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无可推卸的“回望”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为文化名人散文集,是北京日报副刊主编李培禹对几十年间交往的文化名家的往事回望与心灵对话。李培禹是新闻人,也是作家。书中,他以新闻人的敏锐洞察与作家的细腻笔触,记录了与王洛宾、臧克家、李滨声、刘绍棠、浩然、乔羽、于蓝、李雪健等近20位名家的交往,勾勒出与他们共同经历的历史记忆和心灵振动。
初识李培禹,感受到他的绵柔细腻,后来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又感知他的侠义热肠、重友情惜缘分,这些成为结识众多文化名家、构筑起“留恋”大厦的基础。他写下这些人的生活片段和不凡成就,也以温婉深情抒发自己内心翻动的尊重和仰慕。每个时代都在回望前面的时代,作为个体也如此,时常将“现实”糅入“过去”,由此历史成为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而言,无论是作为新闻人还是作家,均承担着无可推卸的“回望”职责。李培禹有历史“记忆”的自觉,他将个人的文化积累转化为温暖的文字记忆,延续着笔下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故事,保存了历史与生活的真实场景,向时代张扬着正向生长力量。
令人眼热心动的,是作者在回望中所葆有的无法掩饰的真情。20世纪90年代,作者在新疆采访被誉为“西部歌王”的音乐家王洛宾时,得知八旬老人想在北京举办一场音乐会的愿望,他帮着实现了,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老人感激不已。而他为满足王洛宾的另一个愿望,又陪着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却离京已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转遍了儿时的胡同,并同去赵堂子胡同15号拜访臧克家。十分高兴的老诗人臧克家称赞王洛宾:“你的歌声有翅膀,很多人都会唱。”快乐的王洛宾当即为老诗人的一首诗谱曲,随即吟唱,气氛温馨热烈。分别时,两位老人手拉手同步迈出门槛的情景、彼此的满面笑容,带给人无边的感动,这一切都是作者用文字记录的场景。
作者与诗人臧克家是相识30余年的忘年交,可以“贸然”登堂入室,老先生指导他写作,90多岁时还写信鼓励他“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他多次去往河北省三河市浩然居住的“泥土巢”,倾听老作家的心声,陪着他在乡村走东访西。他称于蓝为“大姑”,与李雪健亲如兄弟,与李迪是挚友。他与笔下人物有着绵长的互动和肝胆相照的交流与托付,这才有了笔下温婉多彩的文化人物——“仿若积蓄了一夜的露珠,一起在晨光中闪烁”。直到现在,他仍以一种深切的回望,看向时光深处的友人。
作者笔下的人物,术业专攻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漫画、京戏、插图三绝的李滨声;珍视演员称号,认真演戏、清白做人的李雪健;善良洒脱、宽厚睿智又富有激情的作家李迪;要平凡地来、平凡地走的艺术家赵丽蓉等,但他们共同的精神意趣令作者钦佩。许多人由他的笔下走向更开阔的视野,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他“成全”了笔下的人物,自身也得到了净化,双方始终在相互奔赴,犹如文字一直默默等待着“知己”,一经“路遇”,便结伴而行,共同完成“意义”的编程。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写出一系列带有时代温度的文化名家,且彼此真切凝视、互为镜像,这幅画卷极为难得,也形象印证了“只要有心用心,必将终有所得”这一深刻人生哲理。
书中的讲述娓娓道来,一咏三叹。作者对人物有独到的切入和描摹方式,每个故事见人见事见情,有人物心灵轨迹的次第推移,这一特点体现了新闻人的在场感、洞察力,以及文学家的融入感、理解力,从中可见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还有对文字的铺排能力。清亮、亲切的文字中,时常有强烈的情感气流奔涌,这奔涌来自被采访对象的丰厚与生动,也来自作者内心的热爱和随之起舞。
李培禹是一位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书中的许多人早已逝去,许多故事是他在追思中落笔,因为爱,他唤醒记忆、抒发思念,向岁月、人生,向精神高地再次仰望和致敬。《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不仅是留恋,也让鲜活的过往超越了时空,在时光流淌中生发出意味深长的回响。其温暖明亮的底色、扎实细腻的勾描,带来独到的文献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