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草原》杂志的探索与坚守
来源:文汇报 | 阿霞  2025年07月07日09:36

《草原》杂志作为一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文学刊物,她的历史和地方性意义在国内的期刊中也是非常有典型性的。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时代的浪潮和变幻中,如何找准定位、焕发新的生机,始终是我们不断思索的问题。办刊物,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长跑,而《草原》,正是在这样一代一代人的坚持中,不断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自然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2021年初,《草原》携手张炜、阿来、叶梅、施战军、梁鸿鹰、鲍尔吉·原野、艾平、兴安、李青松等18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及报刊主编,共同发起了“自然写作”的倡议。作为国内首家开设固定栏目并主推自然生态文学作品的杂志,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凝聚文学的能量,让作家们重新审视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过四年的努力,“自然写作”不仅激发了全国范围内自然生态文学的创作热情,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评论家投身于这一创作和理论的实践。《草原》杂志已成为自然生态文学领域的一面旗帜,几乎国内所有代表性作家都在我们的自然写作栏目上发表过作品,为自然文学、生态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宝贵样本。这些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作者群体也日趋多元化,从专业作家到大学教师、摄像师、生态环保从业者,再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甚至还有刚学会认字的老人,通过自然笔记和亲历体验,在《草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栏目视野也在不断扩展。去年,我们还特别推出了三位美国当代重要的自然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玛丽·奥利弗、容白头的作品,并与法国“乌力波”实验写作团体建立联系,推广中国的自然生态写作。这四年多,我们组织了多次“自然写作营”,邀请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评论家走进内蒙古,深入到沙漠、草原、原始森林、山村田野、河流湖泊,深扎体验、精准考察,重新思考自然万物、生态环境与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举办了多场“自然生态文学论坛”和讲座,围绕生态中国、草原叙事等主题,探讨了“自然写作”在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建构中国的生态文学理论的可能性。

“自然写作”栏目推出的作品受到了广泛认可和关注,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期刊开设了生态文学栏目,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诗人投身于自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之中。自然生态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热点和新的生长点。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自然生态文学的理论建设方面,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这些年关于自然和生态文学的文章和专著不少,但整体考察国内的自然生态文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数著作还是西方自然生态理论的介绍和转述性文字,中国的自然生态文学批评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今年又开设了一个子栏目“生态文学研究”。兴安在开篇文章《像自然一样思考:构建生态文学的主体性》中提出了“在自然写作中,作家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生态的立场,反观人类自身,建立自然与生态文学的主体性”。之后连续推出多位作家、评论家的理论文章,其中陈福民的《人与自然的互相发明及“中国深度”——生态文学简论》是一篇非常重要和有突破性意义的文章。他认为:“生态文学应该坚持一种人与自然互相发明的立场,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霸权姿态,也要警惕把自然单极化、去人化的写作。作为生态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当具备一种迎接挑战的开放姿态,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科技与自然等新课题放置于一种全新的时代关系中去观测,将生态文学放置到一个新的文明水平上去思考。”确实,面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索和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二元论”和“单极化”的观念,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难以把握当下的复杂现实与迎接未来的挑战。这些理论和思考,不仅梳理和重新思考了自然生态文学的内涵,同时也为自然生态文学写作的路径和未来,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空间。

今年,我们编选了《从房间到荒野——“自然写作”2021-2024年精选集》,这是我们对《草原》四年里自然生态文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其中精选了54位作家的54篇作品,还有孟繁华、陈福民、兴安、项静四位评论家的理论文章。这些作品和评论不仅展示了“自然写作”的丰硕成果,也为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然写作”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集,让更多人关注自然生态文学,共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原》杂志将继续坚持和推动“自然写作”,为作家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与疏远,不仅是物质的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理与情感的距离。我相信,“自然写作”不仅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的自觉,人类身心的洗礼,它将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从房间到自然有多远?走进自然,细心观察、体会,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对话关系。

草原骑手:培育本土文学新力量

作为一本地方性刊物,培养本土的作家队伍是主要任务。“草原骑手”栏目是2013年创办的,“草原骑手”栏目的初衷十分纯粹,用“骑手”的意象凝聚一群在文学创作上勇敢探索的人。2025年,为持续强化“草原骑手”的品牌影响,全年交替推出“草原骑手·00后”和“草原骑手·多文体”栏目,充分激发本土青年作家的创作潜能,深入发掘更多文学新锐。12年来,“草原骑手”栏目重点推出的内蒙古中青年作家共有50多位。12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作家创作质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海勒根那、娜仁高娃、阿尼苏、陈萨日娜、渡澜、刘惠春、谢春卉、苏热、阿塔尔、晓角等许多本土作家从这里出发,并已日渐成为内蒙古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最近,由《草原》编选的《草原十二骑手》,收录了海勒根那、赵卡、拖雷、娜仁高娃、肖睿、阿尼苏、陈萨日娜、渡澜、苏热、田逸凡、艾嘉辰、晓角12位内蒙古中青年作家近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力作。入选作家涵盖“70后”“80后”“90后”和“00后”四个代际的创作群体。

“草原十二骑手”作为一个逐步壮大的文学群体符号,集中呈现了内蒙古小说在当下的创作样貌、审美趋向和地域特征,是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学景观。该作品集的问世,不仅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学接力,更是一次由“边缘”向“中心”的文学远征。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该作品集“体现了在新时代的引领和推动下,内蒙古文学开始走向复兴与繁荣的崭新气象”。

青年作家:注入文学发展新活力

《草原》继续秉持关注、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的传统,以文学阵地为载体,以文学活动为依托,持续关注文学新人成长。2025年第1期,我们推出了“北中国诗卷·全国大学生诗展”,集中展示全国乃至国外高校学生的诗歌作品。“全国大学生诗展”已经连续三年,先后刊发了150余位青年诗人的作品。我们每年第5期的“青年小说专号”,将目光聚焦在全国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作品中兼顾的个人经验和时代话语,结合纸媒和新媒体的多元传播,让青年写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写作不再遵循传统文学范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借助个体经验的表达,在碎片化、数字化、流动化的语境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可能。其中的“实验文本”“句群”等栏目,则鼓励青年作家大胆尝试新的写作风格与形式,勇于探索文学的边界。

我以为,文学期刊的价值,不仅在于评判文字,更在于濡养整个文学生态,启发思考、传递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所以,一个朴素的信念始终支撑着我们前行:无论媒介如何更迭,文学始终是主体,而“出圈”的前提,永远是先扎扎实实做好“圈内事”——以虔诚打磨文本品质,以热忱守护文学尊严。

今年,《草原》已经走过了75周岁,却依然焕发着青春和活力。这里有破土而出的文学新苗,有蓄势待发的草原骑手,当然更有前辈们的文学积淀和深情呵护。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片生生不息的精神原野。有了这片绿色的文学草原,就孕育着下一个春天的希望。

(作者系内蒙古文学杂志社社长、《草原》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