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2025年第6期|卢一心:纸
卢一心,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和诗歌先后多次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发表。已出版诗集《玫瑰歌手》;长篇历史小说《三平祖师》;散文集《不落尘的港湾》《文人的骄傲》《风是免费的》《时间的影子》《处处飘满茶香的山村》《山顶上的大海》《哲学的山水》《倚窗而坐》;随笔集《国家心事》等多部。
一
纸出现之前,人们采用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甲骨简牍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纸出现之后,书写成了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方式。书写离不开纸,这就是纸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将纸列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保护和发扬光大理所应当。当然,纸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包装等。中国第一奇书《周易系辞下》这样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说,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以后不敷使用了,圣人便发明文书契据,百官也利于治理,万民也赖于此书契。那个时候,万千世界还处于混杂状态,纸的出现,迅速解放了人类的书写与记忆。
说到纸,必须先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出现加快了我国文明的进程,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蔡伦的造纸术沿着古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流传,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蔡伦乃东汉桂阳郡人,铁匠出身,因朝廷在桂阳设了个铁官,蔡家才与官府有了关系。后因蔡伦聪明好学,满腹经纶,当上了宦官,又被皇帝赏识,让他手持尚方令,主管制造业,监管经史传记,才有后来造纸的机会。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这样评价蔡伦: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据说,蔡伦可能是整个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个到朝廷当官的人。后因得罪权贵,卷入是非,被逼无奈,选择自杀。史官对他的事迹惜墨如金,没有过多评价和记载,实在令人叹息,但历史最终还给他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蔡伦因发明造纸术,被后人追奉为造纸鼻祖、纸神,供奉于庙堂。这样一说,蔡伦还算幸运的。不妨复盘一下,当年的他,大清早沐浴更衣,身穿朝服,兴致冲冲,手捧一叠纸,大步入朝堂,将纸献给汉和皇帝。皇帝果然龙心大悦,下令全国推广,何其幸哉。回过头来看历史,这不只是蔡伦一个人的幸运,而是整个华夏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幸运。从这点来讲,这位汉皇帝可算是一位干实事的明君,让后世之人记住他。
纸还没出现之前,古人在甲骨上刻字,为天地立传。甲骨之后有青铜、简牍、缣帛、石碑,再后来才有纸的出现。契刻于龟甲、牛骨的叫甲骨文,镂铸于钟鼎彝器的叫金文,再之后,书写于缣帛、简牍的各系战国文字及镌刻于石鼓、石碑叫篆籀文,也就是篆书。学术上认为,书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重要方式,甲骨文、金文和典册文是中国早期文献的三种主要书写形态。它们运用不同的书写工具,有不同的书写方式,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各自具有独特价值。仓颉造字时,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震惊。纸的出现,进一步打开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让文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而创下不朽的神奇。
虽然,纸在甲骨之后出现,但从书写功能上讲,甲骨也是纸,青铜、竹简、缣帛等亦如是,只要能承载文字,传承文明的物件皆可视为纸,视为等同媒介,也就是载体。只是甲骨之类太过于局限,不利于推广,也不便于应用。直到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才得以广泛运用和传播。可以说,从甲骨到纸,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化。甲骨作为最初的纸,其承载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书写。
我曾经试图翻阅那一张又一张的纸,去探测历史的深度和厚度,以揭开其神秘面纱。然历代史书浩如烟海,根本无法窥其项背,只能说出一孔之见。只见烟雾中,浮现出各种各样文字的图腾。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走、兽闪现其中,神奇且扑朔迷离。背着甲骨文穿越古殷都,发现历史是深赭色的,甚至是赭黑色的,需要时间的反光镜才能照射出它的原形。当古人类将甲骨放在石架上烧灼时,甲骨上的某个部位开始裂纹,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这就是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解读。古人类烧灼甲骨非常讲究,必须将甲骨的深窝或槽侧对着燃烧的火烧灼,否则不灵验。用甲骨占卜,充分说明古人类对大自然和生存的恐惧和敬畏。古人对甲骨的信仰始于图腾的暗示,只是到现在我还是无法搞懂,烧灼甲骨与甲骨裂纹,跟事情的吉凶、成败会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甲骨果能灵验,那人类所作所为岂不皆有定数,二者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若有,岂不风马牛不相及;若无,岂不愚不可及,问题是尚有人迷信至今。我想,与其说迷信,不如说是某种心理暗示,或某种自我解脱。总之,从古至今,甲骨被神秘化了。的确,当文字和图腾在甲骨上显现时,甲骨就被赋予宗教色彩。
人类用甲骨占卜就是一种宗教行为。当甲骨演变成一张纸后,对甲骨的信仰也就转化为对纸的迷信。古代民间开始学会在纸上画下符咒,以求消灾解难,转危为安。不仅如此,还学会烧纸祭拜祖宗,达到告慰之目的。纸因此也变得神秘起来,具有跟甲骨一样的神奇。于是,纸的宗教也随着出现了。从此,人类对纸开始怀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尤其当纸被赋予更广泛用途的时候,更是如此。当蔡伦和纸一起被供奉于庙堂之上,与祖宗和神佛同在时,纸的宗教味道就更浓了。
