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畅:迷雾中的遐想
来源:《青年作家》 | 徐畅  2025年07月03日09:41

去年冬天,气温跌破零度的那几天里,我有事途经一座不远的小城。大概是时间尚早的缘故,天光还没有从云层里透出来。从高速上往下看去,树林、马路和湖泊隐于一片浓密的大雾里。刚开始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一路加速驶向出口。过了收费站,大雾愈来愈浓。十字路口的红灯,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红色。我打开雾灯和双闪,缓缓在大雾中行驶。我一边看着导航,一边轻点油门。打开窗户,雾气透进来,还有一股灰尘的土腥味。沿着小路往前开,视野模糊,只能听到城市的声响。浓雾在城市街道弥漫,没有人能看清周围。怎么说呢,这给人一种真切的科幻感,仿佛这是小城在另一个时空里的模样。

这时,我脑海里某个区域被点亮了。如果以这样一个地方为背景,岂不是可以编织许多不与现实接轨的故事。想到之前自己写的小说都是以现实为底本,如果换一个题材,会不会有新的感受呢?为了适应元素的多样性,我把这个地方称为“鲲城”。

我把车停到路边,躲避一会大雾,也给自己放空的时间。过去无数有意思的念头随之而来。这些念头是无意中想到的,有的是片段,有的有着完整的主题。想想也是哦,大概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由于科技和大数据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看似便利丰富了,可我们真的就比十九世纪的人们更加幸福、内心更加丰富了吗?不难看出,大数据给人们织了一张大网,它有时候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碎片的信息,陷入短暂的快乐,而放弃长期艰苦的思索,更别谈独立思考了;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作为“人”的那一部分,似乎在一点点消失……

这仿佛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望着窗外的大雾,几个故事仿佛电影一般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一个女性陷入失眠后,寻找治疗失眠的新技术,结果误入梦境贩卖公司,成为一名梦境剪辑师;一个中年男性在游戏里创建并圈养了一个女性角色,在婚姻里这是否算是背叛?在面对意识的筛选时,是否有人真的是完美的;一个有社交恐惧的人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辅助他跟他人交往,等他意识到问题时才发现,周边的人都是同类人……

这些碎片的想法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回忆雪夜》也是如此,故事的触发点是人们如何跟回忆共存。但是在展开情节时,发现这个点还远远不够。后来在一次活动中,跟一个朋友聊得很开心,分别时因为琐事没有来得及道别,回去路上一下子空落落的。那时我一下子想到这个故事可以接续下去。朋友之间来不及道别是一种情感的缺失,更何况主人公跟母亲呢?小说重点聚焦在主人公艾玛跟虚拟母亲的对话中。跟母亲的一次道别,弥补了女主人公的心灵缺失,也是再一次找到了自我。她重新有了勇气去维护内心的道德律:平等。

在大雾天路过城市的经历,后来,我再也没有过。那好像某个契机。过去我一直在现实结实的纹理中去抵达虚拟。有了这个契机,我可以从虚拟中抵达真实。这也是写作的一种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