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江河真的总归自在吗?
总览全篇,小说《秋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富有张力的文风创造了一个关于生命奇遇和生存境遇的深刻故事,而在故事背后,流露着作者陈春成追求平静的写作心态,和对江流、人事的哲学性思考。是是非非拨乱的人生轨迹,在作者讲述的故事中,一步步被主人公范圆圆寻回,小说中不仅有诗意的美好,也有对行业乱象的揭示,作者似乎有意规避了一些故事性的叙事方向,转而向富有哲思的人生探索发展——“臆园”反而比监工的园子更理想,名字从“沅”到“圆”再到“沅”的原生记忆探索,独特的叙事结构刚好完美地承载起这种小说追求人生探索意义而产生的文本压强,最终体现在了作者在文本风格上的创新。
叙事技巧的创新——通过意识流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自心理学领域发迹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大量被应用在文学创作当中,而小说中的意识流强调以人的内心世界、意识的流动为重点描述对象,关注的中心点也从传统小说的“情节核”变迁为人物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内复杂的意识活动。
而在小说《秋水》之前,“90后”作家陈春成的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独特的语言、多样主题和丰沛情感等优势获得了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值得一提的是,陈春成在小说集中对于环形叙事的娴熟应用,其中,《传彩笔》《红楼梦弥撒》《尺波》等篇章均有体现,作者善于在开头塑造矛盾、给出谜题,通过环形的叙事,最终解开谜底,作者对于解谜式的叙事方式和技巧的探索十分成功。
回到《秋水》,其叙事仍然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这也是作者的一贯风格。但仅在叙事方面又有较大的创新,小说《秋水》当中着重描写了主人公范圆圆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我认为,其具备了意识流写作的特征,并且文中登机后的回忆,以及只身寻找真相的时候多次出现意识流,作者对其娴熟把握,表现了作者探寻不同叙事技巧的努力。
但同时,与伍尔夫、乔伊斯等经典意识流作家在作品中的意识流的巨量展现相比,《秋水》当中的意识流展现还是较为克制的,却又区别开一般对于人物心理的普通探索。这是因为其间展现的技法是较为成熟的,小说中作者特意利用意识流的技巧,巧妙削弱了自身巨大的故事性,以复杂的人物自我探索丰富了人物形象和主题,也基于此,作者才能凭借诗意、恬淡的文风完成其所追求的“老实,耐烦”的写法提升。
在这样的一个环节之下,小说主人公既有理想的崇高,又有因生存困境导致的现实困苦,褪去一定故事性后,写清了主人公的真实心理,将主人公身上那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了。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也慢慢追寻到了真实的自我。这一点上,小说没有停留在理论环节,而是实打实地完成了整体叙述风格的重建。
叙事方向的不同——文中“悬而未决的疑团”最终去哪了?
从内容上看,前文主人公主动答应前往长沙出差,她回想十月和十一月的琐事将自己折磨得像“水母一样悬浮着”,乃至“虚弱得接近透明”;而如今在飞机上本该享受旅途的宁静时,作者却写到主人公无心读书,并且恍惚地思索人生——问题随即抛出,关于外婆的身世与自己名字的疑团。这一步还是贯彻了作者的文风,善于制造矛盾和编织情节。
这时,悬而未决的疑团似乎已经现身,并且仿佛在主人公到达长沙,见到沅水后就能立刻解决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按常规路数来写,反而写到了范圆圆心不在焉的会议和一部看似无关紧要的谍战剧目《暗格》,通过剧目又一下引出了那记挂两年不得不前往长沙的最关键的真正疑因——电视剧《暗格》中出现的园景疑似抄袭自己的设计。
当真正的疑因出现后,主人公一步步地调查走访,这时悬疑紧张的叙事挑拨读者的神经,但当一步步深入其中,见到了相关人物韩经理、印总以及一手建造了“臆园”的洪师傅,紧张的故事情节却没有像读者期待那般走向精彩、刺激的高潮,故事的悬疑感却又被作者写淡了。
主人公并没有和这些抄袭她创意或践踏她创意的任何人起冲突,对待印总等人如同“追星”,对待那个没有自己参与却建设得如同自己理想中的“臆园”,没有任何怀恨的心理,她喜欢。这说明一点,主人公并没有顺着行业思维行动,她前往这里追求的只是关于自身和“臆园”的真相,追求的也只是真实的自我,作者有意将沅水同主人公联系到一起,意图可能也就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
而当我们以为主人公沉浸在“臆园”当中,会以唯美梦幻的结局收场时,作者却又安排了最后一段精彩的描写,当主人公用和尚走那条路作为自己辞职不辞职的赌注时,和尚却停了下来,拿出了手机支架进行直播,这一戏谑场景使得主人公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江流自在。最终从故事宣发出的意旨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作者巧妙的叙述当中。
主题价值与故事性之间的取舍
作者抛开常用的解谜类故事框架,用一种独特的意识流叙事来写,其更多的是在个人的精神漫游当中追溯记忆、身份等对于价值思辨的探索,而这种叙事策略使得主题色彩十分浓艳,凸显了象征事物的意义。
主人公范圆圆是一个高级工程师,但当现场负责人和院领导为了缩工减材合伙蒙骗她时,她就不只是对畸形的设计感到悲痛,还有对工作和行业的悲痛。这样的行业乱象导致了一个荒诞的情景出现——最精致的设计竟诞生于盗版。而也因为行业乱象和繁忙的工作,范圆圆的压力变大,乃至跟男友分手等情况,让其不断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失去了对自我的坚守,而最终范圆圆在“臆园”和沅江找寻自我、追回本我的这条主线,也就代表了作者放在作品中的哲思材料——江流自在,江水不被喧闹的行人所影响,最真实的自我也不应该受到喧闹环境的影响。