站在历史的山头,俯看纸的进化,仿佛也在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而且,这种进化本身似乎也暗含着某种神秘的元素。进而发现,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电脑的普及,纸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人类似乎开始进入无纸化进程。纸慢慢从现实消失于网络,虚拟的网页变成了另一张纸,正悄悄改变人类的思维。是的,从功能使用的角度来理解,网络也应被视为一张纸,因为书写并没有因网络而中断,相反更加繁荣。而只要书写还在继续就离不开纸。何况,网络时代的书写也不会停止,纸的概念还在不断进化当中。特别是元宇宙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纸或许只存在于大地和天空之中,或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意念当中,有形或无形。关于这一点,有长期书写习惯的人就知道,纸永远不会消失,只是变换一种形式存在而已。而对于创作中的人来说,更是会把纸当成宗教一样信仰,并投以更多的虔诚和敬畏。
也许,纸成为一种宗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二
其实,一张纸摊开来,什么也没有。空就是一切,空不等于无。
从文化属性来说,纸是空的,也是无的。但从文化传承来分析,纸其实就是载体,因为空而变得丰富多彩,机变百出,甚至刀光剑影,并弥漫着各种氛围和色彩,且在不断演变中。这就是其神秘之处。
事实上,人类对纸始终持有一种本能的敬畏。尤其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这种敬畏深入灵魂。当创作者面对一张白纸时,大脑里思绪万千,就像宇航员深入太空去探索宇宙奥秘一样,整个人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行创作,纸变得无限扩张。是的,人类通过纸表达和倾诉自己,描写宇宙万物和生存状态。当人类进入书写和创作状态时,纸就会像救世主一样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回答内心的疑问。从这个角度上讲,纸就是整个宇宙。有趣的是,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愚蠢还是聪明,识字还是不识字,也无论书写还是不书写,知道还是不知道,愿意还是不愿意,主动还是不主动,都离不开纸,并魔幻般地互相依存。前不久,我专门去参观了一所造纸作坊,那间作坊在偏远山区竹林里面,坊边泉水哗啦,环境幽静而雅致。我不知道这是否和纸坊有关,总之,四周氛围充满一种文人气。工人师傅们在作坊里制作纸张,看得出这些工人们大都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对纸怀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似乎他们对纸的理解超过普通文化人,甚至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源自于对纸的敬畏与信仰。
我开始懂得与纸打交道,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个时候,纸张很紧缺,加上贫穷,买不起纸很正常。很长一段时间,我习惯了没有纸用的尴尬,好像找不到知心朋友可以聊天一样。我经常会去找一些废弃的旧报纸和杂物的外包装,拿它们当替代品。实际上它们也是纸,只不过已经被用于别的用途而已。我把它们重复利用,竟也有找到知己的感觉并获得小小的欣悦。在那个年代,偶尔能得到一张或几张像样的纸已经算是很奢侈了。但我是个书写的洁癖者,总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要整齐、端正,不能脏乱差。这就很麻烦了,哪来那么多像样的纸张呢?记得我在学写作的时候,浪费纸张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写诗,一张稿纸上只要有一个字写错或写歪了,就一定要重写。后来给杂志社投稿更是严格要求自己,稿件一定要写得清清楚楚,纸面上不能有污点或涂改的痕迹。我觉得,纸面书写整洁既是对文字的尊重,也是对心灵的洗涤。同时,也怕因纸面有涂改直接影响编辑审稿,或直接就被毙掉了。那个时候,很多纸张就这样一张一张被我撕掉,浪费了。每当听到那些纸张被撕裂的声音,总觉得于心不忍,好像做错了一件事。纸是有生命的,正所谓人活百岁,纸寿千年就是这个道理。何况那时候纸太可贵了,我把它们撕掉,潜意识里认为,实在是对纸的不敬,甚至残忍。后来我又迷上了书法和绘画,那就更加要命了。对纸张的需求和浪费成比例上升,可是纸从哪来的呢?于是,我被父亲叫停了写作这条路,后来又被叫停了绘画。为什么要叫停呢?原因很简单,用我父亲当年的话说,写作和绘画要想成名成家谈何容易,即便能成名,至少也要多年以后。父亲的话不无道理,但究其根本还是跟买不起纸有关。试想一下,一个连纸都买不起的家庭,如何写作?又如何去学美术和书法呢?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放弃,默默地坚持下来。人总是很奇怪,一旦产生了梦想,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相当一段时间,没有纸,我经常在地板上写字和绘画。那个时候,每当我放学回家就要去田里拔猪菜,回来又要在地板上切碎,切完后我坐在板凳上就拿猪菜梗在地板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弥补了书写的不足。实际上,有时候人类对纸的需求也很简单,甚至无处不在。
有一天我突然醒悟过来,我和纸之间的缘分其实不能用物质匮乏来解析,我在地板上写写画画,不是也很正常吗?一个人一旦有了书写的冲动,大地是纸,天空也是纸,无处不在的可能性都会激发书写的欲望。想当初古人在甲骨上刻字不也是这样吗,有可能是无意中发现并使用它的,也可能是一种天意,或必然的存在。因此我明白,人和纸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维护好这种关系就能懂得纸的妙用。
回过头来一想,我是怎么喜欢上写作和绘画呢?除了年轻人兴趣爱好以外,应该还有某种寄托,而这种坚持就是为了体现人生的价值和对理想的追求。纸能够满足我表达的愿望和内心对梦想实现的渴望。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声音和冲动,就是要通过纸实现人生的梦想并记录下来。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之久,纸存在于世间可达千年,甚至更加久远,这不就是人类要实现的目标吗?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的方式,相同之处就是试图通过纸把它记录下来并永远存下去。也许当年写作和绘画的初衷,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有一种通过纸来表达的欲望。后来,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作品时,那种兴奋和冲动,简直跟做梦一样。假如没有纸,我的梦想在哪里?又如何表达?
