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鸣奋: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智能化网络文学
来源:《网文新观察》 | 黄鸣奋  2025年07月14日08:58

内容提要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系统等信息科技获得广泛应用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正经历从人本创作向人机协同、智能生成的转变。智能化网络文学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重要代表,而且是文学生产范式变革的鲜明表征,其特点表现在创作机制、审美形态与产业结构等方面。智能化网络文学已经展示出高效率、跨媒介等优势,然而也引发了有关文学主体性等争议。从发展的观点看,辩证否定是推动智能化网络文学持续进化的重要机制。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学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淘汰低质内容,防止技术滥用,引导智能化网络文学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与创意表达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学;智能化;新质生产力

正如历史上蒸汽机催生工业小说、电力社会形成都市文学那样,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形态,智能化网络文学恰符其选。由于智能化的推进,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通过网络发表、在线传播供网民欣赏或参与,而是作为数据、模型与算法的一部分介入作品生成、平台分发、用户互动的全过程。智能化网络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文学正在深度嵌入新质生产力的智能结构,由此经历自身形态的嬗变。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网络文学智能化

新质生产力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与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环保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界协同,正强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关系变革与社会形态更新。网络文学智能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引入创作、传播、阅读与运营等环节,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丰富用户体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互联网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设施与催化平台。它打破传统出版体系的层级结构,实现作者、平台、读者之间的直接连接,使文学领域的生产关系扁平化,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组织方式变革的诉求;以平台算法为基础构建即时反馈的参与式体系,将收藏量、点击量、弹幕数、点赞数等当成作品评价指标,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由数据驱动的特征;接入各种智能创作工具和创作平台,分析与引导创作趋势,建构自我进化的生成环境,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所设定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互联网不断积累可用于训练算法模型的数据资源,使人工智能研究得以取得重大进展。反过来,互联网自身在人工智能理念与技术的影响下升级换代,由以信息展示与存储为主要功能的数字化网络(Web 1.0)起步,经历重在社交、创意、移动应用的平台化网络(Web2.0),以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算法主导网络(Web 3.0),正在朝通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与现实世界接轨的泛在智能网络演变。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是智能化网络文学的重要生成条件。它不仅充当网络文学的传播平台、塑造其表达方式,而且推动了算法审美、数据叙事的兴起,促进了多语言翻译、跨文化推荐的应用。互联网智能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对网络文学的形态产生影响

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当下网络文学智能化?这一问题至少可以从如下角度加以考察: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文学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手段。例如,ChatGPT、深度求索、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可以通过训练理解、模仿人类写作风格,从而提高所生成作品的质量;还可以支持文生图、文生视频等作品形态转变,从而丰富网络文学的表达形式。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广大网民的创造力进一步获得解放。“在网络文学领域,人机协同创作的历史由来已久,而随着机械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擢升,网络文学作者、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作关系将得以重塑。”①

从艺术传播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网络文学打造了安全、高效、低成本、精细化运营的智能平台。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云平台方便了大规模内容的存储与访问,边缘计算与5G通信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改善了移动端阅读体验,区块链技术促进了交易透明化与著作权保护。运营商可以通过挖掘海量数据了解用户的阅读兴趣、浏览习惯和消费行为,根据他们的偏好运用算法推荐机制精准推送内容,增强用户黏性;可以对网文作品实现动态定价,加强版权管理,实现商业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网文与影视、动漫、游戏的深度融合,开发了跨媒介智能叙事的潜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读者有望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形成阅读与互动相结合的沉浸性体验;通过元宇宙进入虚拟图书馆、作者直播间,网络文学的应用边界得以大幅拓展,最终形成以科艺融合为特征的新型生态。

就产业链而言,内容创作、艺术传播与文化消费是彼此衔接的环节,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新质生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当下网络文学智能化与可持续创新统一起来,相关举措有优化服务器能耗、提升绿色出版水平,通过人工智能甄别低俗或违法内容、维护清朗空间等。

二、智能化网络文学是艺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在广义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艺术家族的成员之一。因此,对网络文学智能化的意义,应当置于当下艺术智能化的总体格局下加以考察。唯其如此,才能深刻认识智能化网络文学的特征,也才有理由说它代表艺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艺术智能化的总体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年来呈现加速势头,其表现有图像生成与智能绘画、音效生成与智能作曲、角色创建与智能编剧、诗文生成与智能写作,以及数字化文物的智能修复与展示等。与其他艺术类别相比,网络文学最早实现智能化转型。它的数据量大,而且文本结构清晰,易于进行模型训练;作者与读者的互动频繁,表现于社区化阅读、弹幕评论等方面;其平台生态成熟,商业模式完整,拥有比较完善的IP开发商业链,这些都是率先实现智能化的有利条件。“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可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生成效率、丰富艺术创意、拓展数字娱乐形式。”②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发展成为具备雄厚数据基础、巨大商业潜力和较高技术成熟度的智能化内容生产形态。

