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尽江南》:以词语的创造改写时间
来源:文艺报 | 宗小白  2025年07月09日09:03

诗人王明法笔下的江南,没有停留在地域性概念和美学图标的构建上。这部收录了244首作品的诗集以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对现实生存的独到思考和生命词语的创造与丰富,传递出自然、风物、人性之美。“60后”诗人王明法是镇江当代诗歌的承前启后者,20世纪80年代曾中断写作,但一直在“出发”的生命状态,为诗人带来了对沿途生命景观凝望后的诗意冲动,也带来了与现实不断融入、碰撞之后的生命感动,使他在本世纪迎来创作上的井喷期。

在诗集第一辑中,诗人怀揣着“虫鸣唧唧与万物生长/有尺度相宜的守望”,以登山者的形象“从山下的小径一路向上”(《登山者》)。不难看出,在看似远离诗歌中心地带的日子里,诗人的步履和行程没有停歇,始终坚实地踏在诗歌版图上。无论是看着“天空的云团里有一大群快马/从山顶超越了我们”(《骑行在茶马古道》),还是“在宿醉中/眺望亘古不变的星空”(《在那拉提草原》),甚至走出国门,发现“海水没有护照,没有通行证”(《圣弗朗西斯科》),辽阔的地理空间极大地打开了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没有让他忘记诗人的天职:“孩子们低头找身影/就像我们在找真理”(《北回归线》)。

出发不仅是地理疆域上的,还体现在诗人向历史纵深处的回眸,在《梦笔》中诗人写下:“阳光展平了大地的纸张/乌云是磨墨的童子/历史等待书写者”。诗人对历史的感动不止停留在对功绩的礼赞,而是发出“让白色的马车从文成出发/迎接那位洞明世事的老人/抱病归来(《飞云湖》)”的感叹,以更人性的历史观、更温情的笔触抚慰历史的苍凉之处。

诗人的生命感动形成了《春尽江南》人本主义的思想特点,使诗人在外观自然、风物之美的同时,更加凝神内观到人世和人性之美。对自然、风物的书写,在《春尽江南》中占据不少篇幅,从各个专辑的命名来看,无论是出发时看见“波涛痛饮落日的灰烬”,还是探寻“小径分叉的多义性”,抑或完成“我是最后的21克”的自我辨析——每首作品无不倾注着诗人对亲情、爱情、友情,对自然万物、时间以及对抗时间之物的热爱。也就是说,无论主题如何丰富多变,与现实对应的情感需求在《春尽江南》中是不变的,并以“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有漩涡/你知道具体的位置”“一个拦水坝暂停了河床的步履/但是它形成了更大的落差”等充满哲思的诗句出现在《水码头》等作品中,让人感受到诗人借助江南随处可寻的“水码头”意象所展开的回忆、思索。“水码头”看似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泊靠,但诗人带领我们看见的却是人生各处的漩涡、拦水坝、悬崖、迷雾,是经历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形成可供人观赏的生命景观。“你知道流水不可能停下来”,心灵唯有经历过水流更深处的体验才会变得忘我豁达。诗人以江南意象,凝神内观一段段人生,验证诗歌不是修辞术,而是生命本真的体验。这使诗人王明法一直处于不回避、在介入的生命时态,行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生命诗歌发生的现场,并且一步步稳健地踏着“水码头”,慢慢回归到生命本真。

这种从出发再回归的生命姿态,也让一个时间的书写者不断创造出丰富的词语,书写出“江南”的诗意内涵。

(作者系江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