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那些下在诗歌里的雪
当《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的十周年纪念版正式出版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慨。在我的书架上还珍藏着一本2015年出版的《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那是我第一次读牛庆国的诗集,我特别恳请牛老师在书上签了名。幸运的是,十年后,《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十周年纪念版正式出版,我成为了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这次增订出版,收录的诗歌由第一版的68首增加到136首。诗歌依旧讲述着牛庆国老师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热爱,对爱他疼他的亲人的怀念,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经历人世间万千感情后,对生命的反思与感恩。在这次增订版的出版过程中,我得以更深入地品味他的诗作,也对诗歌艺术有了全新的感悟。
读过牛庆国诗的人都会发现,“雪”是他诗作里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十年前,“杏儿岔的一场大雪/铺天盖地/忽然/山川草木/跟着我一起喊妈/你种过的每一粒粮食/此刻都重孝上身”。这几句诗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感,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悲恸、充满深情的情境之中。母亲的离去,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宏大而又细腻的情感。诗句中铺天盖地的大雪,不是为了描述那天的自然场景,而是表达着诗人内心的悲痛。山川草木跟着诗人一起喊妈,这一动人的想象,将自然万物拟人化,仿佛整个世界都成为诗人情感的共鸣者。每一处山川、每一株草木,都在替诗人宣泄着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眷恋。而“你种过的每一粒粮食/此刻都重孝上身”一句,更是将情感具象化。粮食,作为母亲一生辛勤劳作的见证,在此刻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它们以“重孝上身”的姿态,为这位善良的母亲奉上一场庄重而肃穆的葬礼。这不仅是对母亲一生勤劳付出的崇高敬意,更是诗人在失去母亲后的一种情感寄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伤痛与不舍。
《想念雪》是作者的新作。当我读到第一句“以前下过雪的地方/现在的雪还下在那里”时,我立刻就想到了十年前诗人讲过的那场杏儿岔的大雪,那场雪就这么跨越了时间维度,从过去延伸至当下,形成一种时间的延续与情感的沉淀。十年前,雪见证了母亲的离去,那是伤痛与悲戚的时刻;如今,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仿佛在提醒着诗人,生命的轨迹虽然被雪覆盖,但它从未停止过向前。以前的雪所承载的是失去母亲的哀痛,现在的雪对于诗人来说,或许又有了新的含义。
“正在雪中赶路的人们/我祝福他们/愿他们心怀温暖/路上平安”,仿佛到了此时,诗人终于从失去母亲的哀思中抬起头,用母亲教会他的善良,向路人送去关怀与祝福。雪中赶路的人们,可能也正经历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诗人以雪为纽带,将自己内心经历风雪后仍然保持着的这份温暖传递了出去。这种从自我悲痛中挣扎向前,途中也并不停止与他人共情并表达善意的人生态度,或许也是他想传递给我们的吧。
“雪中的事/就在雪中说吧”,雪在这里成为一个私密而包容的空间。那些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在这洁白的雪幕下尽情倾诉。这是一种豁达,也是对雪的信任。诗人深觉,雪能掩盖一切喧嚣与纷扰,能倾听人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是经历过风雪的人/有时想想/那样走着/也是一种幸福”,经历也是过往,是在岁月中慢慢沉淀的思想。诗人回顾过去时逐渐发现,正是经历过的风雪让他成长,让他懂得珍惜温暖与幸福。从对母亲离去的悲痛,到对赶路人的祝福,再到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感恩,他不仅完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转变,更展现了一种从独自悲伤走向对生活豁达与热爱的过程。他让我们看到,雪不只是寒冷与悲伤的象征,更是希望、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在雪的世界里,诗人有对过去的缅怀,有对他人的关怀,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读一些文学作品,大多将“雪”作为孤独和悲痛书写,如“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再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牛庆国也写:“当大雪下到他的身后时……那雪,就下成了漫天的纸钱。”但在这本诗集里我们也看到,“雪”的意象逐渐转变成一种温暖与希望,《正月十四日:雪》中一句:“我们举着一个花圈/几次被雪滑倒/但每次都被雪抱住……”这里的雪不再冷漠无情,它有了温度和情感,变成了一种守护与慰藉,像母亲的手,保护着“我们”这些孩子的周全,雪变成了温情与力量的化身。我想,“雪”的意象转变是诗人对生活深入体悟后的结果,牛庆国笔下“雪”从“漫天的纸钱”到“抱住(我们)”的温暖存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意象上的转变,更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慰藉。它让我们明白,即便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与痛苦,但总有一些力量能够将我们包裹,给予我们支撑和勇气。也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