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智能化”至少涉及如下四个层面:其一,互联网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例如,在原有通信网络中采用智能网技术,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以便向用户提供灵活多变的新业务。其二,内容提供商的平台系统的智能化运营,通过改进作品推荐机制、用户偏好捕捉程序和内容分发路径表现出来。其三,通过上述平台或其他渠道获得的写作工具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内容生成、文本纠错、信息转换等功能为创作者提供新的表达手段。其四,作品本体在内容组织与叙事结构上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算法逻辑、多线叙事、交互式结构等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上述认识出发,可以将“智能化网络文学”定义为:依托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挥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实现文学生产自动化、个性化与高效化的新型文学形态。其特色在创作环节表现为角色设定、情节生成、风格模仿等;在编辑环节表现为智能审校,在分发环节表现为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在运营环节表现为数据驱动的版权管理、内容优化、市场评估等;在用户环节表现为沉浸式体验、虚拟角色对话、智能语音朗读、智能文本配图等。

祝丽君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文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作为文化产业引擎的网络文学,既是内容生产的源头,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首要锚点。”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智能化网络文学是艺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它完全符合本文第一部分开头所定义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包括科技创新驱动、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等。它是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创作逻辑、审美范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展现出新质特征。

从创意逻辑看,如翟羽佳所言,人工智能正推动网络文学叙事从“作者独白”向“技术赋能-主体协作”转变,深层革新文学的媒介形态。④智能化网络文学的新质表现于以“系统生成”取代“唯人自创”等方面。作品创意不再以个人灵感为主要来源,而是产生于算法模型与读者画像、海量语料的互动过程中。作品质量也不再取决于作者天赋,而是取决于“模型+人脑”的运作效率。人工智能嵌入选题构思、角色设定、情节安排、节奏控制等环节,不仅可用于分析读者偏好,提供人物关系图谱、章节大纲结构,而且可以通过理性预设与感性描绘的结合生成完整的作品。在智能平台的支持下,作者可以根据读者的实时反馈调整情节走向,进行多版本并行写作实验,测试不同故事线索演变的效果。这种创作方法与产品设计过程中“敏捷开发”的思路相通,以“过程性开放”取代了线性封闭的“完成品导向”。不仅如此,智能平台还可以提供角色形象的可视化模板,形成类型文学的“艺术基因库”,由此直接体现新质生产力数据驱动的特征。

从审美范式看,智能化网络文学的新质表现在由“解读文本”升级为“体验文本”。它重视创造即时快感与代入感,表现出轻体量、高互动、强情境的审美倾向,为读者创造基于数字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并非肤浅的娱乐感受。它日益频繁地采用图文混排、动态插图与配音等技术,甚至引入虚拟现实场景,使阅读活动突破纯文字边界,通过多感官协同带来复合性效果。智能平台可以引入“共情算法”,以对用户情感轨迹和审美喜好的分析为基础,进行精细化内容推送,建立个性化审美机制。

从产业结构看,智能化网络文学的新质表现在由“出版链条”向“平台生态”拓展。它所依托的平台不像传统出版机构那样依赖于层级制编辑审读和发散式线下发行,而是致力于构建“创作→发布→反馈→迭代”的一体化链路,为直接面向用户生成与更新内容创造条件,大大降低文学生产门槛、缩短文学生产周期。这类平台拥有由内容价值链构成的多元变现机制,其作品可以通过多元路径延伸其价值,包括会员订阅、读者打赏、IP孵化、影视改编、智能诵读、虚拟偶像植入等,并非局限于销售复制品。这种产业模式体现了从“文本变现”向“数字资产运营”的转型。以往由人类承担的IP运营角色逐渐被智能平台取代。这类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具备出色潜力的作品,进而自动生成相应的作品封面、读者画像、宣传话术与跨媒介改编脚本,进行分发测试,实现从文本到全域IP的智能孵化。

由此看来,智能化网络文学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成为艺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它在创作逻辑、审美范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所展现的新质特征,是对旧有文学形态的辩证否定。对此,下文将做进一步分析。

三、辩证否定是智能化网络文学的发展动力

辩证否定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智能化网络文学的发展动力。这意味着发展是蕴含矛盾、自我超越的过程,并非简单地告别过去,而是在否定已经丧失活力的框架、陈规的同时保留既有传统中具备生命力的要素,并创造出代表更高阶段的存在形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辩证否定为契机,其基本方向是以“物”(土地、厂房、设备等物质条件)为核心向以“数”(数字、数据、算法等信息条件)为核心转变,从单纯依赖人类劳动者向人、机、网协同转变,从流水线生产模式向平台协同模式转变,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上述转变旨在克服传统生产力所面临的资源消耗过大、反应速度迟缓、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通过重构技术结构、价值逻辑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尽管如此,新质生产力并非通过摧毁传统生产力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是以既有基础设施、生产经验与资金积累等为依托,通过革故鼎新而腾飞。

