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更是英雄——重读管桦《小英雄雨来》
《雨来没有死》是作家管桦创作的抗日题材短篇小说,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副刊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编撰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诉他《小英雄雨来》入选全国语文课本。从此,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世纪50年代,在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的基础上,管桦经过精心构思并创作了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其巧妙的铺垫、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前后呼应。故事发生在晋察冀边区北部,那里有一条还乡河,河边有个小村庄,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里的孩子。每到夏天雨来就和几个小伙伴到河里尽情撒欢儿,狗刨、立浮、仰浮,游泳的本领很高。可他不能整天玩乐,学习知识也非常重要。区上的工作同志对雨来爸爸说,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在夜校老师教雨来和小伙伴们认字读书,大声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既巧妙地交代了故事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爱好特长,也解释了雨来为何去夜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后文埋下伏笔。鬼子又来村里“扫荡”,雨来爸爸参加民兵队到区上集合,妈妈也出门了,只有雨来在家。区上的通讯员李大叔遭到鬼子追捕,躲进雨来家的地洞。鬼子对雨来威逼利诱、拷问殴打,小雨来鼻子里的鲜血滴到了书本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行字被鲜血染红。雨来始终咬紧牙说:“没看见!”气急败坏的鬼子要把雨来拉出去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风头过后,大家都跑到河边,“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到”。这时只听一个小伙伴喊道:“啊!雨来!雨来!”只见在芦苇丛里,雨来的小脑袋从水面上露了出来,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原来“雨来没有死”。
作品不仅悬念设置巧妙,前后呼应和各种侧面描写,都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开篇写雨来游泳本领强,“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是为了照应后面写雨来如何顺利逃脱鬼子的魔爪;老师教孩子们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雨来的鲜血染红了书本上的这行字,也渲染了小读者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小英雄雨来》不仅情节生动,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把一个小小抗日英雄刻画得非常真实、生动、饱满和立体。首先,雨来是一个孩子,他不失孩子的顽皮,躲避妈妈的追赶时,“他像只泥鳅一样怎么也捉不住,扑通一声就扎进了河里”;大家以为他牺牲时,“他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开芦苇”,白描手法把人物的机灵劲儿描摹得活灵活现。同时,雨来也是一个英雄,他非常勇敢,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丝毫没有退缩;他非常机智,趁敌人不防备借着好水性成功逃脱。儿童的天性和爱国情怀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独特的小英雄形象。
作品是管桦对河北故乡、童年和晋察冀抗战岁月的深情回忆,故事的语言表达非常优美,在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中独具特色。尤其是看似“闲笔”的景物描写,以不同的景色渲染出不同的氛围,“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是写和平时期村庄原有的恬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是衬托战争时期人们低落的心情。阅读作家充满诗意的小说语言,仿佛也能感受到孙犁及“荷花淀”派“淡化苦难,彩笔画美”的创作风致,在沉重的战争苦难和浓郁的战火硝烟中,读出革命年代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心灵的闪光。
从雨来“诞生”到现在,已然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小小少年已成为抗战文学史上经典的儿童英雄形象。今天的人们还在阅读他,被他感动,并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作者系杭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