文艺创作离不开纸,没有纸,不知道灵感从何而来,即便有灵感也不知道该如何捕捉并形成文字。纸让我的创作获得了灵感,也让我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想当初,我喜欢上绘画,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父亲的一张画。父亲是个小知识分子,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会一点。人就是很奇怪,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吧。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逢年过节总要添点喜庆的气氛,尤其是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要贴年画和春联。那个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一张一分钱的年画,父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纸,自己在上面画了两条活灵活现的鲤鱼,边游边吐水泡,旁边还有两株水草在水中摇动。父亲把画挂在简陋的餐桌前,我们每天都望鱼下饭。父亲做梦也没想到,这张画会成为我梦中的追求,并注定要走上绘画这条路。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只需要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或听到一句话看见某样东西就注定了前程。纸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也带给我创作的灵感。
其实父亲那张画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了,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尤其在我幼小的童年,求知欲正旺盛,对美的东西天然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因此,一进入视野就迅速长出一棵梦想的树苗,从而获得了对未来的憧憬。也许美的召唤只需要一个瞬间就够了,它唤醒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也成了开启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有了它,注定我的一生都将与纸打交道。我知道,纸在我身上开始散发出宗教的味道。纸里乾坤大,纸也不再是原来的纸了,它在默默地改变我的人生。而我追随一张纸的虔诚之心,也越来越像一位心无杂念的朝圣者。
三
古往今来,我国编辑过多少书籍,估计没有人能知道。简单疏理一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等暂且不说,明清以来的书目就数不胜数。先贤有言,以史为鉴。史就是指经书和史册,以纸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典籍。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浩如烟海的书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过多少贡献。而这些都是纸出现以后造就的辉煌,纸的贡献有多大不言而喻。
也许,有些人对书籍并没有多少兴趣,对纸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把它当作普通物品,平时只是用它来包装一些东西,或只是用来当擦手纸而已。孰不知,纸里有乾坤。现实中,纸可以揉,可以撕,可以舒展开来,或书或写或画,任意发挥。纸在有些人手里只是一张纸,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却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神话。当然,不同的纸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有些纸供奉在庙堂,有些纸流传在民间。纸无怨言,成就所有的梦想。
在一张纸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像一群小鸟,飞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诗意的栖息地。或者,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匍匐在纸的庙堂里。至于纸的庙堂里到底有什么,对于一个朝圣者而言原本是一无所知的,也不需要知道,只有当他创作出作品时才知道,纸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佛家的眼里,纸是空的。在道家世界里,纸是无的。事实上,纸也是空的和无的。现实中的我也是空的和无的。当我面对一张纸时,脑袋既空且无,不知道如何表达。
我忽然又想起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它还是甲骨的时候,它是最原始的。当它处于现在的时候,也许它是尴尬的。当它处于未来的时候,也许它是无所不在的。是的,纸经历过辉煌,也一直处于热闹当中,但那只是表面的。纸的内心仍然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当它面对劫难时,谁能理解它内心的悲伤与痛苦。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文字狱都发生在它身上。想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纸就是无奈的,也是悲伤的。一把大火毁掉多少纸的梦想。何况,纸也是有寿限的,也会生老病死,当它面临腐烂,或被虫咬坏了时,它躺在床边,或蹲在角落,像一位垂暮或病重的老人,唯有仰望天空,等待下一次轮回。是的,纸必须度过它的劫难,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
更大的悬念在于,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现实中的纸真的会消失吗?有人说,元宇宙时代来临,一切的一切只要用想的就可以了。那么纸呢?那么纸的宗教呢?或许,未来的纸张确实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意念当中,只要你能想到,纸就会神一样出现。人类通过纸看到了未来新的曙光。
此时此刻,我恍然听到,纸的庙堂里传出悠扬的钟声,仿佛在回答这千年一问,也许未来的纸真的会回归原来的虚空。也许,这才是它最真实的存在。也许那个时候,人类才会真正理解,纸的宗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只是一道亮光。宇宙中,太阳的光芒依样会照亮所有的一切。可眼下,我只相信纸,每当我在写作或绘画的时候,心是最宁静的,仿佛能听到万物走过的声音。
纸是空的,唯有空,才能放飞你的思想和灵魂。
唯有空,才能听出纸发出来的声音。
纸也是无的,只有无才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