网络文学本身是以对印刷形态为主的传统文学辩证否定为契机发展起来的。它为去中心化写作开拓了巨大空间,但也在商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暴露出为拜金主义左右等弊端。智能化代表了网络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以人机协同创作、类型融合、情感计算、精准推荐为特色,是对“流量为王”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它已经在网文界带来巨大的冲击波,引发了对人类作者主体性地位的质疑。“其首要问题在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⑤虽然如此,智能化网络文学现阶段依然离不开人类作者的审美眼光和创作经验,离不开网络出版业既有的信息筛选与信息分析系统。

若将上述发展过程置于跨度更大的历史时期加以考察的话,不难发现:文学形态的演变正是连续性的辩证否定过程。作为最原始的文学形态,口头文学源于对日常交流语言的辩证否定,特点是以想象、神话、象征的方式重构生活世界。书面文学扬弃了口头文学的偶发性与易逝性,创造了相对稳定、久远地传播的可能性,并通过文本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印刷文学打破了书面文学为知书识字的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局面,为通俗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与艺术教育的普及。电子文学否定了印刷文学的线性文本结构与静态传播机制,为文学脱离纸张、“风驰电掣”铺平了道路,并推动文学走向交互性、超文本与可程序化。网络文学否定了电子文学所存在的精英审美中心主义,在传统出版体系之外另辟蹊径,使作者与读者得以建立即时、反馈、共赢的联系,并使类型化得以大行其道。虽然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业已经历了多次辩证否定,但它所体现的创造精神、所依托的人文理性、所看重的社会关怀仍然作为优秀文化组成部分获得传承与发扬。

在辩证否定的意义上,智能化网络文学并非艺术的终极形态。它仍有螺旋式发展的空间。至于这种螺旋式发展如何实现,艺术在经历智能化洗礼之后将迎来哪些更新颖的形态,目前仅仅是有待推测的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至少存在三种可能的发展取向:一是正向推进,即努力将智能化推向极致。例如,建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唐家三少协同创作网络”,让大模型不仅具备类似人类写手的创作能力,而且达到超越人类写手的创作水平;在元宇宙建构“世界网络文学作家村”,使广大文艺爱好者得以摆脱肉身局限,进行跨时空交流;通过脑机接口使地球居民与宇宙飞船、星际移民联网,创造“星际网络文学”;等等。二是逆向反拨,即努力消除智能化的影响。如今大模型在幻觉中生成的各种文本已经逐渐通过网络渠道进入人类认知领域,智能助手所给出的各种建议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精致的多模态叙事正占有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智能机器人已经跻身人类儿童所青睐的玩伴之列……智能化隐忧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将因为高度依赖算法、模型与机器而降低。意识到这一点的文学家不能不发出新的警世之言。三是斜向逸出。狭义文学观念是人类直到近代才定型化的,背景是社会分工细化;广义文学观念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更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在智能化进程中面临着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完全可以通过跨媒介叙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与人工智能多种应用场景相结合而形成各种跨类型、超类型。不妨设想,由博物馆与网络平台合作实施“数字文物叙事计划”,通过人工智能解析历史名画中的人物,生成多种语言版本的交互性历史小说,让读者可以任意选择视角体验历史事变;由网文平台、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创作平台,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输入故事核心设定,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相应的动画分镜、影视剧本和游戏设计,供机器人实时表演等等。

彭民权谈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文学,已然令以往人类通过几千年总结的文学规律全然失效。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文学会不会成为可能?没有人的指令,人工智能自行创作作品,读者也为人工智能,这种情形会不会出现?”⑥他所说的“人工智能文学”明显不同于当下正在崭露头角的智能化网络文学,是以人工智能形成独立于人类的需要、动机与目标为前提。正如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⑦人工智能文学是否能够登台亮相,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学因素或技术因素,而是由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左右的,这就是“世情”“时序”的重要性之所在。与之相关的另一问题是:人工智能目前已经日益广泛应用于企业、社团与政府的高阶决策场景。倘若未来社会决策高度依赖算法,人类可能丧失认知与实践上的主导权。换言之,在新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时代,人类是否依然能够主导科技发展与社会运营,而不是被边缘化或只是被动适应,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答案很可能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历史抉择。或许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终极理想和导向应该是‘人机一体化’:作者主体与人工智能之间不断越界和对话,在动态交互中创建出一种将人类智慧、机器智能以及网络环境有效结合起来的超高级别的智能化系统。”⑧

注释

①邹浙灿.“数智时代+人机耦合”的网络文学境遇——以ChatGPT系统的应用为例[J],东南传播,2024(10),132.

②魏晓、陈茂清、曹小琴、许芳婷.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发展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4(12),123.

③祝丽君.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区域性生成模式:媒体深融、品牌战略与“网文湘军”赋能湖湘经济的实践路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4(6),34.

④翟羽佳.人工智能驱动下网络文学叙事的实践新态[J].西部文艺研究,2025(2),40.

⑤李玉萍.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主体危机、镜像扩容及数据依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44.

⑥彭民权.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文学:新变与未来[J],当代文坛,2025(2),144.

⑦刘勰. 文心雕龙[M]. 王志彬,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511.  

⑧李杰.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主体性位移与重构——基于后现象学的媒介技术哲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