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心武《小颗颗》:抓住童年的快乐与纯真
来源:文艺报 | 王晓锐  2025年07月11日10:34

《小颗颗》,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24年10月

刘心武的绘本《小颗颗》以童年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带着一种质朴的温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童趣与温情的世界,仿佛能将读者拉回到纯真的童年时光。

1950年,不满8岁的刘心武,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他的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带着一家人告别了熟悉的重庆,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这是一次充满未知与期待的迁徙,对于年幼的刘心武来说,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这段旅程中,积木玩具“小颗颗”始终陪伴着他。

这段童年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了刘心武的心中,成为他创作《小颗颗》的灵感源泉。他回忆起那个在轮船上的自己,那个紧紧地抓住一个“小颗颗”,又将其抛向江浪的小男孩,将自己的童年情感、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都融入到了这个故事之中。

刘心武曾说:“当你喜欢上文学艺术之后,再看待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等等,就会多出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即文学和情感的角度。”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从日常的点滴中汲取灵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多彩。在他看来,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真诚探索。

《小颗颗》将那段充满离愁别绪与对未知世界探索渴望的时光,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小颗颗”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它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纯真,更是他面对生活变化时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刘心武通过小男孩与“小颗颗”的故事,展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熟悉事物的依赖以及面对新环境时的迷茫与勇敢。小男孩紧紧地抓住“小颗颗”,象征着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熟悉事物的需求;而将“小颗颗”抛入江中,则寓意他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一步,尽管内心充满了不安,但依然选择了前行。这种对成长过程中复杂情感的细腻描绘,正是刘心武关注人性、从生活中感悟哲理的创作理念的体现。

将一个绿色的“小颗颗”抛入江浪的举动,始终萦绕在刘心武的心头。他思考着“小颗颗”在江浪中的命运,就如同思考着自己在人生浪潮中的前行。世界如此广阔,生活这般复杂,一个渺小的个体,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面对未知的挑战?这些思考,都融入了《小颗颗》的创作中,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童年故事,更是对人生、对命运的一次深刻探寻。此外,作品还饱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小颗颗”在江浪中渺小而无助,但作者坚信它没有被吞噬,也没有委身泥沙,而是仍在潮流中挣扎,朝着自己寻求的方向涌进。这种对未来的积极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读者感受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怀揣希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翻开《小颗颗》绘本,细腻柔和的图画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童年画卷,徐徐展开。插画师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内涵与情感。

在描绘小男孩与“小颗颗”玩耍的场景时,插画师巧妙地运用色彩与线条,将孩子的专注、玩具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一个个彩色的小木柱仿佛真的有了生命,它们变换着各种造型,时而组成热闹的婚礼场景,红的“小颗颗”穿着美丽的礼服,蓝的“小颗颗”英姿飒爽,周围的宾客们形态各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时而又变成在幼儿园里的场景,黄的“小颗颗”是阿姨,她温柔地看着孩子们,其他颜色的“小颗颗”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的在嬉笑玩耍,有的则因为调皮被罚站在一旁。这些画面与文字内容紧密呼应,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小男孩在创造这些小世界时的快乐与满足。

抛“小颗颗”入江这个情节蕴含着作者对成长、命运的思索,而图画通过对江景和“小颗颗”的描绘强化了这种思考。如描绘“小颗颗”在浪峰上渺小、晃荡的画面,将“小颗颗”的脆弱、无助展现出来,呼应了作者对个体在复杂世界中命运的担忧。同时,画面中雄伟壮阔又充满未知的江景,象征着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复杂,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到作者在童年经历中对成长和命运的懵懂思考,以及这种思考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发深刻。

《小颗颗》承载着作者的童年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同时又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启发着读者去思考命运、成长与未来,鼓励大家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怀着勇气与希望,勇敢地前行。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共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与勇气。

(作者系青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