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杜丽娘沈丰英
青春版《牡丹亭》中沈丰英饰演杜丽娘
2024年,白先勇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走进北京大学
我跟昆曲结缘甚早,抗战胜利后我在上海跟随家人在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与俞振飞合演《牡丹亭》中的一折《游园惊梦》,从此一根情索便把我跟昆曲紧紧绑在一起,冥冥中好像有一双命运之手推着我一步一步迈向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路上去。
昆曲有六百年的历史,其间起起伏伏,自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两百多年是昆曲最辉煌的阶段,从南到北,皇室朝廷,王公贵族,富商文士,以至市井小民,莫不嗜好昆曲。昆曲独霸剧坛,是当时的国剧,明、清两朝最高文化成就之一,是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瑰宝,有“百戏之祖”之称。到了晚清,昆曲逐渐衰落,被皮黄取代。民国初年,若非苏州有心人士张紫东等人成立苏州昆剧传习所,训练栽培出40位“传”字辈昆曲演员继承香火,昆曲几乎绝迹于当时舞台。20世纪50年代,由“传”字辈演员排演的《十五贯》晋京演出,是昆曲界的一件大事,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说。改革开放后,昆曲渐渐复元,各院团均有演出,大师们时有精彩表演,但整体来说,昆曲仍处在曲高和寡的境地,未能普及。
21世纪初期,昆曲又出现危机:第一线大师们已届退休年龄,昆曲演员接班有断层的危险,观众老化,一般年轻观众因缺乏了解而对昆曲疏离无感,昆曲界表演方式保守,舞台美学不合乎现代观众审美观念。热爱昆曲的有心人士对于当时的昆曲危机莫不忧心忡忡,我跟几位昆曲同好也常常私下讨论,如何能辅助这项绝顶精致的表演艺术,解除其遭遇的危机。2002年,机会终于来了,在香港曲家古兆申的牵引下,香港康文署邀请我赴港做几场昆曲演讲,第一场在香港大学,第二场在沙田文化中心,讲给四十多家中学一千多名中学生听。我的讲题定为“昆曲中的男欢女爱”,昆曲剧目多以爱情戏为主,有“十部传奇九相思”之说,我认为我的讲题会吸引年轻听众,第一场的对象是香港大学师生,这还可以应付过去。第二场要面对一千多名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而且都是讲广东话的孩子,我要对这些孩子讲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昆曲,两个钟头要他们静静坐在那里听,简直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找古兆申商量,如果去找几位青年演员,俊男美女,来堂上示范演出,也许还可以吸引住那些孩子。古兆申刚去过苏州昆剧院,发觉有“小兰花”班青年演员一拨,形象甚佳,便推荐予我。从此我便与苏昆“小兰花”开始了一段二十多年悠长的结缘。那次由苏州昆剧院副院长杨晓勇领队,4位演员俞玖林、吕佳、沈志明——这三位日后都参加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团队——还有俞红梅。示范演出的折子戏有《惊梦》《下山》《佳期》《秋江》。沙田文化中心的昆曲讲座大获成功,一千多名中学生全神贯注,兴高采烈。
香港的昆曲讲座给我很大启发;如果加以适当引导,青年学生是有可能爱上昆曲的。示范演出《惊梦》一折由俞玖林扮演柳梦梅,俞玖林扮相有书卷气,非常适合柳梦梅一角。《牡丹亭》男主角的扮演者定下了,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对女主角杜丽娘的扮演者,《牡丹亭》到底是叙述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复生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出戏演出的成败关键,“杜丽娘”一角要负最大责任,因此选拔女主角杜丽娘的扮演者便成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重中之重了。最后选中沈丰英,可以说完全是天意。
