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反“乖乖女”,反映了什么?
从《好一个乖乖女》在剧集名称上设置的反讽,到《心动还请告诉我》里丢掉“京城第一名媛”的头衔,再到《机长先生,雷雨请绕飞》中反击霸凌自己多年的同学......近期,几部打上“爆剧”标签的微短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反“乖乖女”这一设定作为剧集开篇,不论是直白的大声宣告,还是穿插在背景和行动里的旁敲侧击,微短剧的女主角们都在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乖乖女,我不当了!
微短剧作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娱乐产品之一,其风靡类型背后的动力机制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梗”的传播,要简短有力,又要足够抓人眼球。微短剧最出圈的一般不是完整的剧集,而是某个片段或者某个设定,而记忆点的产生,一是来自极具戏剧张力的反差感,二是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绪。无论是从矛盾设置上还是情绪感染力上,反“乖乖女”人设都牢牢地抓住了这两点。诚然,要在短短十几秒内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打破“乖乖女”人设是一个快速制造反差感的方式。从忍气吞声到直白反击,蜕变后的女主角们一面充当着网友们的嘴替,一面通过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上演“发疯文学”,让人大呼痛快。而伴随着情节转变而来的还有女主角在造型上的改变,《心动还请告诉我》里主角林浅决定不当“名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烫发和染发,以全新的造型迎接崭新的自己。从撕破不合身的伪装做回自己,再到外形妆造上的屏幕大特写,反“乖乖女”人设从爽感、代入感直至视觉冲击感上重重加码,精准击中观众的心。
正如鲁迅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的关于女性处境的疑问:娜拉出走以后,然后呢?面对近期微短剧涌现的反“乖乖女”现象,我们也不禁想问:不当乖乖女了,然后呢?从剧集本身给出的回答来看,不当乖乖女以后的女主角们,不仅展示出了真实的自己,还凭借这个真实的自己收获了男主的喜爱,步步为营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爱情事业双丰收。不难发现,这一设定想要传递的价值观潜台词在于: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只会受人欺凌,会争会抢会反击才能把一切抓在手里。《好一个乖乖女》里鹿鸣于逃出大伯的阴影,勇敢追逐绘画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天赋异禀。《心动还请告诉我》中林浅因为癌症晚期而决定豁出去活一把,反而让周围人刮目相看。这些野心勃勃、充满生气的女性形象和举动无疑让人眼前一亮,是女性从被动的客体向主体地位的转变,反映的是打破枷锁、冲出束缚的内在渴望。
只是,每每听到“我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这句战斗打响的宣言后,本以为会有什么新鲜事,迎来的却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情节,还是有些味同嚼蜡:女主角从和家中兄弟姐妹争夺偏心父母的家庭地位,再到和女二争抢男主角的爱,看似比的是谁更智慧,但往往展示的是谁更有心机、更能伪装。常见的情节还有女二因嫉妒而屡屡设计陷害女主,女主虽有防备,但还是不慎中招,男主关键时刻英雄救美。女主角们看似主动,实则处处受限,终于决定为自己而活,转眼还是逃不出“等靠要”逻辑。观众期待值被拔高以后发现没能兑现,不免看得有些心累。从这个方面来说,不做“乖乖女”以后的女主角们面临的是和“大女主”们同样的困境:当口号喊出来以后,怎样才能让它名副其实呢?
最后,撕破“乖乖女”伪装这个动作看似飒爽,其实是一种更隐蔽、更深层次的自厌,它意味着女主角必须和过去那个软弱的自己彻底割席,才能迎来崭新的人生。重生后的自己越“新”,也就意味着从前的自己越“旧”,看似在宣扬做自己、爱自己,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微短剧在表现思想深度上的短板,在时长一分多钟的剧集里,因为要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黑白分明的极致人物形象、矛盾尽显的戏剧冲突才能受到青睐,而反思、犹疑或是徘徊不定的心理呈现都被压缩至无。在泾渭分明的两端,人性中模糊的中间地带被舍弃,这种极致的价值观能够带来痛快的感觉,同时也切断了完整的成长链条,很容易造成人物内核不统一以及情节模式化、套路化的倾向。
综合以上种种,微短剧中的反“乖乖女”设定确实能够让人一时觉得新鲜,但想长久留住观众,还是要在扎实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对白以及深厚的思想内核上再出新。