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中催生新的知识形态——评《艺术社会学新论》
卢文超的《艺术社会学新论》以鲜明的理论意识和现实关怀,探讨了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体系。
《艺术社会学新论》全面梳理并深入吸收了20世纪中期以来英美艺术社会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在批判基础上加以整合,展现出对前沿理论资源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运用。在书中,卢文超广泛借鉴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与文化杂食概念、格里斯沃尔德的文化菱形模型、沃尔芙的中间道路社会学,以及德诺拉推动的新艺术社会学等代表性成果。特别是在论述德诺拉时,作者回顾了西方艺术社会学由“经验转向”走向更注重审美维度的发展脉络,这一趋势与当前国内文艺理论界关于“审美回归”的讨论高度契合。
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察了艺术家、艺术体制、雅俗等级、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的本真性与能动性等关键议题,重新审视并更新了传统艺术研究的框架。在艺术家研究中,作者借助盖瑞·法恩的《日常天才》和《说艺术》,探讨了局外艺术家与艺术本真性及惯例的关系。在艺术体制方面,他以印象派与先锋派为例,分析了体制干预机制与艺术价值的生成过程。作者特别强调艺术的介入能力和形式独特性。这一点也与全书从“经验”到“审美”的方法论演进相呼应。
此书的新意还体现在,作者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推动问题意识的本土生长,探索兼具文化主体性与理论原创性的中国艺术社会学发展路径。卢文超主张,应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问题意识的土壤,从具体经验中激发理论生成的潜力。他提出两项关键策略:一是借助艺术学理论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构建;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兼顾思辨性与辩证性,倡导“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方法论取向,以细致描绘本土艺术实践为基础,提炼具有理论原创性的观念与范畴。
在上述三重维度的整合下,《艺术社会学新论》所体现的“新”最终指向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一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视野的调整与拓展。由于艺术的特殊性无法被简单还原,因此必须为美学分析重新留出理论空间;二是体现在理论资源与分析路径的重组,即对学术姿态与研究立场的重构。
卢文超《艺术社会学新论》中的这些理论思考,是基于其前作《作为互动的艺术》而进行的。《作为互动的艺术》聚焦于以贝克尔艺术界理论为代表的经典艺术社会学体系,强调艺术生产的集体互动性,旨在打破艺术创作中“天才论”与个体中心论的固有神话,通过分析艺术的社会条件,重构“艺术”概念的生成逻辑。《艺术社会学新论》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艺术社会学的方法论框架,强调“审美回归”的必要性,力图在社会学分析中为艺术的感知结构与形式表达重建理论空间,以修正传统社会学中偏重功能性与实证逻辑而忽略审美维度的倾向,从而更全面地揭示艺术作为社会实践的多重意涵与独特机制。
以“互鉴”作为理论方法,是《艺术社会学新论》一书的重要特点。“互鉴”不仅是理论引进的策略,更是重构知识结构和分析视角的深层路径。卢文超通过融合多元理论资源,力图构建具有本土视野的艺术社会学新范式,回应了中国艺术社会学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是社会结构与艺术实践的高度复杂化,二是文化传统在理论建构中所持续发挥的深层影响。这种回应并非对现有理论的被动译介,而是通过重新审视艺术的具体形态和实践张力,打开了一条通向自主知识生成的新路径。
这重新激活了我们对艺术社会属性的理论关注。在西方传统中,艺术社会学往往偏重于艺术体制、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创作的社会过程等外部变量的分析,而在本书中,艺术却不再只是这些变量的被动载体,而是以自身的物质性、能动性与特殊性主动介入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立足“互鉴”而非单纯“引介”的研究策略,不仅总结了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也为未来的范式探索提供了理论试验场。它提醒我们,有效的互鉴不在于表层的对接或同构,而应在差异中发现问题,从而催生新的知识形态。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