同年12月,我赴上海参加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我举办的新书发布会。活动完毕,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特地到上海把我接到苏州去。他早就计划好,我一到他便促使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小兰花”们全体扮上妆,在忠王府古戏台上一出戏一出戏演给我看——原来蔡院长知道我在推广昆曲,想跟我合作。就在忠王府里,我第一次见到沈丰英。她那时不过二十出头,我一眼瞧见她,便发觉这位苏州姑娘非常灵秀,尤其她那双眼睛,不经意一瞟,眼角含情,这就是闺门旦的材料:用眼睛说话。上台后,沈丰英身段步伐相当沉稳,扮相也美。我心中直觉认为:这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杜丽娘。我的小说改编电影、舞台剧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游园惊梦》,我往往凭直觉便选中其中的女主角,每次都很成功。但沈丰英究竟还是一块璞玉,需要拜师磨炼才能成材。我决定请张继青出任沈丰英的老师,严格教导。这一项决定,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另一大关键。
我与张继青结识于1987年,那年我重返南京,特地到江苏省昆剧院朝天宫去观赏张继青的表演。我早闻张继青是昆曲界的“旦角祭酒”,有“张三梦”的美称,因为她以扮演《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和《烂柯山》中的《痴梦》出名。我托人与她协商,请她专门在朝天宫表演一场,由南京大学戏剧专家陈白尘引领,我终于看到了张继青的“三梦”,她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为之倾倒。2003年,我邀请张继青出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团队,教授女主角沈丰英,她慷慨允诺。也是巧合,那年她刚退休,可以跨团住进苏昆,一心一意磨炼沈丰英。同时我们请出浙江昆剧团汪世瑜任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加上翁国生形成一个强大的导演团队,从4月开始先实施4个月“魔鬼营式训练”,为青年演员扎扎实实打下根基。据沈丰英回忆,训练期间沈丰英及其他青年演员下足苦功,她每天练跑圆场,跑破了十几双鞋子,每次跑下来汗流浃背,湿透衣裳。张继青教导沈丰英时严格要求,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张继青亲自示范,一直到沈丰英练习到位,她才肯罢休,真正达到口传心授的地步。同年11月,我建议张继青、汪世瑜加上上海昆剧团蔡正仁等几位老师举行传统收徒拜师大礼,开头张继青还有些犹豫,我极力劝说,表示行传统大礼才显隆重。那天中央电视台特地来录影,轮到张继青发言,她眼圈都红了,深为这场拜师礼所感动,她这样回忆:我后来深切感受到这一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对师徒之间的关系真的起了一种神奇的联系作用。我觉得从那天开始,我对这几位拜师的弟子便要负起终身的责任,而且不单是艺术上的,连做人方面也要照顾到。这个责任是沉重的,也是快乐的。
张继青师承尤彩云《惊梦》、姚传芗《寻梦》、沈传芷《痴梦》,得到南昆“姑苏风范”的精髓,她把一身的功夫倾囊相授传给了沈丰英,把沈丰英塑造成“张派”的衣钵传人,一位21世纪的杜丽娘。
经过一年对演员的密集训练,青春版《牡丹亭》终于登场,在这部戏20年的巡演中,有几场对沈丰英特别重要。
2004年台北首演。4月29日,在台北大剧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本,第一天的戏全押在杜丽娘身上,《惊梦》《寻梦》《写真》《离魂》这四折都是女主角杜丽娘的重头戏,考验演员的真功夫。而且要演上、中、下三本9个钟头的大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沈丰英初试啼声,成败在此一举。沈丰英回忆那天站在后台九龙口等待出场,紧张得“心脏狂跳”,乐队奏响音乐的瞬间,“全身血液顿时滋滋作响”。因为灯光照到演员脸上,往台下看,一片漆黑,沈丰英以为空场没有观众,哪晓得一亮相便是一个碰头彩,响起一片掌声,原来剧场早已满座,前两排还坐满了来开昆曲研讨会的国际专家。那天沈丰英的表演如有神助,顺顺当当,沉沉稳稳把上本演完,她把张继青教给她的功夫都露了出来,已有几分她师傅的风采了。第一天演完落幕,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起立喝彩十几分钟。我牵着男女主角的手向台下谢幕时,感觉到观众的热情浪潮般涌上来,我意识到一对新的21世纪杜丽娘与柳梦梅已经诞生了。台北两轮首演青春版《牡丹亭》旗开得胜,空前轰动,为后来20年间海内外各地巡演历久不衰奠下了根基。