而小说的主题价值也不仅仅局限在对以范圆圆为代表的工程师的生存状况的探讨,其对于行业乱象的描写也涉及酒店行业,以韩经理的口吻来说,印老板不念旧情和新老板的不谙人情,实际上也侧面显示了酒店行业与工建行业相同的乱象。
此外,主人公好像同一切与“臆园”相关的人或事,天然存在一种亲和感,这种亲和感仿佛同作者的叙事和内容有些冲突,但究其主题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亲和感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在第二章,额外提到范圆圆关于日常的绿色记录本和关于工作的棕色记录本,棕色本的增加速度超过绿色本,这一描述就象征着因工作和行业导致了主人公真实的自我被隐藏和埋没,隐喻着主人公的自我已经逐渐“失真”,在生存状况揭示后更能体现这一点。对于主人公来说,“臆园”才是真实的自我,“臆园”同样也是主角范圆圆的精神和身份的象征符号,而对自我的亲近则代表了主人公想要寻回自我的决心和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秋水》的主题价值已经远远大过了故事性。
高标准语言的确立要素
小说的语言同作者想要追求平常、放缓的心态息息相关,但小说所完成的上下连贯的平静感却不是朴实无华的文字造就的,也不能由独特的叙事独自完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恰恰与朴实无华的文字相反,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塑造场景的描述性语言和形容性语言。
在飞机上,作者写道:“透过舷窗,透过云层罅隙处,不时望见夜间的城市,如一些发光的藻类,聚在黑沉沉水面上,微微骚动着……她凝视着其中一道,在黑底子上描出一缕金线,闪烁不定,忽然被茫茫的云影一截,全都不见。只剩机翼的灯呆呆地一眨、一眨,她头一偏,瞥见窗玻璃里自己的轮廓。”这段描写非常优美,“藻类”“金线”和“灯呆呆地一眨、一眨”生动准确地完成了该场景的塑造。
当范圆圆坐车前往酒店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进入一片疏松的黑暗,是郊野。板实的黑暗,是隧道……云的底部被烘亮了,下面是个县城吧。”诸如以上两段文字,在作者陈春成的作品中大量存在,此类非常优美并且准确的描述性语言被作者所用后,细腻地完成了小说《秋水》当中的各类转换场景和环境氛围的塑造。
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不局限在单一的描述和刻画场景上,如多次出现的建筑名词和建筑知识,如对塔起源的介绍,对经幢的演进介绍,以及在范圆圆对于建筑设计建设的工作回忆部分,范圆圆对于“墙”的执着等等,这些专业知识不仅增加了主角角色的真实性,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而关于古典诗词以及地域文化和历史传说的相关语言特色,则尽可能地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比如最后一小节的一句“水天清,影湛波平”,不仅从容地展现了主人公此时淡然的心境,并且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其面对江面景色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增强了文本的古典气息,而诗句的运用又能展现出符合范圆圆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特质,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语言的出现,不仅在文化上延续了诗意的意境,将本荒诞戏剧的一幕转变了,其语言的准确和韵味值得读者仔细品味,高标准高要求的语言恰恰也反映了作者不断追求小说品质的提升,而高标准的语言对于小说本身的作用自然也是锦上添花的,相当于人在体能训练期间的对于肌肉的“塑型”。
属于范圆圆的突围
作者的创作风格总是独特的设定加上非常新奇的想象力,但不论是《竹峰寺》当中寻找蛱蝶碑,还是《夜晚的潜水艇》中对海底世界沉迷的少年,抑或是《传彩笔》中不断追求写作极地的叶书华,作者笔下的角色都存在一定的困境,其中,当属《秋水》中的范圆圆面临的生存困境独为惊险——当《秋水》仍延续了作者的一定写作风格时,作者完全可以保留住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将范圆圆写回设定,将范圆圆重新安置在老框架内,但作者没有这样做,凭借独特叙事和面对名字、精神与身份职业内涵丢失的险峻困境,范圆圆的突围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突围。
短视频时代的影响非常广泛,乃至影响了我们每个人,而面临着短视频时代的价值虚无,结尾部分范圆圆见到的直播和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范圆圆最终选择接受自己是个过得不错的工程设计师的价值妥协之时,这种从结果上的有力介入实际上比直接表现时代症候更具批判性,大量现实元素的加入则打破了在像《夜晚的潜水艇》等作品当中那样精心营造的虚幻世界,而作者陈春成所追求的“老实,耐烦”的写法体现在《秋水》上,与其他作品相比便显得非常克制,更如果平静,更耐人寻味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种守弱智慧体现在范圆圆的妥协当中,作者特地将其脱离传统的英雄叙事,采用了这种弱抵抗策略,实际上并不是要范圆圆践行消极的抵抗,重点在于“和解”,是面对工程敷衍草率的和解,是面对工程抄袭的和解,这种情绪的诞生表明了范圆圆的绝对完美主义和绝对理性主义的夭折,弱抵抗,实际上是利用传统道家哲学解决自身存在的困境,但也可以算是范圆圆的迂回抗争,江流真的总归自在吗?对自我妥协却并不代表放弃,因此这样独特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知识分子的角色塑造是典型的,也是一个可供研讨的角色刻画范式,这一点上,可以说作者陈春成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