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古寻新 迭代生长 ——中国百年动画在重述经典中走向民族化与现代化
来源:文艺报 | 屈立丰  2025年07月04日09:17

中国动画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蕴藏民族文化基因的神话一次次被动画重述,《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宝莲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国奇谭》《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些新神话动画经典构成了中国百年动画史的一块块里程碑,彰显出中国一代代动画人始终立于时代需求,根于传统文化,笃于艺术创新,成就了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历久弥新。

中国早期动画的发展图存

商业动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电影工业中动画电影的主要类型。杨左匋、黄文农、秦立凡及万氏兄弟等中国早期动画家在1922年至1926年间推出一批“突梯滑稽”“新颖可噱”的商业动画短片,赢得国内(特别是上海)和海外观众的交口赞叹,是中国早期民族电影工业中的一道风景线。

20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改变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形状,中国动画人朝着两个方向谋求发展图存,一是投身动画抗战短片的宣传动员,二是探索动画商业长片的民族化表达。代表20世纪40年代乃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商业动画最高水平的《铁扇公主》(万氏兄弟,联合影业公司,1941)就产生于这样复杂的时代环境中。《铁扇公主》是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这部动画借《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以唐僧等四人路阻火焰山,以示人生途径中之磨难。则必须坚持信念,大众一心,始能获得此扑灭凶焰之芭蕉扇”来召唤国人团结抗日。该片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既吸纳迪士尼动画的身体变形、戏谑片段、歌舞表演等技巧,也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动作、场景和音效,它把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获得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丰收,产生了跨国界、跨时代影响。

中国动画事业的人民文艺

1957年,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组建立。在“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下,该厂的动画创作者从造型质感、影像风格、身体游戏三个层面独创了中国式的动画美学,形成了在世界动画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造型质感上,中国动画家突破单线平涂的西方动画传统,积极借鉴剪纸、折纸、窗花、皮影戏等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兼收并蓄壁画、年画等绘画艺术的线条色彩,构成中国动画在动画媒介美学上的创新景观。尤其是水墨元素的融入,给动画带来了独特的笔墨情趣。如《小蝌蚪找妈妈》里,小鸡身体的毛茸茸,对虾被水纹折叠后的游态,金鱼似透明似肉感的尾巴,鲇鱼缩下石头时的黏糊糊的头部……让法国《世界报》如是称赞:“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魅力和诗意。”

在影像风格上,有的作品追求民间艺术装饰厚朴的趣味,如《渔童》;有的作品呈现京剧艺术唱念做打的铿锵,如《骄傲的将军》;还有作品展现了传统美术游目骋怀的气韵,如《山水情》……它们在人物形象、动作姿态、语言腔调、场景空间、镜头节奏中铺展开来,营构着中国动画的审美律动与生命情志。进入1980年代,中国动画影像风格更加多元,唯美而温情的《雪孩子》、将传统艺术意趣和现代美学趣味交汇起来的《三个和尚》、融合西方电影观念与现代造型艺术的《三十六个字》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探索。

在身体游戏上,中国早期动画曾模仿迪士尼动画风格的动作夸张与身体变形,但当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被引入动画,动画身体随之应物象形,出现了《小鲤鱼跳龙门》里的童稚、《草原英雄小姐妹》里的写实、《蝴蝶泉》里的静美、《天书奇谭》里的谐趣。

《大闹天宫》应当说是这个时期民族化造型质感、影像风格、身体游戏的集大成者。这部动画长片用重彩装饰、民间版画、戏曲造型建构起宏阔的中国神话宇宙,把英雄的乐观主义演绎为英雄史诗的崇高美学。它闪耀着的斗争光芒激发着大众的生命活力,“孩儿们操练起来”“俺老孙来也”的大圣话语至今流行。

中国动画产业的现代创新

中国动画历经1990年代转型发展的低谷期,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迎来动画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屡次出现现象级作品。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最具影响力的类型片当属重述神话作品,其中佼佼者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些作品直面全球动画发展格局,兼顾商业与文化价值,体现出从“儿童向”朝“合家欢”“青年向”拓展的趋势。

在主题表达上,新神话动画从鸿篇巨制的神话原著中截取片段,重构为大圣“归来”、魔童“降世”、哪吒“重生”、白蛇“缘起”、青蛇“劫起”等英雄传奇。其叙事语法鲜明:一方面,以小叙事的视角切入,让年轻英雄怀着被误解、被排挤的心结开始成长;另一方面,呈现大叙事的视野,将主人公的成长置身于一个正义与非正义、个体与环境相互冲撞的时空背景中,着力表现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情怀,彰显出平等、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

在影像风格上,新神话动画沿袭奇观化模式,但又有别于欧美奇幻风格,而是用传统文化元素重组、混搭出东方奇幻唯美时空,强化观影的沉浸感。《大鱼海棠》印证了东方奇幻美学的市场成功,它撷取《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中国上古神话元素来架构世界观,融合先蚕圣母嫘祖、火神祝融、雨神赤松子、土神后土、春神句芒、秋神蓐收、神鸟帝江以及貔貅、白泽、鯥等神兽,形成唯美奇幻的东方宇宙。此后,三星堆青铜人、山河社稷图、玄鸟、归墟、蓬莱、瀛洲、方壶、敦煌飞天等文化符号,成为新神话动画的美学标识。《新神榜:哪吒重生》还另辟蹊径地尝试“东方朋克”,创造瑰奇炫丽的意象与场景。

新世纪以来的新神话动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表达,以现代启蒙精神为体,以东方奇幻美学为用,以电影工业的精良制作大大提升产业品格,呼应着当代观众的时代情绪与审美需求。

当代中国动画的数字人文

如今,中国动画呈现出蓬勃生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形成了动画作品受众细分、题材丰富、风格多元的“百花齐放”格局,还在制作技术、生产机制上步入快速迭代、高度协作的创新发展轨道。如光线传媒和追光动画等,从前期的项目筹备、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搭建,到中期的动画制作、特效合成,再到后期的剪辑、配音、调色等环节,都实现了以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模式为支撑的高度工业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动画产业通过数字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吸纳创新元素、包容试错机制,在生产数据库、标准工艺包、风险控制模型等领域,形成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产业共同体。中国动画开始从离散创作向协作生产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个体经验驱动向集体创新驱动的历史跨越。

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上述发展模式的结晶。在制作环节,它集合全国138家制作公司、4000余名动画人,开展“驻场”合作的新模式。各参与主体在模块化分工中形成技术互补,有的专精角色建模,有的突破流体动力学模拟,有的创新粒子渲染技术。这种分布式协同并非简单外包,而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艺术风格管控,形成以超算中心为算力基座、以IP为价值节点的分布式生产网络协作。这种工业化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动画作坊式封闭生产,不仅提升制作效率,更通过标准化角色资产库的建立,实现了创作资源的可复用、可迭代、可优化配置,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从代工模式转向技术主权掌控。在宣发环节,得益于数字化社交平台,《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重构票房预测模型,使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制与观影者的审美期待形成正反馈循环,而且使宣发流程下沉到对受众二创的关注,将这些分布式、交互式、聚合式的再生产行动汇聚成为集体协作浪潮。

《哪吒之魔童闹海》代表的中国动画产业数字化集成生产模式,根植于市场逻辑、立基于制作技术、达成于宣发传播,它使技术创新不再单纯地服务于动画视效奇观、从属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工业标准化生产,而是以尊重个体意识、触发文化认同、支撑协同行动的技术伦理,助力中国动画在新时代“讲好的故事”和“把故事讲好”,走出数字人文驱动的创新之路。

(作者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