2006年校园巡回演出,北边从北京大学开始,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有2100座位的剧院演两轮。4月18—24日,沈丰英突然感到腹痛,经查是患上了阑尾炎,她在北大附属医院打了点滴就忍痛登场。有人提议起用后备演员,沈丰英一口拒绝,表示再辛苦也要撑下去,“死也要死在台上!”沈丰英说。大家都为她的坚持而动容。沈丰英有外柔内刚的性格,对演艺的追求有她锲而不舍的韧性。
同年12月1—3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有一轮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沈丰英演《寻梦》,唱到最后一个曲牌【江儿水】,梁銶琚堂吊杆上一面数米高的树枝编织道具,为第二天《拾画》所用的,轰然一声坠落下来,离沈丰英只有半尺,工作人员大惊失色,一阵忙乱,但“杜丽娘”沈丰英却不慌不忙,仍旧按拍子把《寻梦》演完。谢幕时,观众以热烈的掌声报答沈丰英处变不惊的勇气。
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9月15日—10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大学4所分校伯克利、尔湾、洛杉矶、圣巴巴拉巡演一个月,没料到观众反应比在国内还要热烈,场场满座,演出完全场起立喝彩。2007年沈丰英、俞玖林访日演出《惊梦》,优美的唱腔,纯熟的舞蹈,打动了日本观众。演出成功的消息传到国内,张继青很兴奋:“我从心底里由衷地为她高兴,为她喝彩。”学生在国外“出风头”,老师觉得脸上有光。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公演第一百场,2008年赴欧洲伦敦、雅典巡演,尤其是2016年再赴雅典,在有两千多年历史、演希腊悲剧的阿提库斯剧场演出,青春版《牡丹亭》造成极大轰动,其影响力继续扩散到海内外。演出期间,沈丰英的表现不凡,为这出戏把稳了关。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高雄、台北、北京、南京做了4场全本20周年庆演,主要演员还是原班人马,为这出戏20年来的演出做了一个总结。
沈丰英得天独厚,除了拜张继青为师外,又转益多师,跟随华文漪学艺。华文漪台风高华大器,收放自如,与张继青的沉稳内敛形成对比。沈丰英在两位大师教导之下,两门抱,吸取了两人之长。
2009年,我们制作新版《玉簪记》。这是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又一成功之作。其中成功因素之一,又得力于女主角陈妙常的扮演惟妙惟肖。华文漪倾囊相授,把一身的绝活都传给了沈丰英。陈妙常是沈丰英的第二个重要角色。新版《玉簪记》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巡演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华文漪接着又传授了沈丰英《长生殿》中的《小宴》一折。这折戏是华文漪与蔡正仁经常演出的著名折子。沈丰英有幸把张继青与华文漪两位昆曲大师最拿手的两折戏《寻梦》《小宴》传承了下来。2021年,张继青抱病传授了沈丰英《烂柯山》,沈丰英把《痴梦》一折硬学了下来,于是张继青的“三梦”《惊梦》《寻梦》《痴梦》终于有了传人。
沈丰英二十多年前在苏州从一个青涩的苏昆年轻小演员渐渐成长,至今已成为同辈旦角行当中的一位领衔人物,得奖无数,以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角驰名海内外,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偶像。沈丰英成为独当一面的表演艺术家,其间有天意赐予的机运,受到张继青、华文漪两位大师的调教,也有她汗泪交流的努力与坚强进取的个性。沈丰英把这些珍贵的经历都写在了《一生爱好是天然——昆曲旦角艺术》这本书中,她娓娓道来她向两位恩师学艺的过程,以及她在台上奋不顾身的辛酸与喜悦。这是一位艺人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昆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