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回到故事原点
去年有段时间,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寓居在北京。在结束工作回闽前,我特地去了宛平城。在那里,我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时也去了相距不远的卢沟桥。走在卢沟桥上,夏初的微风扑面而来,我望着西边缓缓沉下的夕阳,一时竟有些百感交集——历史从未如此具象又生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想迎接这样的历史,但又生怕力有不逮,难以担负起这样的厚重。
肇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抗战历程,对于我们这样的民族而言,是难以言尽的苦难史。但就在这样的历史当中,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那些沉默的、无名的人们——挺起了他们的脊梁,用毅然坚定的目光洞穿了黑暗。我阅读史料,走访遗址,常常动容,懊恼自己不能为他们做更多。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除了缅怀、凭吊、记忆之外,我想作为一个写作者,应当拿起笔为他们书写。
在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写了一些与抗战题材有关的文艺作品,小说、话剧、广播剧、电视剧皆有。但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也不够深入。翻开那一段历史,在无尽的深处,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总有值得我致敬的人与事。创作《第三声枪响》,是因为我挖掘出闽省曾经遭遇鼠疫的史实。这段历史同时又与日军在南方进行的细菌战有极为隐秘的联系。在隐秘之中,我发现了平凡中的伟大,这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那些无名的人,让我在写作过程中潸然泪下。
不过,刚开始写的时候并不是太顺利。我写废了好几个开头,因为光自己感动还不行,还要让这个小说、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当代人有感。抗战胜利已经八十年了,时代也发展到了今天,弘扬抗战精神是作品的底色,但还要在叙事上突破窠臼,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小说更好看。怎样做到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历史与现在产生连结。作为普通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类的困扰和问题。我们的烦恼与事业、家庭、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烦恼,历史中的人物会不会遇到呢?当他们遇到时,特别是在抗战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又为何可以抛弃“小我”,为了“大我”付出一切,甚至奉献生命?我想,最终靠的还是信仰,是精神的力量。这就又回到了叙事的原点——初心。
在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后,我以一群“电视人”拍摄专题片,探寻抗战时期刺杀敌寇真相为故事主线,还原了一段历史真相,又最终让他们在精神上实现了一次升华。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采用线索的交织、伏笔与照应、设置悬念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至于最后效果如何,那就交由时间来回答了。《中篇小说选刊》从众多作品中发现了《第三声枪响》,这是我的荣幸,同时也能说明,故事的“原点”,将是小说创作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