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寻《子弟书》的前世今生
来源:文艺报 | 林 喦  2025年07月07日08:02

《子弟书史论》,耿柳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24年12月

子弟书是清乾隆时期产生的一种曲艺形式,由鼓词派生而来,以七言诗体韵文为主,内容多改编自戏曲或小说,因由满族八旗子弟所创,亦称“清音子弟书”。子弟书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刻的内涵以及颇具情趣的视听呈现,曾在“场地艺术”中散发无限魅力,拥有众多知音与拥趸,在中国说唱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和社会的变迁,它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一些文人、学者和爱好者案头研究的小众课题。

值得庆幸的是,总有学者甘于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揭开历史面纱。学者耿柳的新著《子弟书史论》便是这样一次勇敢的探索。耿柳自幼钟情子弟书,近年来还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子弟书卷》的编纂工作。她通览现有研究后敏锐发现,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子弟书的起源与文学性,而她则尝试对子弟书演唱艺术这一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研究。这一洞见切中肯綮——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依赖“口耳相授”,其“唱”“诵”等音乐维度因缺乏声影记录,极易在传承中遗漏、脱落甚至消失,相关研究长期被文本研究所遮蔽。耿柳的研究正弥补了这一关键空白,也凸显了现代录音与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深远意义。

耿柳的学术探索有其深厚根基。作为已故说唱文学研究大家耿瑛先生之女,她承袭了丰厚的家学修养与严谨的治学风范。为撰写此书,她整理了现存全部子弟书文本,对其中典故、满语、真伪、异文、异名等做了数10万字的翔实笔记,其“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与追求公正公允的治学态度令人感佩。

全书洋洋洒洒15章30余万字,以鲜活生动的笔触、别致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系统勾勒出子弟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脉络。作者对刻本、抄本、序跋、名篇如数家珍,深入剖析了子弟书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核心突破在于,着力研究了子弟书的音乐性、演唱艺术,精妙剖析了子弟书唱词“似唱似说、如泣如诉”的独特韵律之美,尽显强弱、高低、虚实、反复、曲折、缓急、间歇、变化、停顿等音乐特质,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书中更配有珍贵书影,部分为首次面世,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耿柳以真诚的情感、扎实的学问和广阔的视野为地基,使论述情理交融,兼具鲜明独特性和高度典型性,引领读者领略子弟书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实践并弘扬了中国说唱文学“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美学传统。因此,该书不仅是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当代热爱与有志于研习说唱文学者不可或缺的必读范本与优秀教材。

《子弟书史论》是一部承载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的文化记忆,生动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生活百态。当看到子弟书《查关》中的唱词“难道说乾坤的秀气尽在塞北收藏”出现在一部美国人所著的《东北游记》中时,我们不禁感叹这一艺术形式影响的深远。在当下视觉影像艺术主导的环境中,希望该书可以吸引更多学者与爱好者关注子弟书这一珍贵遗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并为思考如何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如何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系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