃、沐小橘姐弟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可爱孩子。小说主要通过沐小桃的视角,去观察在深山里为国家制造飞机的航空人,她看到的是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耕耘,是航空人辛勤奉献的爱国情怀。这是沐小桃长大后回顾自己童年时得出的结论,其实这些结论都是由一点点的日常小细节连缀起来的,当时孩子们从来没有想到这些细节会包含如此宏大的意义。比如小说写道:沐小橘有次和父亲一起去露天影院看电影,突然下起大雨了,父亲抱起沐小桃冒雨回家,却把沐小橘的一件新短袖遗失在影院的看台上。沐小橘哭着要自己的新短袖。父亲这时听到大喇叭在通知抢险队赶紧参加抗洪抢险。父亲二话没说,把沐小橘放在家里就去参加抢险了。父亲抢险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他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地从积水里找到了儿子丢失的短袖。高兴的儿子问父亲是怎么找到的,父亲夸张地告诉儿子,哪怕是天上的月亮,只要儿子喜欢,也一定要找回来。儿子开心地在父亲脸上亲了一口。作者不是只顾着写父亲抢险的壮举,同时也写出父亲内心还惦念着儿子,儿子正是从这样充满着温馨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从日常情感的细节里发现宏大的思想主题,是李一进行儿童小说创作的基本方式。《云上的孩子》包含着很多宏大的思想主题。小说反映的是在深山里的航空建设,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内涵。沐小桃一家所生活的国营工厂厂区,既是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精神的物质载体,又是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精神孤岛。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厂区广播声、集体澡堂的氤氲水汽、露天电影场的木质长凳等意象,共同编织成一张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网络。
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云上的孩子》所讲述的故事属于年代久远的历史,小说真实描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态,特别是藏在深山里的国有航空工厂。尽管那段历史情景是孩子们不熟悉的,但小说对工厂、学校、家庭等场景的描写又是具体可感的,读者能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与人们的奋斗目标。沐小桃与小伙伴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故事的核心。小说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经历,赞美了纯真友谊的珍贵和美好。这种友谊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支持,也成为她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小说中的孩子们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他们都能够勇敢面对并克服。这种精神风貌对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小说最基本的主题是“大爱”。什么是大爱?在我看来,大爱就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就是关心他人,体贴他人。我们在《云上的孩子》这部小说中会遇到很多有“大爱”的人,沐小桃沐浴在充满“大爱”的环境里,也会以“大爱”去对待别人。儿童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给孩子讲道理,但是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过于看重讲道理,却忽略了传递“大爱”的精神。李一则把书写“大爱”放在第一位,沐小桃这些孩子们也因为心中有“大爱”而显得纯洁可爱。从这一点来说,沐小桃这些孩子们值得被称为“云上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心灵像白云一样纯洁。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